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芒种诗行·耕读传心——芒种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芒种诗行·耕读传心——芒种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差异化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开阔场地模拟农田、活动教室,最好有树木或绿植区)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芒种节气文学为灵魂,聚焦“麦黄梅熟、抢收抢种”的农事特征与“螳螂生、鹏始鸣、反舌无声”的物候变化。通过“感农时之紧、品诗文之韵、悟耕耘之道”的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欣赏芒种诗词散文中蕴含的劳作之美、时令之迫与生命之韧,理解“勤勉”“协作”“希望”的生命智慧。课程设计契合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劳动教育”“生态教育”跨学科主题。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 文化传承与理解
- 了解芒种节气的核心特征(麦类成熟、梅雨来临、三候现象)及传统习俗(安苗祭祀、煮青梅、送花神等)。
- 识记2-3首芒种经典诗词/散文名句,知晓作者及文化背景(如陆游、范成大、沈从文)。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赏析文学作品中芒种的典型意象(如“麦浪”“梅雨”“螳螂”“蓑衣”“秧苗”),感受“热烈繁忙、生机勃勃”的独特审美意境。
- 创作芒种自然笔记/劳作短诗/微场景文,表达对辛勤耕耘与自然馈赠的感悟。
-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对比不同阶层/视角的芒种书写(如士大夫的悯农情怀 vs 农人的切身感受 vs 现代人的时令感怀)。
- 辩证思考芒种蕴含的“收获与播种”(麦收与稻种)、“辛劳与希望”(汗水浇灌未来)的哲学内涵。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芒种之忙(25分钟)
- 情境导入“争时夺秒”(5分钟)
- 听觉体验:播放组合音效(布谷鸟鸣、雷声、收割机声、急促雨声),感受“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紧迫感。
- 触觉体验:传递“麦穗”(实物或模型)与“秧苗”(实物或图片),触摸其质感,对比“收获”与“新生”。
- 名作初探“文田拾穗”(20分钟)
- 诗词区:诵读陆游《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范成大《梅雨五绝》(“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体会古诗中的农忙景象与天时关切,完成《研学卡1》。
- 散文区:选读沈从文《边城》节选(感受湘西端午后“赛龙舟”余热与初夏田园气息)、苇岸《大地上的事情·芒种》(品味“麦田的金黄与农人的脊背”的劳作之美),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芒种之蕴(35分钟)
- 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 分组抽取“芒种意象锦囊”(含:金黄麦穗/图片、青梅/梅子图片、螳螂模型/图片、蓑衣斗笠图片、嫩绿秧苗/图片)。
- 合作任务:
-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的意象编一首“忙种儿歌”或简单劳作号子(例:“麦子黄,梅子酸,螳螂生,忙种田!”)。
- 初中:分析所选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在文学中的情感承载(如“麦浪”象征丰收与汗水;“梅雨”象征时令的粘滞与考验;“秧苗”象征希望与新生),并联系阅读文本举例说明。
- 民俗剧场“古今交响”(20分钟)
- 小组演绎/讲述芒种相关场景:
- A组《安苗祭仪》:模拟简化版安苗祭祀(祈福动作、诵读农谚如“芒种插秧谷满尖,夏至插秧结半边”),理解敬畏土地、祈愿丰收之心。
- B组《青梅煮酒论英雄》:用情景对话/简易茶话会形式,展现“煮青梅”习俗,诵读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典故(简化),体会“忙中偷闲、品味时令”的生活智慧。
- C组《抢收抢种进行时》:用接力游戏或节奏肢体动作(割麦、捆扎、挑担、插秧),配合急促鼓点,演绎“争时夺刻”的劳作场景,感受协作力量与时间紧迫性。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芒种之望(30分钟)
- 自然书写“希望之田”(15分钟)
- 户外/室内观察寻找“芒种痕迹”(寻找成熟的果实/种子、观察是否有螳螂等昆虫、感受空气湿度变化)。
