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4节气】雨润诗田·文泽心苗——谷雨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作者:AI生成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41

雨润诗田·文泽心苗——谷雨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分层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可模拟雨景/种植角的空间、活动教室,准备牡丹图片、茶具、桑叶等)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谷雨节气文学为灵魂,聚焦“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三候特征,通过感春雨之泽·品诗文之韵·悟传承之道三重体验,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散文中雨润万物的诗意春耕文脉的传承智慧。课程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跨学科主题,深化《养育》中“自然滋养与人文传承”的理念。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1. 文化传承与理解
    • 理解谷雨“雨生百谷,泽被苍生”的节气内涵,识记3项习俗(祭仓颉、喝谷雨茶、赏牡丹);
    • 背诵2-3首谷雨经典诗词,知晓作者及关键词句(如郑板桥“正好清明连谷雨”、陆游“红紫妆林绿满池”)。
  2.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赏析文学中的谷雨意象(春雨、牡丹、新茶、布谷鸟、桑叶),感受“雨丝如诗、万物竞发”的盎然意境;
    • 创作自然笔记或节气短诗,表达对生命滋养与文化传承的感悟。
  3.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对比不同诗人笔下的谷雨情致(郑板桥的农事关切 vs 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
    • 辩证思考“润物无声与泽被深远”(春雨滋养万物,文化滋养心灵)、“告别与新生”(春去夏至的时序更迭)。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沐雨知泽(25分钟)

  1. 情境导入五感润雨(10分钟)
    • 听觉/触觉:聆听“细雨沙沙+布谷鸟鸣”音频,用喷雾瓶模拟轻柔雨雾喷洒手背,感受“春雨贵如油”的滋润;
    • 视觉:观察雨后新叶(鲜绿桑叶)、牡丹图片(谷雨花),对比干枯叶片,体会雨水赋予的生命力。
  2. 名作初探诗文汲养(15分钟)
    • 诗词区:诵读郑板桥《七言诗》(“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陆游《春晴》(“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完成《研学卡1》;
    • 散文区:选读林徽因《人间四月天》(感悟“春光”的易逝与珍贵)、汪曾祺《草木春秋·谷雨》(品味“采茶、制茶”的时令情趣),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品文悟传(35分钟)

  1. 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 分组抽取“谷雨意象锦囊”(春雨丝线、牡丹花瓣/图片、新茶叶/茶具、布谷鸟图、桑叶/蚕茧):
      •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意象拼贴“谷雨滋养图”(例:雨丝浇灌牡丹开,布谷鸟叫采茶忙);
      • 初中: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如“春雨”喻教化传承、“牡丹”喻盛世风华、“谷雨茶”喻天地精华、“仓颉造字”喻文明薪火),结合文本举例。
  2. 民俗剧场古今流芳(20分钟)
    • 分组演绎谷雨场景:
      • A组《仓颉祭礼》:模拟简化祭拜仪式(捧书简道具),诵读传说“天雨粟,鬼夜哭”,理解文字诞生的文明意义;
      • B组《雨前茶香》:茶艺表演(简化)或情景对话,品读郑板桥“一杯香茗坐其间”的闲适,体会“顺时饮茶”的养生智慧;
      • C组《桑间戴胜》:用头饰/披帛扮演“戴胜鸟”,在“桑林”(绿布/树枝)中飞舞,吟诵《诗经》“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感悟桑梓情怀与生命繁衍。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文泽心苗(30分钟)

  1. 自然书写雨润心笺(15分钟)
    • 制作“谷雨滋养书签”:
      • 用蓝色水彩晕染“雨幕”背景,粘贴“新叶”或“花瓣”象征受润万物;
      • 题写自创格言(例:雨丝织就春光锦,文字耕出心田苗 或 春泽万物无声,文脉千年有痕)。
  2. 薪火传承心苗诗种(15分钟)
    • 书写“我的传承卡片”:
      • 幼儿园:绘画“我想传承的美好”(如:一首童谣、一朵牡丹);
      • 小学:摘抄一句谷雨诗词 + 一句想传承的家风/文化(如:“珍惜春光,好好学习”);
      • 初中:以“我心中的春雨”为题写微散文,探讨自然滋养与文化传承的共性。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题目示例

