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4节气】热浪蕴诗·静守清凉——小暑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作者:AI生成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42

热浪蕴诗·静守清凉——小暑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分层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树荫、水源或凉爽室内空间,活动教室)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小暑节气文学为灵魂,聚焦“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三候特征,通过“感暑热之蕴·品诗文之凉·悟静心之道”三重体验,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散文中盛夏的炽烈生机心静自凉的处世智慧。课程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跨学科主题,强化“以文润心,以静养性”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1. 文化传承与理解
    • 理解小暑“热浪始盛,万物蒸腾”的节气内涵,识记3项习俗(食新、晒伏、簪茉莉);
    • 背诵2-3首小暑经典诗词,知晓作者及关键词句(如元稹“倏忽温风至”、庞铸“青奴初荐枕”)。
  2.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赏析文学中的小暑意象(温风、蟋蟀、新谷、茉莉、竹簟),感受“热浪翻滚中的静谧角落”与“物候更迭的细腻诗意”;
    • 创作自然笔记或静心短诗,表达对盛夏的独特观察与内心宁静的感悟。
  3.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对比不同诗人笔下的消夏智慧(元稹的物候记录 vs 杨万里的童心觅凉),理解文学表达的多元视角;
    • 辩证思考“动与静”(鹰鸷的搏击 vs 蟋蟀的幽鸣)、“外热与内凉”的节气哲学。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感暑之蕴(25分钟)

  1. 情境导入五感探暑(10分钟)
    • 触觉/视觉:传递“被阳光晒暖的石头”(安全温度)与“井水浸湿的毛巾”,体验“温风至”的燥热与“触水凉”的对比;
    • 听觉:聆听“午后蝉鸣”与“傍晚蟋蟀声”音频切换,感知小暑的“声之变奏”。
  2. 名作初探诗文觅凉(15分钟)
    • 诗词区:诵读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庞铸《喜夏》(“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完成《研学卡1》;
    • 散文区:选读汪曾祺《夏天》节选(品味“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的消暑智慧)、沈从文《边城》夏夜片段(感受“月光下,老船夫讲故事”的宁静),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品暑之韵(35分钟)

  1. 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 分组抽取“小暑意象锦囊”(温风扇/图片、蟋蟀模型/音频、新麦穗/图片、茉莉干花/图片、竹席片段):
      •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意象编“小暑清凉口诀”(例:“温风呼呼吹,茉莉香香睡,蟋蟀唱小曲,竹簟凉凉背”);
      • 初中: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如“蟋蟀居壁”喻隐忍待机,“茉莉簪鬓”喻清雅自持,“竹簟”喻高洁纳凉),结合文本举例。
  2. 民俗剧场古今纳凉(20分钟)
    • 分组演绎小暑场景:
      • A组《开仓食新》:捧新麦/米道具模拟“尝新祭祖”,诵读农谚“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 B组《碧纱橱里晒书香》:用书本、茉莉香包模拟“晒伏防蠹”,吟诵陆游“避暑悬葛帔,曝书开竹箧”;
      • C组《夏夜听蟋》:用蟋蟀声效+蒲扇道具,演绎沈从文笔下“月光下听故事”的静夜场景,体会心静自然凉。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守静生慧(30分钟)

  1. 自然书写心静自凉(15分钟)
    • 寻找“小暑中的宁静绿洲”:在树荫下、水边静坐3分钟,观察记录:
      • 热浪中的生命律动(如:蚂蚁搬家、树叶蒸腾);
      • 闭眼感受“心中的凉意来源”(回忆、想象、当下微风)。
  2. 薪火传承茉莉清心(15分钟)
    • 制作“静心书签/香囊”:
      • 书签版:在叶形卡上绘“茉莉”或“竹影”,书写自创清凉格言(例:蝉鸣是夏的勋章,静心是热的解药 或 热浪淬炼万物长,心静自有清风来);
      • 香囊版(可选):填入茉莉干花+艾草碎,题写“守静”二字。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题目示例

