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忆华兴 共通的工匠精神密码一一侯银海刘天平“双螺旋”成长模型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15

忆华兴 共通的工匠精神密码一一侯银海刘天平“双螺旋”成长模型

2025-08-16 18:04·职教鲶鱼侯银海

侯银海与刘天平同为河南汤阴县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走出的技能人才,却在不同领域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一一前者以“职教鲶鱼”之姿搅动职业教育改革浪潮,后者以“创新巨匠”之态深耕铸造技术巅峰。二人殊途同归的技能提升之路,成为中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育的鲜活范本。

一、侯银海:从车间到讲台的“鲶鱼效应”

1.一线淬炼:扎根实践的十二年

1992年入职华兴机械后,侯银海以车工、钳工身份深入生产线,在金属切削与模具制造的实操中积累原始技术资本。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技能源于千锤百炼”的真谛,为其后期提出“劳育融合”职教理念埋下伏笔。

2.技术跃迁:工程师的自我突破

晋升技术科后,他主导工艺设备革新,发表《砂型铸造通用漏模机工作原理》等论文,并考取模具高级设计师、工具钳工高级技师等资格。此时的他已完成“操作工→技术员→工程师”的蜕变,为转向职业教育储备了跨界能力。

3.职教新生:技能传承的系统化探索

2003年进入郑州煤炭技师学院任教后,他将企业经验转化为教学模型:

三阶段成长论:新手阶段(手把手带教)→熟手阶段(独立技能训练)→专家阶段(带团队育精英) ;

五维评价体系:创新性将职业道德纳入绩效权重(占比30%),推行“老带新导师制”“虚拟技师工作室”等机制,实现技能传承从“应试”到“践行”的跨越

“鲶鱼”的使命:他自制“职教先锋”小旗走访千所院校,将“破而后立”的改革理念注入职教体系,推动考评机制从“唯证书”转向“重能力”。

二、刘天平:铸造行业的“创新永动机”

1.科研报国:26年铸造技术攻坚作为华兴机械同期骨干,刘天平选择坚守产业一线:

专利破百:主导50余项科研项目,获授权专利近100项(发明专利9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50余种;

效益超3.6亿:成果转化支持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创造经济社会效益逾3.6亿元 。

2.荣誉等身:从技术能手到国务院津贴专家

凭借“真空型壳工艺”等突破,他斩获“河南省技术能手”“中国铸造行业优秀青年企业家”等称号,2021年创立河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并获20万元财政奖励。2023年,更以汤阴县“第一人”身份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3.传承不息:大师工作室的新征程

临近退休仍奋战一线,其工作室成为高技能人才孵化器:

技艺升华平台:通过“师带徒”机制培养青年技工,解决铸造行业“后继无人”困境

区域辐射效应:带动安阳市铸造产业级,践行“带动全县高技能人才蓬勃展”的承诺 。

三、忆华兴 共通的工匠精神密码

二人成长轨迹在华兴机械交汇,塑造了相似的精神内核:

特质 侯银海职教实践 刘天平技术革新 扎根一线 从车工到技师考 26年坚守科研岗。创新驱动 首创“三师联 动”育人机制 。

传承使命 “送教进校”惠 工作室免费社会 及万名师生咨询近万次。

侯银海评刘天平:

“刘工的真空型壳工艺不仅是技术突破,更印证了我提出的不破不立’一一唯有打破传统工艺桎梏,才能晓喻新生。他的工作室正是‘学术劳育’的最佳实践场。”

四、启示:技能中国的“双螺旋”成长模型

1.产教融合闭环

侯银海将刘天平等劳模案例融入教学,让学生直面真实技术难题;刘天平工作室则接纳职校生实训形成“企业创新→职教转化→人才反哺”的闭环。

2.政策杠杆效应

河南省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奖励政策(如20万财政支持)、晋升通道(侯银海由工勤岗晋升准高级技师),凸显制度对高技能人才的催化作用。

3.终身学习信仰

临近退休的刘天平仍追求“更高平台升华技能”,侯银海55岁仍走访千校“取经”证明工匠精神的本质是永不熄灭的探索欲。

两位工匠的殊途同归,映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车间里的钢铁与讲台上的书本,共同锻造着大国制造的脊梁。当更多“侯银海”点燃职教星火,更多“刘天平”攀登技术险峰,技能强国的蓝图方能照进现实。

华兴:技能星空的“原点”与“摇篮”

侯银海与刘天平,一位成为激荡职教春水的“鲶鱼”,一位成为照亮行业前路的“灯塔”。他们迥异的职业轨迹,却始于同一片沃土——汤阴县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华兴,成为孕育河南高端制造人才的摇篮。

一、双星闪耀:两种路径的殊途同归

1. 侯银海:从车间到讲台的"鲶鱼效应"

-基层淬炼:1992年以车工、钳工身份进入机械制造一线,通过10年实操沉淀机械制造核心技艺,形成"实践-理论"双向知识循环。

跨界突破:凭借技术科经验积累,考取机械制造工程师、模具高级设计师、工具钳工高级技师三重认证,实现从操作者到技术管理者的跃迁。

职教转型:将企业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在煤炭技师学院等院校开发"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其论文《砂型铸造通用漏模机设计分析》成为职教经典案例。

2. 刘天平:科研匠人的产业化突围

技术攻坚:主持50余项科研项目,以真空型壳工艺为核心突破铸造技术瓶颈,获9项发明专利,经济效益超3.6亿元。

学术引领:发表百篇核心期刊论文,斩获"福士科杯"等国家级论文奖,推动铸造行业标准升级。

大师担当: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枢纽,培养12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个人突破-产业升级-人才孵化"三级跳。

二、技能提升的三大黄金法则**

1. 实践为基:在泥土中长出参天大树

- 侯银海的车床岁月与刘天平的铸造车间经历印证:真正的技术权威诞生于千万次重复中的精微洞察。侯银海通过零件加工误差分析优化工艺,刘天平则在钢水流动观察中革新真空型壳技术。

2. 学研互哺:知识体系的动态进化

二人均打破"经验主义"局限:

侯银海考取专业认证同时发表技术论文,将实操难题转化为学术课题;

刘天平每项专利均配套发表研究成果,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论文化-论文标准化"的闭环。

3. 传承使命:从独奏者到指挥

侯银海投身职教培养新生代技工,解决"企业需求与教学脱节"痛点;

- 刘天平以工作室为平台,建立"导师带徒-项目实战-创新激励"培养机制,其弟子获省级技术能手占比超30%。

三、时代启示:新工匠精神的现代性重构

1. 破除二元对立

- 侯刘二人证明:工匠精神≠埋头苦干,而是技术精进(侯的工艺优化)、科研创新(刘的专利突破)、知识传播(职教与工作室)的三位一体。

2. 产业升级密码

- 刘天平支持12家高新企业的案例揭示:高技能人才是产业链升级的"活性酶,其带动的技术扩散效应远超个体成就。

3. 职教改革方向

- 侯银海的转型指明职教教师核心能力:"三师型"资质(工程师+教师+培训师),解决"教师不懂产线、技师不懂教学"的结构性矛盾。

-结语:在齿轮与粉笔间架设天梯

侯银海用粉笔传递机械的精度,刘天平以钢水浇筑学术的丰碑。他们的成长轨迹昭示:

当代技能精英的本质,是穿梭在车间、实验室、讲台的"三维工匠"——既要有车刀削铁如泥的笃实,也要有专利攻破壁垒的锐利,更要有桃李满天下的胸怀。

这种将个人技能升华为社会生产力的蜕变,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的微观基石。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5-08-17 06:48:5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