能力指向

研学卡

1. 谷雨三候中“鸣鸠拂其羽”指哪种鸟?(布谷鸟)
2. “谷雨三朝看牡丹”反映了什么习俗?(赏牡丹)
3. 谚语“谷雨前后,________”(种瓜点豆)

知识记忆

探究卡

1. 对比郑板桥与陆游诗中谷雨氛围的差异(农事闲适 vs 春色秾丽)。
2. 古人为何在谷雨祭祀仓颉?结合传说谈谈其文化意义(感恩文字诞生,传承文明火种)。
3. 从林徽因《人间四月天》看“谷雨”时节的双重性(春光的极致之美与即将逝去的怅惘)。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拓展卡

1. 设计一个“校园谷雨诗会”方案(包含主题、节目、场地布置建议)。
2. 种植一株“文化植物”(如:象征文字的竹子、代表故乡的桑树),记录首周养护并与文学意象关联。
3. 以“滋养”为题写诗/文,讲述自然或文化对你生命的润泽故事。

创新应用/生命实践/文化传承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 生命质量
    • 通过春雨润物与文字传世,感悟滋养与传承是生命延续的双翼
    • 在“桑梓”文化中体会根系意识与感恩之心
  • 生存能力
    • 在祭礼协作与植物养护中,提升仪式感表达生命责任感
    • 学习顺天应时(饮谷雨茶、适时耕种)的生存智慧。
  • 生活状态
    • 领悟润物无声的力量(如春雨、如文化熏陶),培养细腻感知与静默付出的品质;
    • 建立既是受泽者,亦是传承人的主动担当意识。

六、作业答案参考

  • 研学卡
    1. 布谷鸟
    2. 赏牡丹
    3. 种瓜点豆
  • 探究卡
    1. 郑板桥聚焦一杯茶中的农闲意趣,氛围清雅恬淡;陆游则泼墨渲染红紫绿池的浓烈春色,意境华丽蓬勃。
    2. 传说仓颉造字感动天帝,降“谷子雨”以慰劳(“天雨粟”),故在谷雨祭之。这既是对文明开创者的感恩,也寄托了五谷丰登、文脉永续的祈愿,彰显中华文明对文字与农耕的双重敬畏。
    3. 谷雨作为春之尾声,既有林徽因笔下“四月天”的极致明媚与希望(“笑响点亮四面风”),也隐含春光将逝的淡淡忧伤(“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是希望与惆怅交织的独特时令。

设计亮点说明

  1. 的双重滋养
    • 课程以自然之雨(生百谷)与文化之雨(仓颉造字)双线交织,呼应《养育》中“自然哺育与人文教化并重”的理念。
  2. 民俗中的文明密码
    • 将“祭仓颉”转化为文明启蒙课,“品谷雨茶”链接郑板桥诗境,“桑梓”意象激活家国情怀,让习俗成为文化基因的载体。
  3. 心苗诗种传承实践
    • 通过书写“传承卡片”,将宏大的文化传承命题具象为个人生命体验(家风、技艺、文化记忆),让使命感落地生根。
  4. 分龄实践策略

学段

意象解码

传承实践

幼儿园

拼贴“雨润花开”图

绘画“我爱的儿歌/故事”

小学

创作“布谷鸟采茶”三行诗

记录一句家风并践行

初中

分析“桑梓”符号的文化意义

撰写“我的文化传承行动”

课程金句:“谷雨如砚,盛满春天的墨汁;落雨成诗,写就大地的养育之恩。愿你我心田常沐此雨,既做青苗,亦为园丁。”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受泽与反哺的生命循环理念

建议配发《谷雨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选编、三候图谱、民俗图解、“心苗成长记”页)。愿这堂课让孩子在绵绵春雨里听见文明的拔节,于袅袅茶香中触摸传承的温度!

更新:2025-08-07 05:50:1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