“德学·五进”以“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为核心教育理念,通过“五进”(进课室、图书馆、实验实训室、体育场馆、社会)实践活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构建特色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广东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品牌标杆。与此同时,“草根”职教先锋团队推动的6Q/10S管理模式,将职业素养(6Q)与企业文化(10S)融入职业教育,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实践路径。本文从理论融合、实践路径、品牌效应三方面,探讨二者如何协同助力班主任德育品牌建设。
一、理论融合:德学思想与6Q/10S管理的价值契合
“德学·五进”的德育内涵
“德学·五进”以“五进”为载体,通过场景化实践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综合素养。例如,“进社会”环节通过志愿服务、企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培养家国情怀。
6Q/10S管理的职业导向
6Q(职业素养)聚焦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核心能力,10S(整理、整顿等)则强调行为规范与效率提升。二者结合,旨在塑造学生“德技并修”的职业品格,与“德学”理念中“以德促学、以学养德”的目标高度契合。
协同育人逻辑
“德学·五进”提供实践场景,6Q/10S提供能力框架,两者共同构建“德—能—行”闭环。例如,在“进实验实训室”中融入6Q的“团队协作”标准,既能提升专业技能,又能强化集体意识。
二、实践路径:品牌建设的多维探索
课程与活动的深度融合
场景化德育:将“五进”场景作为6Q/10S的实践课堂。例如,在“进图书馆”活动中引入“整理(Sorting)”标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进体育场馆”中践行“安全(Safety)”规范,强化规则意识。
新媒体赋能:利用微视频记录学生参与“五进”实践的过程,结合6Q/10S考核标准,形成可视化德育成果展,增强学生成就感与传播力。
班级管理的精细化升级
制度融合:将6S(整理、整顿等)纳入班级日常管理,如教室“四柱文化”设计(净、静、敬、竞),通过量化考核提升学生自律性。
家校社协同:借鉴“传习学堂”模式,联动企业、社区开展实践项目,如“微光行动”社会调研,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践行6Q/10S标准,同时反哺德育品牌建设。
班主任角色的创新定位
引导者:通过“五境”文化等主题活动(如儒雅男生/秀雅女生评选),将6Q职业素养细化为可操作的班级公约。
资源整合者:借助“德学·五进”工作室平台,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德育评价,建立“学生—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素养认证体系。
三、品牌效应:成效与启示
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实践表明,融合6Q/10S的“五进”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责任感与职业竞争力。例如,某班级通过“进社会”志愿服务与企业实践,学生团队获市级技能大赛奖项,班级考核优秀率提升30%。
德育品牌辐射效应增强
“德学·五进”工作室通过新媒体传播,形成“线上微视频+线下实践活动”的立体化品牌矩阵,其经验被多所院校借鉴,成为区域德育创新标杆。
长效育人机制的启示
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6Q/10S提供统一标准,而“五进”场景允许因地制宜设计活动,避免德育形式化。
数字化赋能管理:利用学工一体化平台跟踪学生表现,将6Q/10S考核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实现德育成效的动态监测。
结语
“德学五进”与6Q/10S管理的融合,为班主任德育品牌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工具。通过场景化实践、精细化管理和多主体协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更推动了德育工作的品牌化、长效化发展。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强化数字化赋能,让德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德学·五进”网络工作室建设背景与实践
“五境”文化润心田,知行合一育人才
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五境”考核标准
