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雨润诗田·文泽心苗——谷雨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雨润诗田·文泽心苗——谷雨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分层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可模拟雨景/种植角的空间、活动教室,准备牡丹图片、茶具、桑叶等)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谷雨节气文学为灵魂,聚焦“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三候特征,通过“感春雨之泽·品诗文之韵·悟传承之道”三重体验,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散文中雨润万物的诗意与春耕文脉的传承智慧。课程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跨学科主题,深化《养育》中“自然滋养与人文传承”的理念。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 文化传承与理解
- 理解谷雨“雨生百谷,泽被苍生”的节气内涵,识记3项习俗(祭仓颉、喝谷雨茶、赏牡丹);
- 背诵2-3首谷雨经典诗词,知晓作者及关键词句(如郑板桥“正好清明连谷雨”、陆游“红紫妆林绿满池”)。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赏析文学中的谷雨意象(春雨、牡丹、新茶、布谷鸟、桑叶),感受“雨丝如诗、万物竞发”的盎然意境;
- 创作自然笔记或节气短诗,表达对生命滋养与文化传承的感悟。
-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对比不同诗人笔下的谷雨情致(郑板桥的农事关切 vs 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
- 辩证思考“润物无声与泽被深远”(春雨滋养万物,文化滋养心灵)、“告别与新生”(春去夏至的时序更迭)。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沐雨知泽(25分钟)
- 情境导入“五感润雨”(10分钟)
- 听觉/触觉:聆听“细雨沙沙+布谷鸟鸣”音频,用喷雾瓶模拟轻柔雨雾喷洒手背,感受“春雨贵如油”的滋润;
- 视觉:观察雨后新叶(鲜绿桑叶)、牡丹图片(谷雨花),对比干枯叶片,体会雨水赋予的生命力。
- 名作初探“诗文汲养”(15分钟)
- 诗词区:诵读郑板桥《七言诗》(“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陆游《春晴》(“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完成《研学卡1》;
- 散文区:选读林徽因《人间四月天》(感悟“春光”的易逝与珍贵)、汪曾祺《草木春秋·谷雨》(品味“采茶、制茶”的时令情趣),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品文悟传(35分钟)
- 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 分组抽取“谷雨意象锦囊”(春雨丝线、牡丹花瓣/图片、新茶叶/茶具、布谷鸟图、桑叶/蚕茧):
-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意象拼贴“谷雨滋养图”(例:雨丝浇灌牡丹开,布谷鸟叫采茶忙);
- 初中: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如“春雨”喻教化传承、“牡丹”喻盛世风华、“谷雨茶”喻天地精华、“仓颉造字”喻文明薪火),结合文本举例。
- 民俗剧场“古今流芳”(20分钟)
- 分组演绎谷雨场景:
- A组《仓颉祭礼》:模拟简化祭拜仪式(捧书简道具),诵读传说“天雨粟,鬼夜哭”,理解文字诞生的文明意义;
- B组《雨前茶香》:茶艺表演(简化)或情景对话,品读郑板桥“一杯香茗坐其间”的闲适,体会“顺时饮茶”的养生智慧;
- C组《桑间戴胜》:用头饰/披帛扮演“戴胜鸟”,在“桑林”(绿布/树枝)中飞舞,吟诵《诗经》“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感悟桑梓情怀与生命繁衍。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文泽心苗(30分钟)
- 自然书写“雨润心笺”(15分钟)
- 制作“谷雨滋养书签”:
- 用蓝色水彩晕染“雨幕”背景,粘贴“新叶”或“花瓣”象征受润万物;
- 题写自创格言(例:“雨丝织就春光锦,文字耕出心田苗” 或 “春泽万物无声,文脉千年有痕”)。
- 薪火传承“心苗诗种”(15分钟)
- 书写“我的传承卡片”:
- 幼儿园:绘画“我想传承的美好”(如:一首童谣、一朵牡丹);
- 小学:摘抄一句谷雨诗词 + 一句想传承的家风/文化(如:“珍惜春光,好好学习”);
- 初中:以“我心中的春雨”为题写微散文,探讨自然滋养与文化传承的共性。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
题目示例 |
能力指向 |
研学卡 |
1. 谷雨三候中“鸣鸠拂其羽”指哪种鸟?(布谷鸟) |
知识记忆 |
探究卡 |
1. 对比郑板桥与陆游诗中谷雨氛围的差异(农事闲适 vs 春色秾丽)。 |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
拓展卡 |
1. 设计一个“校园谷雨诗会”方案(包含主题、节目、场地布置建议)。 |
创新应用/生命实践/文化传承 |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 生命质量:
- 通过春雨润物与文字传世,感悟“滋养与传承”是生命延续的双翼;
- 在“桑梓”文化中体会根系意识与感恩之心。
- 生存能力:
- 在祭礼协作与植物养护中,提升仪式感表达与生命责任感;
- 学习“顺天应时”(饮谷雨茶、适时耕种)的生存智慧。
- 生活状态:
- 领悟“润物无声”的力量(如春雨、如文化熏陶),培养细腻感知与静默付出的品质;
- 建立“既是受泽者,亦是传承人”的主动担当意识。
六、作业答案参考
- 研学卡:
- 布谷鸟
- 赏牡丹
- 种瓜点豆
- 探究卡:
- 郑板桥聚焦一杯茶中的农闲意趣,氛围清雅恬淡;陆游则泼墨渲染“红紫绿池”的浓烈春色,意境华丽蓬勃。
- 传说仓颉造字感动天帝,降“谷子雨”以慰劳(“天雨粟”),故在谷雨祭之。这既是对文明开创者的感恩,也寄托了五谷丰登、文脉永续的祈愿,彰显中华文明对文字与农耕的双重敬畏。
- 谷雨作为春之尾声,既有林徽因笔下“四月天”的极致明媚与希望(“笑响点亮四面风”),也隐含春光将逝的淡淡忧伤(“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是希望与惆怅交织的独特时令。
设计亮点说明
- “雨”与“文”的双重滋养:
- 课程以自然之雨(生百谷)与文化之雨(仓颉造字)双线交织,呼应《养育》中“自然哺育与人文教化并重”的理念。
- 民俗中的文明密码:
- 将“祭仓颉”转化为文明启蒙课,“品谷雨茶”链接郑板桥诗境,“桑梓”意象激活家国情怀,让习俗成为文化基因的载体。
- “心苗诗种”传承实践:
- 通过书写“传承卡片”,将宏大的文化传承命题具象为个人生命体验(家风、技艺、文化记忆),让使命感落地生根。
- 分龄实践策略:
学段 |
意象解码 |
传承实践 |
幼儿园 |
拼贴“雨润花开”图 |
绘画“我爱的儿歌/故事” |
小学 |
创作“布谷鸟采茶”三行诗 |
记录一句家风并践行 |
初中 |
分析“桑梓”符号的文化意义 |
撰写“我的文化传承行动” |
课程金句:“谷雨如砚,盛满春天的墨汁;落雨成诗,写就大地的养育之恩。愿你我心田常沐此雨,既做青苗,亦为园丁。”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受泽与反哺的生命循环理念
建议配发《谷雨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选编、三候图谱、民俗图解、“心苗成长记”页)。愿这堂课让孩子在绵绵春雨里听见文明的拔节,于袅袅茶香中触摸传承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