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卷”字消磨了他们的坚守,也别让一场脱离实际的考评,凉了那些为技能奉献大半生的心。
打破"证书至上"迷思,重塑工匠精神
工勤晋级高级技师考试本应是技术人才成长的阶梯,如今却沦为形式主义的"资格赛"。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根本上重构评价体系,让证书回归"能力证明"的本质,而非"应试工具"的虚名。
正如一位老技师所言:"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在于那一纸证书,而在于手中那把能精准打磨零件的锤子。"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务实、高效的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的到来。
在这个工考季,当“卷”字成为高频词,我们更该警惕:它不该用来刷新众多辛勤善良的工勤晋级高级技师考生们坚守了大半辈子的“三观”。
一、考生困境:老工匠遭遇新标准
群体画像:当前报考工勤晋级高级技师的考生以70后为主力军,平均工龄超过30年。这群在机关事业单位深耕多年的技术骨干,普遍接受过传统师徒制培养,形成了注重实操、严谨细致的"三观"体系。
认知冲突:面对新版考试大纲,许多考生陷入困惑。一位从业35年的高级钳工坦言:"我们那一套'手艺人'的标准,现在全不适用了。考试内容全是电脑操作和新型设备维护,跟我们日常干的活儿完全脱节。"
数据触目:去年3余名万考生中,仅3千余人通过考核,通过率不足10%左右。多数考生沦为"陪跑者",耗费数月工资参加培训,最终却拿着一纸证书无处可用。
二、社会上培训乱象:工业化流水线上的"证书工厂"
教材滞后:多数培训机构使用5年前甚至更早的教材,内容陈旧不堪。某培训中心负责人透露:"我们用的还是2020年版白皮书版教材,里面讲的还是传统机床操作,现在工厂里都是智能化生产线了。"
师资断层:授课教师普遍缺乏一线实践经验,多数未接触过新型设备。一位学员吐槽:"老师连数控机床都没摸过,却要教我们编程维护,这不是纸上谈兵吗?"
应试陷阱:培训机构大肆宣传"内部押题""包过承诺",实则采用题海战术。某考生回忆:"培训3个月,背了8000道题,结果考试题目全是新题型,跟题库完全没关系。"
三、证书困局:从"敲门砖"到"鸡肋"的蜕变
企业冷遇:多数企业对证书认可度低,一位制造业HR直言:"现在技术更新这么快,三年前的证书能代表什么?我们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的考试分数。"
价值迷失:证书成为"鸡肋",考生陷入两难:不考无法晋升,考了又无用武之地。一位考生无奈表示:"花了几至上万元培训费,熬了三个月通宵,结果考试时用不上。
行业怪圈:考试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形成"考了没用-没用还考"的恶性循环。某行业协会负责人指出:"现行考试制度已成为技术人才成长的'绊脚石',而非'助推器'。"
四、改革之路:让证书真正成为"能力通行证"
动态更新机制:建立证书标准与技术发展同步更新机制,每年评估并修订考试内容,确保与产业需求同步。
实战导向改革:改变传统笔试模式,增加实操考核比重,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作为考试题目,让考生在实操中展示真实能力。
企业深度参与: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材编写和考核标准制定,确保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终身学习体系:打破"一证定终身"思维,建立继续教育学分制度,鼓励技术人员持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
五、结语:打破"证书至上"迷思,重塑工匠精神
工勤晋级高级技师考试本应是技术人才成长的阶梯,如今却沦为形式主义的"资格赛"。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根本上重构评价体系,让证书回归"能力证明"的本质,而非"应试工具"的虚名。
正如一位老技师所言:"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在于那一纸证书,而在于手中那把能精准打磨零件的锤子。"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务实、高效的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的到来。
工考季:莫让一个“卷”字颠覆工勤考生的坚守
在这个工考季,当“卷”字成为高频词,我们更该警惕:它不该用来刷新众多辛勤善良的工勤晋级高级技师考生们坚守了大半辈子的“三观”。
新时代参与高级技师晋级考评的工勤考生,大多是七零后,他们带着至少30年的工龄,在机关事业单位里,受老一代工勤技师的言传身教,早已形成了踏实、敬业的人生观,以技能立身的价值观,以及对职业尊严的朴素世界观。这是他们几十年工作生涯里,用汗水和坚守沉淀下来的认知,却在如今的考评中,被一个“卷”字轻易撼动。
3万多人报名,最终能拿到证书的却不到10%,2万多人成了“陪跑者”。这场考试,难度甚至超过了“上岸”,考生们交的培训费、熬的无数个夜,仿佛都打了水漂。第一关就刷掉2万5千人,第二关再砍掉1千多人,最后手持证书走出考场的,连零头都凑不齐。
但这真的能怪考生不够努力吗?问题或许藏在培训环节里。教材还是5年前的版本,早已跟不上技术迭代;有些老师连新机器都没碰过,讲课只能云里雾里;学员熬通宵背的题库,到了考场才发现和真题风马牛不相及。更让人气愤的是,招生广告里的“内部押题”“包过承诺”信誓旦旦,交了钱却发现,教室是临时拼凑的,设备是损坏的,老师念完PPT就忙着催报下一期——这样的培训,如何能让考生学到真本事?
如今工厂的技术早已更新换代好几轮,可培训课程还在原地踏步。考生辛辛苦苦考来的证书,到了企业面试时,一句“你这我们用不上”就被轻易否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怪圈:考了没用,可没用还得逼着去考。
真想让这张证书有分量,就得让用人的地方说了算。技术要跟着设备更新走,证书要和工资待遇实实在在挂钩。毕竟,工勤人员的真本事,该是机器认、岗位认,而不是只靠卷子认。别让“卷”字消磨了他们的坚守,也别让一场脱离实际的考评,凉了那些为技能奉献大半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