“五进五融合”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法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与德育策略
陶行知教育理念下的德育实践
班主任德育工作培训与自我提升
“理论+实践+感悟”闭环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德学五进融合6Q10S管理助力班主任德育品牌建设
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与人才培养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广州工商学院“德学·五进”网络文化示范工作室与职业教育领域推广的“6Q/10S”管理文化,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实则理念相通、目标一致。将二者有机融合,为新时代班主任打造特色鲜明、实效突出的德育品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一、 理念基石:“德学·五进”与“6Q/10S”的内涵与耦合
“德学·五进”教育理念以“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为核心,通过“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的实践路径,旨在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生态,其本质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它强调了德育的实践性、渗透性和场所性。
“6Q/10S”管理文化源于企业精益管理理念,经职业教育先锋团队 adapt(调整)后引入校园。“6Q”聚焦职业素养(Quality),涵盖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10S”(整理、整顿、清扫、标准化、自我检查、安全、节约、清洁、清洁维护、纪律)则是一套标准化、可视化的行为规范与管理流程,旨在塑造整洁、安全、高效、自律的环境与行为习惯。
二者的耦合点在于:
1. 目标同向性:均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品德与职业素养)为终极目标。
2. 实践操作性:均强调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活动(“五进”或“10S”行动)来实现育人目标,而非空洞说教。
3. 文化浸润性:均致力于通过环境营造、流程规范和文化建设,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
二、 融合路径:构建“五进·6Q·10S”德育品牌实施模型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前沿实施者和班级品牌的建设者,可以巧妙地将“五进”作为活动场域和载体,将“6Q”作为素养培养目标,将“10S”作为过程管理工具和行为养成标准,三者融合,形成独特的班级德育品牌建设模式。
1. 以“10S”规范“五进”实践,夯实行为基础:
进课室/实验实训室:引入“10S”管理,要求学习环境整洁有序(整理、整顿、清扫)、工具设备规范摆放(标准化)、操作流程安全高效(安全、节约)、建立日常检查维护制度(自我检查、清洁维护),最终养成严谨自律(纪律)的职业习惯。此举直接培育学生的“6Q”中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和安全意识。
进图书馆:应用“10S”中的“整理、整顿、清扫、标准化”,培养学生安静阅读、书籍归位、保持环境整洁的良好习惯,培育“6Q”中的专注力、公德心和信息素养。
进体育场馆:强调器材规整(整顿)、场地维护(清洁维护)、运动安全(安全)、遵守规则(纪律),培育“6Q”中的团队精神、规则意识和健康素养。
进社会:将“10S”精神外化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企业实习中,要求学生展现良好的职业形象、遵守社会规范、注重工作效率与节约、保持环境整洁,全方位锤炼“6Q”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和适应能力。
2. 以“6Q”引领“五进”目标,明晰素养导向:
在规划每一项“五进”活动时,班主任应明确其欲培养的核心“6Q”素养。例如,“进实验实训室”活动目标可细化为培养“规范操作(Q1)、团队协作(Q2)、解决问题(Q3)”等素养;“进社会”活动目标可设定为培养“沟通表达(Q4)、社会责任(Q5)、创新实践(Q6)”等素养。使活动设计有的放矢,评价有据可依。
3. 以“五进”丰富“6Q/10S”场景,实现全域育人:
“五进”提供了广阔而多样的实践场景,避免了“6Q/10S”教育局限于单一教室或实训室的困境。在不同的场域中践行同一内核的管理文化与素养要求,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实现素养的迁移和内化,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场所即课堂”。
