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级技师培训教材的“三高技能”定位,既体现了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暴露出传统培训模式的局限性。未来需通过动态更新、实践强化、区域协同三方面改革,构建兼具前沿性、实用性与公平性的教材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培训教材的价值,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而是随行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技能坐标系”。唯有立足时代需求,兼顾传承与创新,才能让教材真正成为高级技师成长的“阶梯”,为国家战略产业升级输送兼具技术深度、职业广度与创新高度的中坚力量。
工勤人员晋级高级技师的考核,不仅是对技能水平的检验,更是对行业发展适应能力的考量,而培训教材作为技能传承与提升的核心载体,其时代性、有效性与局限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级技师技能培训教材需突出“三高技能”——高技能、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综合要求,这一目标既为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审视教材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提供了标尺。
一、培训教材的时代性:应行业之需,承技能之基
任何一本培训教材的诞生,都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服务于当时的行业发展需求。33年前,河南省汤阴县汽车配件厂为新招工人开展的入职培训,恰是教材时代性的生动注脚。1992年,乡镇企业正值扩张期,汤阴县汽车配件厂急需具备基础机械加工能力的技术工人,厂长傅金祯与副厂长贾树贵从数百本教材中精选出《机械基础》与《机械制图》作为培训核心内容。这两本教材之所以被选中,正是因为它们贴合乡镇企业的生产实际:前者夯实机械原理的基础知识,后者培养识图绘图的核心技能,二者共同构成了机械加工的“基本功”体系,精准对接了当时工厂对“能操作、懂原理、会识图”的技能需求。
时代性的价值不仅在于“适用于当时”,更在于其对长期职业发展的奠基作用。正如“职教鲶鱼”侯银海的经历所示,三十三年间,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每一次晋级考评中,当年教材所传授的基本功始终是专业技能的核心支撑。这种“基础价值”的延续,恰恰印证了优秀教材的时代性并非“昙花一现”,而是能在行业发展中沉淀为技能体系的“根脉”,为后续的技能升级提供稳固的起点。
二、培训教材的有效性:以实用为纲,育实战之才
教材的有效性,体现在其能否切实提升学习者的技能水平,助力其应对实际工作与考核挑战。《机械基础》与《机械制图》的有效性,既体现在对当年工厂生产任务的适配性上,也体现在对长期职业晋升的支撑力上。对于乡镇企业的新工人而言,这两本教材摒弃了复杂的理论推演,聚焦“够用、实用”的原则,让学员快速掌握机械加工的核心逻辑;而对于职业晋升而言,它们所构建的知识框架具有极强的扩展性——从中级工到高级技师的考评中,无论是操作技能还是理论知识,都能从这两本教材的基础内容中找到源头。侯银海在两次人机对话考试中“专业技能分稳稳拿及格中等偏上”,正是教材有效性的直接体现:扎实的基础让他在不同考核形式、不同技能要求下都能从容应对。
三、培训教材的局限性:随时代变迁,显适配短板
教材的局限性往往随着行业发展、技术进步而逐渐显现。2020年,河南省将机械冷加工领域的车工、铣工、磨工、钳工、产品质量检测等工种合并为“机械制造冷加工”新工种,并采用一本172页、未正式出版的《机械制造技术》作为培训教材。这一变化虽适应了传统工种萎缩的现实,却也暴露出教材的局限性:
其一,内容广度与深度的失衡。合并后的工种涵盖多个细分领域,172页的篇幅难以兼顾各工种的核心技能与最新技术,导致内容趋于笼统,难以满足“高技能”对“专业能力顶尖水平”的要求——例如,新能源车维修、精密加工等新兴技术在教材中可能缺乏系统呈现,无法支撑学员解决行业复杂问题。
其二,时代性滞后。未正式出版的教材往往缺乏长期打磨与更新机制,难以纳入前沿技术、国家标准的最新内容,与“高创新能力”的要求脱节。高级技师作为技术创新的引领者,若教材无法传递行业前沿动态,其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便成了无源之水。
其三,对“高素质”培养的缺失。新时代高级技师需兼具工匠精神、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但此类教材多聚焦技术知识,对“高素质”的培育缺乏系统设计,未能体现“大国工匠”所需的综合素养要求。
四、新时代教材建设的方向:以“三高技能”破局,平衡传承与创新
工勤晋级高级技师培训教材的发展,需在时代性、有效性与局限性的辩证关系中寻找突破,核心是紧扣“三高技能”要求:
- 强化高技能的时代适配:在保留机械基础、制图等核心“基本功”的同时,纳入智能制造、绿色生产等前沿技术,细化各领域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确保教材内容与国家一级职业资格标准同步更新。
- 突出高素质的系统培育: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内容融入教材,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形式,让“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从理念转化为实践自觉。
- 激活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技术创新案例、行业趋势分析等模块,引导学员从“技术执行者”向“技术引领者”转变,呼应产业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培训教材的价值,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而是随行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技能坐标系”。唯有立足时代需求,兼顾传承与创新,才能让教材真正成为高级技师成长的“阶梯”,为国家战略产业升级输送兼具技术深度、职业广度与创新高度的中坚力量。
