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万物长歌·夏启新章——立夏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万物长歌·夏启新章——立夏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分层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绿植区、活动空间及室内教室)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立夏节气文学为灵魂,围绕“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三候特征,通过“感万物之盛·品诗文之趣·悟成长之道”三重体验,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散文中夏日的蓬勃生机与生命成长的喜悦。课程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劳动教育、生态教育跨学科主题,强化“以文润心,以动健体”的生命教育理念。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 文化传承与理解
- 理解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的节气内涵,识记3项习俗(斗蛋、秤人、尝新);
- 背诵2-3首立夏经典诗词,知晓作者及关键词句(如陆游“泥新巢燕闹”、杨万里“日长睡起无情思”)。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赏析文学中的立夏意象(新荷、青梅、蝼蝈声、樱桃红),感受“浓绿万枝一点红”的色彩张力与生命律动;
- 创作自然笔记或节气童诗,表达对生命成长的观察与礼赞。
-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对比不同诗人笔下的立夏情致(陆游的田园欢闹 vs 杨万里的慵懒闲适),理解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 辩证思考“生长与责任”的节气哲学(万物勃发需风雨,成长亦需担当)。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探夏之生(25分钟)
- 情境导入“五感迎夏”(10分钟)
- 听觉:聆听“蝼蝈鸣叫+新雨蛙声”自然音效,闭眼想象初夏田野;
- 触觉:传递“春蚕茧”与“夏蚕叶”(桑叶),触摸生命成长的痕迹。
- 名作初探“诗文觅夏”(15分钟)
- 诗词区:诵读陆游《立夏》(“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完成《研学卡1》;
- 散文区:选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吃樱桃》(感受时令之鲜)、汪曾祺《夏天》开篇(品味“栀子花粗粗大大”的生机),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品夏之趣(35分钟)
- 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 分组抽取“立夏意象盲盒”(青梅、荷尖模型、蝼蝈图、樱桃图、斗蛋彩绳):
-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意象编“立夏童谣”(例:“蝼蝈叫,樱桃笑,蛋宝宝要赛跑”);
- 初中: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如“青梅”喻青涩成长,“蝼蝈鸣”喻生命初声),结合诗句谈文化内涵。
- 民俗剧场“古今乐夏”(20分钟)
- 分组演绎立夏场景:
- A组《斗蛋争王》:彩绘鸡蛋并模拟斗蛋(轻碰蛋尖),诵读谚语“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 B组《秤人笑语》:用杆秤(或模拟道具)互秤体重,呼吉祥话“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 C组《尝新诗会》:捧樱桃/青梅道具模拟“尝新”,朗诵苏轼“青杏园林煮酒香”。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咏夏之志(30分钟)
- 自然书写“叶语夏章”(15分钟)
- 拓印新叶(桑、梧桐)制作“三候书签”:
- 用红印泥点“王瓜”图案,题写自创格言(例:“新叶是春的遗书,蝉鸣是夏的宣言”);
- 薪火传承“成长契约”(15分钟)
- 共创“万物长歌卷轴”:
- 掌印拓画“绿树”象征生命成长;
- 书写立夏诗词与个人成长承诺(如“如蝼蝈破土,勇敢发声”)。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
题目示例 |
能力指向 |
研学卡 |
1. 立夏三候中“蚯蚓出”是第几候?(第二候) |
知识记忆 |
探究卡 |
1. 对比陆游与杨万里诗中“初夏的声音”差异(巢燕喧闹 vs 柳花无声) |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
拓展卡 |
1. 设计“班级立夏成长树”(悬挂写有进步目标的新叶卡片) |
创新应用/生命实践 |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 生命质量:
通过蝼蝈破土与新荷出水,感悟生命突破的勇气;在“秤人”笑语中理解健康是成长的基石。 - 生存能力:
在“斗蛋”协作与植物记录中,提升手脑协调与自然观察力;学习“顺时养心”(避暑静心)的生存智慧。 - 生活状态:
领悟“万物长,我也长” 的成长真谛,建立“主动汲取养分,勇敢向上生长”的积极心态。
六、作业答案参考
- 研学卡:1.第二候 2.茜草红/五彩 3.三新遍尝麦满仓
- 探究卡:
- 陆游以“巢燕闹”“蜜蜂稀”写动物活动变化,突出生机由闹转静的初夏特征;杨万里借“捉柳花”的无声画面,渲染慵懒静谧的午后氛围。
- 增重寓意身体强健;秤杆刻度数字(如“八七”谐音“勃发”)被赋予吉祥寓意,体现对健康长寿的朴素祈愿。
- 通过描写全家人分食樱桃的温馨场景,将“尝新”升华为共享时令之美的生活仪式,传递珍惜自然馈赠、在平凡中创造快乐的智慧。
设计亮点说明
- 成长主题贯穿始终:
- 从蝼蝈破土(生命突破)到青梅初结(青涩成长),再到“成长契约”(自我承诺),呼应《养育》中“生命赋能”理念。
- 民俗与文学深度互文:
- “斗蛋”链接陆游诗中的生机竞逐,“秤人”对话苏轼词中的生活情趣,让传统习俗成为文学情感的现代表达。
- 跨学科实践创新:
活动 |
文学渗透 |
科学/劳动融合 |
拓印叶语 |
题写自创格言 |
观察叶脉结构 |
种植记录 |
关联“王瓜生”意象 |
植物生长周期观测 |
- 分龄实践策略:
学段 |
意象解码 |
成长契约 |
幼儿园 |
童谣创编+彩蛋游戏 |
树叶贴画“我的小手树” |
小学 |
意象故事创作 |
写一句成长承诺(如“学蝼蝈勇敢唱歌”) |
初中 |
象征意义哲学讨论 |
制定可量化的暑期成长计划 |
课程金句:“立夏如鼓,擂响万物生长的战歌;新荷初绽,写就生命向上的诗行。”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生命唤醒与自主成长的理念
建议配发《立夏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精选、三候手绘图、民俗漫画及“我的成长叶”记录页)。愿这堂课让孩子在蝼蝈声里听见成长号角,于青梅味中尝到生命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