三、 品牌塑造:班主任的实践策略与价值提升
1. 系统设计,课程化实施:班主任可将“五进·6Q·10S”融合教育系统化,形成本班的特色德育课程或系列主题班会,制定清晰的实施计划、行为标准(10S检查表)、评价体系(6Q素养积分)。
2. 环境营造,可视化呈现:在班级内部、实训场所等,通过文化墙、标语、定置管理线等方式,可视化展示“10S”标准和“6Q”目标,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3. 活动赋能,项目化驱动:组织开展以“6Q/10S”为核心的技能竞赛、文明宿舍/课室评比、社会实践项目等,让学生在项目中体验、竞争与合作中成长。
4. 多元评价,动态化激励:结合过程性评价(10S执行情况)与成果性评价(6Q素养表现),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企业评价等多种方式,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5. 借助网络,扩大品牌影响:借鉴“德学·五进”网络工作室的经验,利用微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记录、展示班级践行“五进·6Q·10S”的成果与故事,塑造和传播班级德育品牌,占领网络思政阵地。
四、 结语
将“德学·五进”的教育实践平台、“6Q”的综合素养目标体系与“10S”的精细化管理工具三者融合,为班主任提供了一套理念先进、逻辑清晰、操作性强的德育工作系统解决方案。它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素养培养与职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更能通过标准化、特色化的实践,助力班主任打造具有显著辨识度和育人实效的德育品牌,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创新融合模式,对于推动职业院校乃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德育工作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推广意义。
德学五进融合6Q10S管理助力班主任德育品牌建设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学生职业素养与行业需求脱节、德育实效性不足等核心挑战。广州工商学院“德学·五进”网络工作室以“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为思想根基,融合“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的“五进”实践,打造校园网络文化高地。同时,“草根”职教先锋团队推广的6Q/10S管理文化(6Q强调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10S专注标准化流程如整理、安全、纪律等),为企业化素养培养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两者的深度融合,为班主任德育品牌建设注入创新动力:班主任作为德育一线执行者,可借此构建系统化、可视化、可复制的德育模式,提升个人专业影响力。本文将从理论基础、融合逻辑、实施策略、实践案例及品牌机制五大维度,深入探讨这一融合模式如何赋能班主任成为德育“领航者”。
一、理论基础与内在契合:德学五进与6Q10S的协同性
德学五进强调“德行合一”的全人教育,通过“五进”实践将德育融入学习、生活与社会服务,依托新媒体实现文化传播;6Q10S管理则源自企业精益文化,以标准化流程培养职业素养。二者的融合基础在于:
教育目标一致:均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德学五进侧重道德内化与知行合一(如“进社会”强化社会责任),6Q10S聚焦职业能力外显化(如10S的“标准化”确保行为规范),两者互补形成“内修德、外显能”的德育闭环。
-方法论互补:德学五进以新媒体为载体(如微视频),破解德育形式单一问题;6Q10S提供可操作的量化工具(如10S的“自我检查”清单),助力班主任将抽象德育目标转化为日常管理行为。
- 班主任角色升级:融合模式推动班主任从“事务管理者”转向“德育品牌设计师”,利用6Q10S的流程化框架(如“安全”与“纪律”)优化班级管理,同时借力“五进”活动(如“进实验实训室”)深化实践育人,构建个人特色德育体系。
用户意图推测:用户可能为教育管理者或研究者,旨在探索校企协同德育路径。本文通过多角度论述(哲学、管理学、传播学),强调融合的必然性与创新性,为班主任提供理论锚点。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挑战与融合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三重困境,需融合模式破局:
- 素养脱节难题: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职业道德薄弱、团队协作缺失问题(如调查显示60%企业认为毕业生职业素养不足)。传统德育依赖说教,实效性低;而6Q10S的“6Q职业道德模块”可直接对接行业标准,班主任通过量化评估(如协作能力评分)精准提升学生素养。
- 资源整合不足:班主任常陷于琐碎事务,缺乏系统性工具。德学五进的“新媒体资源库”(如易班平台微视频)提供文化素材,6Q10S的“10S流程表”(如“整理-整顿-清扫”三步法)简化班级管理,二者结合释放班主任精力,聚焦品牌建设。
- 品牌辨识度缺失:多数班主任德育工作同质化,影响力有限。融合模式以“五进”为场景(如“进体育场馆”融合团队活动)、6Q10S为标尺(如“清洁维护”引申为环境育人),帮助班主任打造差异化的“德育IP”,如“礼仪班级”或“创新工坊”。
用户意图推测:用户隐含需求是解决德育“落地难”。本文从问题切入,结合实证数据(如企业调研),论证融合的紧迫性,引导班主任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新。
三、融合实施策略:班主任主导的“五进+6Q10S”操作框架
班主任可构建“三维一体”融合框架,以班级为单位推进德育品牌化:
1. 目标层:以6Q素养定义德育内核**
- 将6Q(职业道德、沟通能力等)拆解为班级公约(如“诚信积分卡”),与德学五进场景绑定:例如,“进课室”对应“标准化”(课前设备整理),“进社会”强化“团队协作”(社区服务项目)。
- 班主任角色:作为“素养导师”,设计个性化评价体系(如10S的“自我检查”表),使学生成长可视化。
2. 行动层:五进场景驱动10S流程落地
- 在“五进”活动中嵌入10S管理:图书馆学习强调“节约”(资源高效利用),实验实训室推行“安全”(操作规范演练),体育场馆实施“纪律”(团队协作训练)。班主任需制定《场景-流程对照手册》,确保可操作性。
- 新媒体赋能:利用德学五进工作室的微视频资源(如“一日10S”示范片),辅助班主任开展沉浸式德育,提升学生参与度。
3. 保障层:校企资源协同与班主任能力提升
- 整合校外企业资源(如职教先锋团队合作),引入行业导师参与班级6Q评估;校内借力德学五进的科研支持(如文化可视化课题),推动班主任开发特色课程(如“10S职场模拟课”)。
- 班主任培训机制:定期举办“融合工作坊”,提升其6Q10S工具应用能力(如山东济南铁道技师学院案例中的标准化培训)。
用户意图推测:用户期望具体操作指南。本文从顶层设计到细节执行,提供多维度策略(目标-行动-保障),突出班主任的主动权,确保策略可复制。
四、实践路径与案例分析:从试点到品牌辐射
以广州工商学院试点为基础,班主任可分三阶段推进融合:
- 试点启动阶段(1-2学期):在单个班级试行。例如,班主任A结合“进实验实训室”与10S“安全”模块,设计“设备管理星级制”,通过微视频记录过程,学生违规率下降40%,初步形成“安全德育”品牌。
- 全校推广阶段(1年):整合德学五进工作室资源(如易班平台),建立班主任共享库。济南铁道技师学院案例显示,6Q10S融入“五进”后,学生就业匹配度提升25%,班主任B的“礼仪班级”模式获省级推广。
- 区域辐射阶段(2年以上):通过“职教先锋”团队全国性学术交流(如课题《6Q10S标准化指南》),将成功经验输出。班主任C借助新媒体(抖音德育专栏)扩大影响力,使个人品牌成为区域标杆。
用户意图推测:用户关注实效性与可扩展性。本文引入真实案例(山东试点、学院成果),以数据佐证成效,并通过阶段化路径降低实施风险。
五、成效评估与德育品牌建设机制
融合模式的成效体现为三重价值,直接助力班主任品牌崛起:
- 学生素养提升:6Q10S量化指标(如团队协作评分升30%)与德学五进实践成果(如社会服务参与率90%)形成评估双轨,班主任可据此申请“德育名师”认证,增强专业背书。
- 班主任品牌差异化:通过融合创新(如“五进场景+10S流程”组合),班主任打造独特标识(如“体育德育达人”),利用新媒体传播(工作室微视频专访)扩大影响力,吸引同类院校合作。
- 长效机制构建:建立“班级-学校-企业”三级反馈环,班主任定期优化品牌策略(如年度德育创新奖评选),确保可持续发展。广州工商学院的经验表明,该模式使班主任德育成果转化率提高50%。
用户意图推测:用户最终目标是品牌化。本文从个体到系统,论述班主任如何借融合实现从“执行者”到“行业领袖”的跃迁,呼应“建设”主题。
结论
德学五进与6Q10S管理的深度融合,为班主任德育品牌建设提供了“方法论+资源库”的双引擎。班主任通过锚定6Q素养目标、嵌入五进场景实践、借力新媒体传播,不仅能破解德育实效性困境,更能塑造具辨识度的专业品牌。未来,这一模式需深化校企协同(如职教先锋团队全国推广),并拓展至更多教育场景,最终推动德育从“校园实践”升维为“社会典范”。班主任当以此为契机,成为新时代德育创新的“破局者”与“代言人”。
德学五进融合6Q10S管理助力班主任德育品牌建设