能力指向

研学卡

1. 小暑三候中“蟋蟀居壁”是第几候?(第二候)
2. “晒伏”主要晒什么?(书籍、衣物)
3. 谚语“小暑大暑,________”(有米懒煮 / 上蒸下煮)

知识记忆

探究卡

1. 对比元稹与庞铸诗中对待暑热的态度差异(客观记录 vs 主动退藏)。
2. 从汪曾祺悬井镇西瓜看古人消夏智慧的核心是什么?(利用自然物理降温,顺应环境)。
3. “簪茉莉”习俗如何体现小暑时节的“外在热”与“内在静”?(以香花清雅对抗环境燥热,追求心境平和)。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拓展卡

1. 设计一份“家庭小暑静心方案”(包含环境布置、饮食建议、静心活动)。
2. 连续三天记录傍晚蟋蟀初鸣时间,探究其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简易自然笔记)。
3. 以“我的静心角落”为题写一首诗或微散文(可写实景或内心世界)。

创新应用/实践探究/生命感悟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 生命质量
    • 通过蟋蟀“居壁”与鹰“始鸷”的对比,感悟不同生命形态的生存智慧(静守待机 vs 主动搏击);
    • 在“静坐觅凉”中体会内在平静对抵御外界纷扰的力量
  • 生存能力
    • 在“晒伏”协作与自然观察中,提升资源管理能力(防潮防蛀)与环境敏感度(物候观测);
    • 学习“顺时调适,以智御热”(物理降温、心境调节)的生存策略。
  • 生活状态
    • 领悟“心静自然凉”的生活哲学,培养在喧嚣中保持内心澄明的能力;
    • 建立“热浪蕴藏生机”的积极认知(万物蒸腾生长),理解挑战与成长并存。

六、作业答案参考

  • 研学卡
    1. 第二候
    2. 书籍、衣物(或“棉毛织物”)
    3. 有米懒煮 / 上蒸下煮(任选)
  • 探究卡
    1. 元稹以“倏忽温风至”客观记录小暑物候特征,隐含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庞铸则主张“深居如退藏”,体现主动避世、守静养心的积极应对态度。
    2. 核心在于巧妙利用自然资源(井水低温)和物理原理(热传导),以最质朴的方式实现降温,展现了顺应环境、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
    3. 茉莉花外在的洁白清香与内在的安神静气功效,使其成为对抗暑热烦躁的象征。簪花行为本身是将自然清凉之物引入生活,体现了古人通过外饰内养追求身心和谐的智慧,在燥热中守护内心的宁静。

设计亮点说明

  1. 热与静的哲学思辨
    • 课程以“外在热浪”(温风、蝉噪)与“内在静守”(听蟋、簪茉、静坐)的辩证关系为主线,呼应《养育》中“环境适应与内心定力”的培养理念。
  2. 民俗中的科学智慧
    • “晒伏”(防潮防蛀)、“食新”(尝时令谷物)、“悬井镇瓜”(物理降温)等活动,将文学意境与古代生活科学无缝链接。
  3. 多维度静心体验设计

维度

活动体现

文学载体

环境静

夏夜听蟋蟀场景演绎

沈从文《边城》片段

感官静

静坐观察自然律动

庞铸“深居如退藏”

心境静

制作静心书签/香囊

自创清凉格言

  1. 分龄实践策略

学段

意象解码

静心实践

幼儿园

儿歌创编+茉莉香包嗅闻

树荫下“听风游戏”

小学

意象故事创作+晒伏小实验

绘制“我的静心角落”

初中

象征意义文化溯源

制定“一周静心计划”

课程金句:“小暑的热浪,是大地均匀的呼吸;静守的一方清凉,是心灵自持的疆域。”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环境适应与心性修炼的理念

建议配发《小暑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精选、三候手绘、民俗图解、“静心观察笔记”页)。愿这堂课让孩子在蝉鸣热浪里读懂自然的诗行,于茉莉清香中守护心灵的微凉!

更新:2025-08-07 06:06:2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