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润物有声·雨水诗行——雨水节气文学中的生命萌动

润物有声·雨水诗行——雨水节气文学中的生命萌动
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雨水节气“东风解冻、万物萌生”的自然哲学为核心,精选唐宋诗词、现代散文及农谚民谣,通过“文学鉴赏+自然观测+民俗实践”三维联动,引导学生感知“春雨贵如油”的农耕智慧与“草木萌动”的生命诗学。课程衔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文化传承与审美创造要求,融合科学观察(物候)、艺术表达(诗画)、劳动实践(食育)模块,深化对节气文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
- 语言运用
- 诵读并积累雨水诗词名句(如杜甫《春夜喜雨》、刘辰翁《雨水时节》),掌握“獭祭鱼”“草木萌动”等节气词汇。
- 审美创造
- 赏析诗词中“雨”的意象美(如“润物细无声”的温润、“破冰来”的力感),尝试通过绘画、粘土、手势舞表达文学意境。
- 文化自信
- 理解雨水三候的物候意义及“春雨贵如油”的农耕智慧,认识杜甫、刘辰翁等代表作家。
- 思维能力
- 对比古诗文与现代散文中的雨水书写差异(如鲁迅《雪》的凛冽 vs 汪曾祺的温厚),探究自然现象与文学情感的关联。
课程流程(90分钟)
地点:校园文化长廊/自然观察角 + 美术教室(或研学基地生态园)
环节 |
活动内容 |
学段分层设计 |
一、雨启春扉·自主体验(15分钟) |
1. 情境导入:播放雨水节气短片(冰雪消融、雁群北飞、嫩芽破土),引导学生用成语描述画面。 |
幼儿园以儿歌、肢体模仿为主;小学增加谚语背诵;初中侧重文学手法分析。 |
二、文心润雨·合作探究(25分钟) |
1. 诗词工坊: |
幼/小:配图朗诵+手势舞; |
三、觅春寻雨·实践拓展(20分钟) |
1. 校园寻雨迹: |
混龄分组,高学段学生担任观察记录员。 |
四、巧手绘春·实践拓展(20分钟) |
分层创作: |
初中增加文学创作深度,强调情景交融。 |
五、春雨话新·反思总结(10分钟) |
围坐分享,引导思考: |
用名言结课:“东风解冻,万物待生”(《逸周书》)。 |
课程作业(三卡九题)
研学卡(基础认知)
- 雨水节气三候中“獭祭鱼”指什么现象?
- 背诵刘辰翁《雨水时节》中体现“冰雪消融”的诗句。
- “春雨贵如油”的农谚表达了什么自然规律?
探究卡(文本分析)
- 对比杜甫《春夜喜雨》与刘辰翁《雨水时节》,两首诗中的“雨”给人何种不同感受?
- 鲁迅在《雪》中写“朔方的雪”如“雨的精魂”,如何理解雨雪转化的生命隐喻?
- 古人为何将雨水定为“草木萌动”之时?联系生物知识解释。
拓展卡(迁移创造)
- (幼/小低)用黏土制作“雨水三候”场景,并为小水獭配音讲故事。
- (小高/初中)以“我是春天的第一滴雨”为题,写一首三行诗,需包含触觉或声音描写。
- (初中)调查家乡雨水民俗(如“撞拜寄”),分析其中蕴含的自然崇拜思想。
作业答案示例
研学卡:1. 水獭捕鱼后摆列岸边如祭祀 2;2. “坳溪水送破冰来”;3. 春雨对春耕至关重要,过量或不足均影响收成 。
探究卡:1. 杜诗雨温润谦和(潜、润),刘诗雨充满破冰之力(追、送);2. 雨雪皆是水的形态,象征生命在严寒中的不屈;3. 气温回升+降水增多,种子吸水膨胀,酶活性增强促发芽。
拓展卡:2. 参考诗句:“我轻敲窗棂/唤醒沉睡的根须/听泥土裂开第一声笑”。
设计创新点
- 文学与科学互文:将“破冰来”诗句与水的膨胀实验结合,理解“冻土萌动”的双重含义。
- 灾难教育渗透:通过“春雨贵如油”讨论极端气候下的水资源保护,培养危机意识。
- 跨学段协作机制:初中生指导幼童制作黏土场景,强化知识内化与社会情感学习。
教案融合南宁秀田小学“项目式学习框架”1、徐州民富园小学“福娃研雨”游戏10及登封幼儿园“节气童年”课程理念3,可依据学段需求删减创作模块。配套资源包(诗词卡片/观察工具)需提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