工考季:论工勤晋级高级技师培训教材的时代性、有效性与局限性
一、新时代高级技师培训教材的“三高技能”定位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高级技师培训教材需围绕“三高技能”构建核心内容,即高技能(专业能力顶尖水平)、高素质(职业素养综合能力)、高创新能力(引领技术创新)。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内涵与实践要求:
维度 具体要求 典型工种示例
高技能 掌握国家一级职业资格标准(如电工、钳工),能独立解决高难度工艺问题(如新能源车故障诊断) 汽车维修高级技师、数控机床操作工
高素质 具备工匠精神、跨领域协作能力,承担技术传承与人才培养职责(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 焊工、护理员
高创新能力 能推动技术革新,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如智能楼宇维护、数字化运维方案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员、环境监测员
时代性体现:
政策导向:2025年河南省工勤高级技师考评明确要求“技术传承角色”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教材需融入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如新能源、智能制造)。
技术更新:教材目录显示新增《新能源汽车维修》《智能楼宇维护》等工种,反映新兴产业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二、教材的时代性:紧跟产业需求,强化实践导向
内容更新与产业升级同步
新增工种与技术标准:2025年教材目录中,新能源汽车维修、环境监测、智能运维等工种占比显著提升,覆盖《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
案例教学强化:综合评审环节增加新能源车故障诊断、智能设备维护等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结合实操经验提出解决方案。
培训模式创新
网络与现场结合:2025年河南省推行“网络授课+现场教学”,例如焊工、机械加工等工种采用虚拟仿真操作平台,提升培训效率。
“三高技能”融合:教材将职业道德(如工匠精神)、职业能力(如复杂工艺操作)、岗位技能(如技术攻关)整合为模块化内容。
案例佐证:
侯银海培训模式对比:1992年汽车配件厂培训以基础技能为主,而2025年教材要求高级技师掌握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维修,体现从传统机械到智能化的跨越。
三、教材的有效性:考核与实践的双重验证
考核机制的科学性
分层筛选:理论考试(人机对话)淘汰率约30%,综合评审通过率仅约20%,确保选拔出兼具技术深度与广度的复合型人才。
实操导向:焊工、汽车维修等工种要求现场展示新能源车电池管理系统维修、高精度焊接工艺,强化实践能力验证。
社会认可度提升
薪酬激励:2025年事业单位高级技师岗位工资达5571元/月,较普通工高出226%,推动学员主动提升技能等级。
职业通道拓宽:高级技师可破格参与职称评审(如工程师)、担任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实现“技能+管理”双轨发展。
数据支撑:
2025年河南省高级技师考评通过率较2022年提升15%,其中80%考生在综合评审环节因“技术创新提案”或“带徒成果”获得加分。
四、教材的局限性:亟待突破的瓶颈
内容更新滞后于技术迭代
传统工种占比过高:部分教材仍以机械加工、钳工等传统工种为主,人工智能运维、工业物联网等新兴领域覆盖不足。
案例库陈旧:部分实操题目仍基于燃油车维修、传统建筑工艺,缺乏对氢能源电池、数字孪生技术等前沿内容的整合。
培训方式单一化
过度依赖网络课程:部分学员反映模拟练习题与真题差异较大,且缺乏现场操作指导(如焊工的焊接质量检测实操)。
评价体系单一:仍以笔试和简单实操为主,未充分纳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跨工种协作能力等维度。
区域发展不平衡
教材适用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如郑州)已试点“特级技师”评聘,但偏远地区教材内容仍停留在基础技能层面。
资源分配不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多集中在省会城市,基层单位难以获取最新教材与师资支持。
典型案例:
某地市水利机械工的困境:2025年教材中水工闸门运行工内容未更新,导致学员无法掌握智能监测系统操作,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
五、优化建议:构建动态化、多元化的教材体系
动态更新机制
每年修订教材目录,增设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运维等新兴工种模块。
建立“企业-行业协会-院校”联合编审团队,确保技术标准与产业需求同步。
强化实践与创新导向
增加项目式学习(PBL)和技术创新案例库,例如要求学员设计新能源车维修方案或优化智能楼宇能耗系统。
在综合评审中增设“技术革新提案答辩”,考核学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区域协同发展
推广“云实训平台”,通过VR/AR技术模拟高难度操作场景(如高压电维修、精密仪器校准)。
建立跨区域师资共享机制,推动发达地区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辐射。
结语
新时代高级技师培训教材的“三高技能”定位,既体现了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暴露出传统培训模式的局限性。未来需通过动态更新、实践强化、区域协同三方面改革,构建兼具前沿性、实用性与公平性的教材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