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立春·万象始新——从文学经典探问生命萌动的力量

立春·万象始新——从文学经典探问生命萌动的力量
课程说明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寓意万物复苏、生命重启。本课程以“立春三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为科学基础6,精选唐宋诗词、现代散文及农耕谚语,通过“文学意象赏析+自然物候观测+民俗实践创作”三维联动,引导学生体悟文学中的春之哲思(如杜甫的温情、白玉蟾的磅礴、杨学成的乡愁),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生命智慧。
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
- 语言运用
- 诵读积累立春诗词名句(杜甫《立春》、白玉蟾《立春》),掌握“春盘”“打春牛”等节气词汇29。
- 思维能力
- 对比分析不同文体中的立春意象(如诗词中的“梅梢雪”与散文中的“春饼记忆”),探究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感的关联28。
- 审美创造
- 通过春牛剪纸、诗配画创作,表达对“阳春有脚”(白玉蟾)的意境理解37。
- 文化自信
- 理解立春“迎春祭”“咬春”习俗的农耕文明内涵,记忆杜甫、白玉蟾等代表作家79。
课程流程(90分钟)
地点:校园生态园/研学基地农耕区 + 文化教室
环节 |
活动内容 |
学段分层设计 |
一、春之始·自主体验(15分钟) |
1. 情境导入:播放立春短片(冰雪消融、柳枝抽芽),学生用成语描述画面 |
幼儿园配合手势模仿“东风解冻”;初中引入黄经315°天文知识2。 |
二、文心探春·合作探究(25分钟) |
1. 诗词工坊: |
幼/小:配图朗诵+动作演绎; |
三、校园寻春·实践拓展(20分钟) |
1. 立春三候追踪: |
混龄分组,高学段记录观测数据。 |
四、巧手绘春·实践拓展(20分钟) |
分层创作: |
初中侧重文学性表达,强调情感细节。 |
五、春语新思·反思总结(10分钟) |
围坐分享: |
以“岁交春”民谚(春节逢立春)结课,寄语新年希望4。 |
课程作业(三卡九题)
研学卡(基础认知)
- 立春三候中“鱼陟负冰”指什么自然现象?6
- 背诵白玉蟾《立春》中描写春天迅捷到来的诗句。3
-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提醒人们要提前准备什么?1
探究卡(文本分析)
- 杨学成笔下“春饼”蕴含哪些情感?对比杜甫诗中“春盘”的象征意义。29
- 为什么白玉蟾说“阳春应有脚”?这种写法有何妙处?3
- 元稹诗中“残雪怯朝阳”的“怯”字传递出怎样的春天气息?9
拓展卡(迁移创造)
- (幼/小低)用自然物(枯枝、嫩芽)拼贴“立春风景画”。
- (小高/初中)以“春天的第一封信”为题,用诗或短文描述你找到的“立春证据”。
- (初中)调研家乡立春习俗(如打春牛、吃春卷),分析其如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业答案示例
研学卡:1. 河冰初融,鱼游水面时背负碎冰片;2. “一夜挽回天下春”;3. 春耕生产计划。
探究卡:1. 杨学成的春饼承载母爱与时代记忆,杜甫的春盘象征盛世追忆;2. 将春天拟人化,突出其主动降临、无所不至的生命力;3. “怯”字赋予残雪人性,写出暖阳下冰雪消融的脆弱感,反衬春光势不可挡。
拓展卡:2. 示例:“我是一棵泥土下的草芽,收到东风的信笺,用尽力气在冻土上盖下绿色的邮戳”。
设计创新点
- 文学与科学互文:用白玉蟾“梅梢雪融”诗句关联水相变化实验,理解“解冻”的双重意蕴36。
- 饥饿记忆的德育渗透:通过杨学成散文中的饥荒回忆,引导学生珍惜粮食、感恩时代2。
- 跨学段协作机制:初中生指导幼童制作春牛黏土塑像,强化知识传递与社会责任感7。
本课程融合登封幼儿园“节气童年”自然美学、北京芳草地小学“诗意农耕”项目经验,可依据学段调整创作难度。需提前准备:诗词卡片、黏土/彩绘工具、地表温度计、春饼制作素材(简易版可用彩纸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