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岁寒辞旧待春声——大寒节气文学中的冬藏与新生

岁寒辞旧待春声——大寒节气文学中的冬藏与新生
课程说明:
本课程聚焦“大寒”节气,以“冬之极寒”与“春之萌动”的双重视角,引领学生赏析与之相关的经典诗词、散文及谚语。通过沉浸式体验与深度探究,感受文学如何描绘严寒的肃杀与内敛的生机,体悟古人“岁寒知松柏”、“大寒迎年”的坚韧精神与生活智慧。课程将节气知识、文学鉴赏、自然观察、民俗体验(迎年)与生命哲学反思紧密结合,在一年最冷的时节,点燃对温暖、希望与新生的向往,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应天时、敬畏自然、乐观进取精神的理解。
适用学段: 幼儿园大班、小学(1-6年级)、初中(7-9年级)集体研学实践(需分层设计活动细节)
地点: 校园内(图书馆、报告厅、有松柏/梅竹的庭院)或具备传统文化氛围的研学基地(如古村落、书院、年俗馆)
时长: 90分钟
课程目标(紧扣新课标语文素养):
1. 语言运用:
o 准确朗读、背诵与大寒节气相关的1-2首经典诗词、1-2条谚语/名言警句。
o 学习并尝试运用描绘大寒物候(酷寒、冰封、松柏、年味)及隐含生机(阳气萌动)的词汇和表达。
o 在交流分享中清晰表达对文学作品意境、情感及哲理的感悟。
2. 思维能力:
o 通过文本阅读与观察,分析大寒作为“终之气”的典型特征(气候极寒、农事休整、年俗筹备)及其蕴含的“物极必反”哲理。
o 赏析文学作品(诗词、散文片段)中运用的意象(如寒松、冻土、瑞雪、年货)和表达的情感(坚韧、寂寥、期盼、温馨)。
o 理解谚语、名言警句中蕴含的自然规律、人生智慧(如坚持、希望、辞旧迎新)。
3. 审美创造:
o 感受文学作品描绘的大寒意境之美(肃穆、纯净、内敛的生机)和语言的力量(凝练、深刻)。
o 通过诵读、绘画、手工(剪春/写福)、微创作等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对大寒节气特征、文学意境及迎新期盼的理解。
o 体验与“大寒迎年”相关的简单民俗活动,感受岁时节令与生活仪式的文化美。
4. 文化自信:
o 了解大寒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位置(最后一个)、意义(寒气逆极,冬藏待春)及核心习俗(食糯、扫尘、糊窗、赶集、迎年)。
o 认识并记住与大寒节气相关的1-2位重要文学作者(如杜甫、鲁迅等)。
o 感悟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理解“冬藏”对于“春生”的意义,培养坚韧乐观、敬畏自然、珍视传统的生活态度。
课程流程 (90分钟):
(一) 岁寒知意:冬之极境与年之序曲 (15分钟) - 【自主体验】
1. 情境导入 (5分钟):
o 播放展现大寒极致冬景(冰瀑、雪原、光秃坚韧的树枝、结冰的河面)与同时期渐浓年味(集市、扫尘、窗花、红灯笼)的对比短片或图片组。
o 引导问题:“同学们,这是哪个季节的极致?画面后半部分开始出现的景象让你联想到什么重要节日?这个承前启后的节气叫什么?” 引出“大寒”与“迎年”。
2. 节气智慧窗 (10分钟):
o 教师/导学员简述: 大寒的时间(1月20日左右)、含义(寒气至极)、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核心习俗(驱凶迎吉:食糯、扫尘、赶年集、备年货)及“大寒迎年”的过渡意义。
o 形象记忆: 用动作模仿“征鸟厉疾”(猛禽盘旋捕食)、“水泽腹坚”(拍打肚子表示冰厚)。
o 初识名言: 出示并齐读1-2条与大寒、坚韧、迎新相关的名言警句(如:“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简单解释其意。
(二) 文心观寒:笔墨下的严冬与暖望 (25分钟) - 【合作探究】
1. 经典咏叹调 (15分钟):
o 诗词鉴赏:
§ 出示核心诗词: 杜甫《大寒》(“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 感受民生疾苦与严寒之甚) + 邵雍《大寒吟》(“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 - 感悟自然规律之不可逆)或 陆游《大寒》(侧重苦寒中的生活意趣)。
§ 分层诵读与感悟:
§ 幼儿园/低年级:听读、跟读重点句,感受“冷”与“火”的对比。
§ 中高年级/初中:小组合作朗读,分析杜甫诗中如何通过细节(衣带断、指直)写“寒”?邵雍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怎样的态度?
§ 作者点睛: 强调“诗圣”杜甫及其忧民情怀,记住杜甫、邵雍名字。
o 散文片段品读 (可选/初中侧重):
§ 选取鲁迅《雪》中描写“朔方的雪”片段(“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感受其凛冽、孤独与战斗精神。
§ 或选取老舍、汪曾祺等描写北方寒冬或年前忙碌景象的散文片段(侧重生活气息与年味)。
§ 朗读并讨论:鲁迅笔下的“朔方的雪”给你什么感觉?象征了什么精神?散文中捕捉了哪些过年前的细节?传递了怎样的氛围?(忙碌、期盼、温馨)
2. 谚语哲理辩 (10分钟):
o 分组讨论以下谚语/名言的含义和智慧:
§ “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蕴含什么自然规律?给人什么希望?)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什么样的人或品质?在当今有何启示?)