- 制作“芒种希望卡/微型稻田”:
- 在卡片/小托盘上:
- 用黄色纸条/谷物(小米)粘贴象征“已收的麦田”。
- 用绿色纸条/草籽/绿豆粘贴象征“新插的秧苗”。
- 题写自创格言(例:“左手收金黄,右手种青翠,双手捧起的是希望” 或 “汗滴入土时,穗浪起天边”)。
- 薪火传承“花神寄愿”(15分钟)
- “送花神”书签/许愿卡:
- 在花瓣形或彩纸书签上:
- 书写一句喜爱的芒种诗词或自创小诗。
- 或写下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学业/成长的期许(呼应“送花神”蕴含的对自然轮回的敬畏与对美好的祝福)。
- 悬挂/交换:将书签/卡片悬挂于树枝(象征花神归位)或互相赠送传递希望。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
题目示例 |
能力指向 |
研学卡 |
1. 芒种名字的含义?(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
知识记忆 |
探究卡 |
1. 对比陆游与范成大诗中描写的芒种侧重点有何不同?(插秧劳作 vs 天气变化对农事的影响)。 |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
拓展卡 |
1. 设计一份“校园/家庭芒种节气劳作体验计划”(如:盆栽种植、整理书桌等,体会“播种”与“收获”)。 |
创新应用/实践探究/生命感悟 |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 生命质量:
- 通过体验“抢收抢种”的紧迫与协作,感悟“时不我待,天道酬勤”的生命真谛,培养珍惜光阴、勤勉踏实的品质。
- 理解“收获源于耕耘”的朴素真理,建立付出与回报的积极认知。
- 生存能力:
- 在合作探究与民俗演绎中,提升团队协作、应变能力(如“抢收抢种”游戏的节奏配合)与信息整合力(从文学与习俗中提炼生存智慧)。
- 学习“顺应天时、不误农时”(把握时机)的生存智慧,理解规划与执行的重要性。
- 生活状态:
- 领悟“忙中有序、劳逸结合”的价值(如“青梅煮酒”习俗),学会在奋斗中寻找平衡与乐趣。
- 建立“心怀希望、脚踏实地”的生活观(左手收,右手种),将宏大目标分解为当下行动。
六、作业答案参考
- 研学卡:
- 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或类似表述)
- 伯劳鸟出现,反舌鸟停止鸣叫(或:反舌鸟因感知阴气而停止鸣叫)
- 再种无用
- 探究卡:
- 陆游侧重描绘大规模插秧的劳动场景(“四野皆插秧”),展现农忙的普遍性与紧迫感;范成大则关注芒种时节关键的天气变化(雷雨、转晴)对农事活动的决定性影响(“乘除却贺芒种晴”),体现对天时的敏感与关切。
- 《边城》节选中的芒种氛围**融合了农忙时节的生机(草木茂盛)与端午后的民俗余韵(赛龙舟的热闹残留),相比纯粹描绘辛苦劳作的农忙诗(如《悯农》),它更带有湘西特有的田园牧歌式情调与生活气息,在繁忙中透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与闲适。
- “青梅煮酒”在文学中(尤以三国典故为代表)常承载以下意蕴:(1) 英雄豪情与韬略较量(曹操刘备论英雄);(2) 品味时令风物的生活雅趣;(3) 对人生际遇、天下大势的隐喻与探讨(在看似闲适的聚会中暗藏机锋);(4) 忙里偷闲、张弛有度的生活智慧。
设计亮点说明
- 紧扣“忙种”与“希望”核心:从农事特征(收种并举)到文学意象(麦浪与秧苗)再到生命哲思(勤勉当下、播种未来),主线清晰,层层递进。
- 强化“节奏与协作”体验:独创“争时夺秒”音效导入与“抢收抢种”协作演绎,用节奏、速度、团队配合具象化“芒种”的紧迫感与协作精神,印象极深。
- 突出“雅俗共赏”的民俗:融合“安苗祭”(庄重)、“煮青梅”(风雅)、“送花神”(浪漫)等习俗,展现节气文化的丰富层次。
- “希望卡/微型稻田”创新实践:用直观的手工创作(收麦田+种秧苗) 将“收获与播种并存”的抽象概念具象化、可视化,成为理解芒种精髓的绝佳载体。
- “花神寄愿”情感升华:将传统“送花神”转化为书写希望、传递祝福的现代表达,赋予古老习俗积极向上的当代意义。
- 分层实施灵活:
- 幼儿园:侧重感官体验(听声音、摸麦穗)、简单儿歌/动作模仿(忙种号子、送花神动作)、听故事。
- 小学:加强合作表达(编儿歌、简单演绎)、动手实践(做希望卡)、诵读理解诗词、基础农事认知(小农博士卡)。
- 初中:深化文学意象分析(象征意义)、探究习俗文化内涵、鼓励哲思表达(微散文、生命感悟)、完成调查任务。
课程金句:“芒种,是大地写给天空的请柬,用麦浪的金黄署名,用秧苗的翠绿落款,邀约一个名为‘丰收’的秋天。”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耕耘与期待的教育理念
建议准备《芒种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散文精选、三候知识、民俗简介、实践记录页及作业卡)。愿这堂芒种课,让孩子们在麦浪诗行间读懂汗水的光芒,于耕读传心中播种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