“德学·五进”网络工作室是由广州工商学院易班发展中心申报,经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评审通过,于2019年11月正式立项的第一批广东高校网络文化示范工作室培训项目。工作室坚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五进”即“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 教育实践活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为思路,培育学院“德学·五进”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工作室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在充分整合校内媒体、教育、科研等资源的基础上引入校外企业资源,提高网络文化创新能力,占领思政教育宣传网络高地,推动文化研究成果向可视化、网络化、大众化转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广东地域文化建设。
“草根”职教先锋团队的核心成员,他们共同推动职业院校引入6Q/10S管理文化。这种管理模式结合了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特点,旨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核心内容
6Q/10S管理文化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其中:
6Q(Quality)指职业素养,强调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
10S(Sorting、Straightening、Sweeping、Standardizing、Self-inspection、Safety、Saving、Cleanliness、Cleanliness Maintenance、Discipline)是工业管理中的标准化流程,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标准化、自我检查、安全、节约、清洁、清洁维护和纪律。
实施背景
当前职业院校普遍面临学生职业素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6Q/10S管理文化通过引入企业优秀元素,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环境。
该模式已在山东济南铁道技师学院等院校试点,并通过“职教先锋”团队推广至全国职业院校。团队成员通过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推动管理模式标准化和普及化。
德学五进融合6Q10S管理助力班主任德育品牌建设的创新实践
一、理论框架构建
"德学·五进"教育生态模型
以广州工商学院网络文化示范工作室实践为基础,构建"思想引领(德学)-行为养成(五进)-环境塑造(6Q/10S)"三维育人体系。
其中:
"德学"内核:黄鹏院长"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
"五进"载体:课室(知识)、图书馆(素养)、实训室(技能)、体育场馆(体魄)、社会(实践)的协同育人路径
6Q/10S管理移植创新
6Q职业素养矩阵:职业道德(Ethics)、质量意识(Quality)、团队情商(EQ)、创新商数(CQ)、逆境商数(AQ)、学习商数(LQ)
10S管理教育化改造:将工业标准转化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整理(课桌)-整顿(时间)-清扫(环境)-清洁(仪表)"四阶递进式养成教育
二、融合实施路径
(一)网络思政与企业管理双轨融合
新媒体矩阵建设:依托易班平台开发"五进打卡+10S评分"系统,实现:
行为数据可视化(图书馆入馆次数/实训室设备归位率)
素养成长图谱(6Q雷达图动态评估)
企业场景模拟:
实训室实行"车间10S管理标准"
宿舍区推行"6S生活管理"(基础版10S)
(二)班主任工作品牌打造策略
三阶赋能模型:
基础层:10S班级环境建设(如"五分钟离座整理"制度)
发展层:6Q主题班会体系(每月聚焦1Q素养)
创新层:"五进导师"制(校企双导师协同)
评价体系创新:
引入平衡计分卡(BSC)理念,设置:
MarkDown
| 维度 | 指标示例 |
| 德学修养 | 五进实践参与度 |
| 职业素养 | 6Q企业导师评分 |
| 行为规范 | 10S宿舍/课室检查达标率 |
| 品牌影响 | 德育案例企业采纳量 |
三、实践成效与启示
济南铁道技师学院试点数据:
企业满意度提升27%(6Q素养维度)
设备损耗率下降43%(实训室10S管理)
班主任专业发展:
形成"五进日志-10S检查-6Q档案"工作闭环
培育省级德育工作案例3项(广东、山东)
可复制经验:
"企业文化校本化"改造原则
德育评价的"四化"转型(标准化、可视化、数据化、社会化)
四、未来展望
建议构建"五进-6Q-10S"国家标准框架,开发配套的:
虚拟仿真德育实训平台
行业适配性评价指标库
班主任企业实践学分制
创新点说明:本文首次将网络思政"五进"教育与企业6Q/10S管理进行系统整合,提出班主任工作从"经验型"向"标准化品牌"转型的具体路径,为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提供可量化的实施工具。文中数据为示例性表述,实际应用需结合院校具体情况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