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价与票价普遍上涨的30余年里,河南汤阴县至宜沟镇的公共交通工具却始终保持着1元的“初心”。这段跨越时代的交通变迁,不仅折射出城乡发展的缩影,更见证了一座小城对民生底线的执着守护。
农用三轮车:草根交通的黄金时代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宜沟镇群众往返汤阴县城的需求日益增长,老107国道旁的商品路与老街口,几辆改装后的长葛产农用三轮车成为“特殊”的公交工具。它们挂起简易雨棚,两侧塞满边座,以1元的票价,串联起国道沿线村镇与县城的纽带。尽管便利,但这些“非法营运”的三轮车长期在货车穿梭的国道上行驶,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据记载,因变道错车引发的多起车毁人亡事故,最终迫使当地政府于1995年前后叫停了这一运营模式。
从“野路子”到规范化的跨越
三轮车停运后,汤阴至宜沟的客运一度陷入空白。直至2010年前后,汤阴县公交公司正式开通8路公交车,以合规的中巴车辆取代农用三轮,彻底终结了“黑车时代”。新车不仅配备安全带、空调等设施,还严格遵循公交线路与班次规划,让沿线居民的出行从“冒险”变为“安心”。而更令人感慨的是,尽管运营成本逐年攀升,票价却始终锁定在1元,成为全县唯一未涨价的公交线路。
1元公交背后的民生温度
在通胀压力下,1元公交看似微不足道,却承载着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深切关怀。据汤阴县交通部门统计,8路公交日均客流量仍保持在2000人次左右,其中近七成为学生、老人和务工人员。一位宜沟镇村民感慨:“从三轮车到空调中巴,票价没变,但回家的路越来越稳当。”这种“不变”的背后,是城市管理者对公共服务普惠性的坚持,也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让任何一公里掉队”的生动注脚。
结语
30余年风雨兼程,汤阴至宜沟的公交从“草根”走向规范,从危险驶向安全。1元票价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时代发展的印记,也凸显了民生工程的初心。当疾驰的中巴掠过国道旁的岳飞铜像,这段延续了30年的“1元约定”,正继续书写着小城交通的温情篇章。
(注:文中部分历史细节参考汤阴县交通局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