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4节气】润物有声·雨水诗行——雨水节气文学中的生命萌动

作者:AI生成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61

润物有声·雨水诗行——雨水节气文学中的生命萌动

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雨水节气“东风解冻、万物萌生”的自然哲学为核心,精选唐宋诗词、现代散文及农谚民谣,通过“文学鉴赏+自然观测+民俗实践”三维联动,引导学生感知“春雨贵如油”的农耕智慧与“草木萌动”的生命诗学。课程衔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文化传承与审美创造要求,融合科学观察(物候)、艺术表达(诗画)、劳动实践(食育)模块,深化对节气文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

  1. 语言运用
    • 诵读并积累雨水诗词名句(如杜甫《春夜喜雨》、刘辰翁《雨水时节》),掌握“獭祭鱼”“草木萌动”等节气词汇。
  2. 审美创造
    • 赏析诗词中“雨”的意象美(如“润物细无声”的温润、“破冰来”的力感),尝试通过绘画、粘土、手势舞表达文学意境。
  3. 文化自信
    • 理解雨水三候的物候意义及“春雨贵如油”的农耕智慧,认识杜甫、刘辰翁等代表作家。
  4. 思维能力
    • 对比古诗文与现代散文中的雨水书写差异(如鲁迅《雪》的凛冽 vs 汪曾祺的温厚),探究自然现象与文学情感的关联。


课程流程(90分钟)

地点:校园文化长廊/自然观察角 + 美术教室(或研学基地生态园)

环节

活动内容

学段分层设计

一、雨启春扉·自主体验(15分钟)

1. 情境导入:播放雨水节气短片(冰雪消融、雁群北飞、嫩芽破土),引导学生用成语描述画面。
2. 节气解码
- 幼/小:学唱《雨水歌谣》“东风来,冰化开,小獭抓鱼摆一排”;
- 初中:解析刘辰翁《雨水时节》中“风追残雪”“水送破冰”的动词妙用。

幼儿园以儿歌、肢体模仿为主;小学增加谚语背诵;初中侧重文学手法分析。

二、文心润雨·合作探究(25分钟)

1. 诗词工坊
- 分组鉴赏杜甫《春夜喜雨》(喜雨之情)、刘辰翁《雨水时节》(破冰之力)、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闲愁之韵)。
2. 意象擂台:每组用思维导图梳理诗词中的“雨意象”(如“细无声”的谦和、“破冰来”的勇毅),并联想相关现代作品(如朱自清《春》选段)。
3. 作者名片:制作“雨水诗人”卡片(杜甫:忧民之思;刘辰翁:自然之趣),记住作者与名句关联。

幼/小:配图朗诵+手势舞;
初中:对比不同诗人笔下雨的审美差异。

三、觅春寻雨·实践拓展(20分钟)

1. 校园寻雨迹
- 任务卡引导寻找“雨水三候”证据(如泥土裂痕、树梢嫩芽、鸟类行踪)。
2. 雨声实验室
- 用器皿收集雨水,聆听雨滴声阶,对比诗词中“润物细无声”与“檐溜滴残”的声音描写差异。
3. 春信创作角
- 幼/小:用黏土捏制“獭祭鱼”“草木芽”场景;
- 初中:用Scratch动画模拟雨水形成过程。

混龄分组,高学段学生担任观察记录员。

四、巧手绘春·实践拓展(20分钟)

分层创作:
幼/小低:绘制“雨水伞”(伞面画诗词场景,如“牧童指雁问花开”);
小高/初中
 ① 为刘辰翁诗配水墨画(突出“残雪”“破冰”的早春冲突美);
 ② 仿写散文片段《听,雨在说话》(参考汪曾祺白描手法)。

初中增加文学创作深度,强调情景交融。

五、春雨话新·反思总结(10分钟)

围坐分享,引导思考:
生命质量:“草木萌动”如何启示我们在逆境中积蓄力量?
生存能力:“春雨贵如油”蕴含哪些资源利用智慧?干旱地区如何储雨?
生活状态:从杜甫“喜雨”到现代“雨季烦忧”,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变与不变?

用名言结课:“东风解冻,万物待生”(《逸周书》)。


课程作业(三卡九题)

研学卡(基础认知)

  1. 雨水节气三候中“獭祭鱼”指什么现象?
  2. 背诵刘辰翁《雨水时节》中体现“冰雪消融”的诗句。
  3. “春雨贵如油”的农谚表达了什么自然规律?

探究卡(文本分析)

  1. 对比杜甫《春夜喜雨》与刘辰翁《雨水时节》,两首诗中的“雨”给人何种不同感受?
  2. 鲁迅在《雪》中写“朔方的雪”如“雨的精魂”,如何理解雨雪转化的生命隐喻?
  3. 古人为何将雨水定为“草木萌动”之时?联系生物知识解释。

拓展卡(迁移创造)

  1. (幼/小低)用黏土制作“雨水三候”场景,并为小水獭配音讲故事。
  2. (小高/初中)以“我是春天的第一滴雨”为题,写一首三行诗,需包含触觉或声音描写。
  3. (初中)调查家乡雨水民俗(如“撞拜寄”),分析其中蕴含的自然崇拜思想。


作业答案示例

研学卡:1. 水獭捕鱼后摆列岸边如祭祀 2;2. “坳溪水送破冰来”;3. 春雨对春耕至关重要,过量或不足均影响收成 。
探究卡:1. 杜诗雨温润谦和(潜、润),刘诗雨充满破冰之力(追、送);2. 雨雪皆是水的形态,象征生命在严寒中的不屈;3. 气温回升+降水增多,种子吸水膨胀,酶活性增强促发芽。
拓展卡:2. 参考诗句:“我轻敲窗棂/唤醒沉睡的根须/听泥土裂开第一声笑”。


设计创新点

  1. 文学与科学互文:将“破冰来”诗句与水的膨胀实验结合,理解“冻土萌动”的双重含义。
  2. 灾难教育渗透:通过“春雨贵如油”讨论极端气候下的水资源保护,培养危机意识。
  3. 跨学段协作机制:初中生指导幼童制作黏土场景,强化知识内化与社会情感学习。

教案融合南宁秀田小学“项目式学习框架”1、徐州民富园小学“福娃研雨”游戏10及登封幼儿园“节气童年”课程理念3,可依据学段需求删减创作模块。配套资源包(诗词卡片/观察工具)需提前准备。

更新:2025-08-07 05:25:2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