§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为什么大寒不冷反而不好?蕴含了怎样的农事/生态观?)
o 各组分享见解,教师引导提炼核心哲理(物极必反、坚韧品格、顺应天时)。
(三) 寻踪觅新:校园/基地的岁寒印记 (20分钟) - 【实践拓展】
1. “岁寒三友”觅踪记 (10分钟):
o 分组在指定区域(确保有松、竹、梅或常绿植物)寻找象征坚韧的“岁寒三友”(松、竹、梅)或其它在严寒中依然保有生机/色彩(如冬青、红果)的植物。
o 任务卡引导: 观察并记录(画、拍照、描述)1-2种找到的植物,重点描述它在严寒中的状态(颜色、形态、给你的感受)。思考:它为何能抵御严寒?
2. “年味”初探 (10分钟):
o 情境创设: 回到集合点,布置些许“年”元素(红纸、毛笔、墨、简单窗花样本、新年音乐)。
o 分享与联结: 各小组分享寻找到的“坚韧印记”,描述其状态。引导联想文学作品中歌颂的松柏精神。
o “剪春/写福”初体验: (根据学段选择)
§ 幼儿园/低年级:用安全剪刀尝试剪简单的雪花或春字轮廓(红纸)。
§ 中高年级/初中:学习书写毛笔“福”字或简单的吉祥语(如“春”)。感受笔墨中的年味与祝福。简述贴福、贴春联习俗。
(四) 辞寒绘暖:文心巧手迎新春 (20分钟) - 【实践拓展】
· 分层创作活动 (自选或分组进行):
o 幼儿园/低年级:
§ “坚韧的松柏”撕贴画: 用深绿、棕色皱纹纸撕贴出松树/柏树形状,点缀“雪花”(白颜料/棉球)。
§ “红红火火过大年”涂色: 涂色含有灯笼、福字、鞭炮等元素的年画。
o 中高年级:
§ “大寒·迎春”主题书签/贺卡: 选择喜欢的诗句(如杜甫、邵雍)或自创迎新短句(如“大寒至,春可期”),配以绘画(松竹梅、雪花、福字)制作。
§ “岁寒物语”微诗歌/短句创作: 模仿赏析作品的意象或句式,创作几句描绘大寒景象或表达对春天期盼的小诗/句子。
o 初中:
§ “朔方雪魂”意象画配文: 根据鲁迅《雪》的片段意境进行绘画创作,并附一段简短文字阐述画意与对文本精神的理解。
§ “大寒·迎新”主题微散文/倡议书: 写一段100-200字文字,或结合“冬藏待春”的哲理,谈谈如何以积极心态迎接新年/新学期;或写一份“绿色环保过大年”的小倡议。
(五) 围炉话新:寒尽春生悟成长 (10分钟) - 【反思总结】
1. 成果展示: 邀请不同学段代表展示创作(画作、书签、短诗、福字等),简述创作想法。
2. 深度反思:
o 生命质量: “大寒是万物蛰伏、积蓄力量的时节。我们个人成长中,是否需要这样的‘冬藏’期?它意味着什么?(休整、反思、积累)严寒中的松柏、鲁迅笔下的‘朔方的雪’给了我们关于生命韧性怎样的启示?”
o 生存能力: “古人通过观察大寒物候(鸡始乳、水泽腹坚)能预知什么?‘大寒不寒,人马不安’的谚语蕴含了怎样的生存智慧?(尊重自然规律)了解大寒习俗(扫尘、食补)对我们健康过年有何帮助?”
o 生活状态: “‘大寒迎年’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辞旧迎新、充满希望)在一年最冷的时节,我们如何像古人一样,在忙碌与期盼中找到内心的‘暖意’和‘年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对我们面对困难有何激励作用?”
3. 课程升华: 教师总结:大寒,是冷的顶点,也是春的起点。它用极致的寒冷考验着生命的坚韧,也孕育着无限的新生。杜甫的悲悯、邵雍的洞见、鲁迅的刚毅,以及那些智慧的谚语,都在告诉我们:寒冬终将过去,希望永存心间。让我们记住这个蕴含着力量与希望的节气,记住这些伟大的作者和智慧的箴言,在未来的日子里,既能经得起“大寒”般的考验,也能满怀信心地拥抱每一个即将到来的春天!齐诵一句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结束(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或“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课程作业 (三卡九题):
研学卡 (基础认知 - 侧重记忆与观察):
1. 大寒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____个节气?通常在公历____月____日左右?
2. 请写出大寒节气的一个典型物候现象(例如:鸡始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三选一)。
3. 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大寒诗词《大寒》,作者是唐代的_______?(杜甫)
探究卡 (文本理解与思考 - 侧重分析与联系):
1. 在杜甫的《大寒》诗中,“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这两句诗,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什么?
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名言,常用来比喻什么样的人或品质?请结合今天看到的植物或生活实例谈谈。
3. 为什么谚语说“大寒不寒,人马不安”?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什么认识?
拓展卡 (迁移应用与创造 - 侧重想象与表达):
1. (幼儿园/小学低段)画一画/做一做:用你喜欢的材料(彩纸、轻粘土等),表现一种在严寒中依然坚强或带来“年味”喜悦的事物(如:松树、红灯笼、福字)。
2. (小学中高段)写一写/说一说:假如你是一朵鲁迅笔下的“朔方的雪”,在凛冽的寒风中飞舞,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用几句话描述)
3. (初中)想一想/写一写:“大寒迎年”不仅是一种习俗,也蕴含着“辞旧迎新”的生活智慧。请结合本次研学,谈谈在个人学习或生活中,如何实践这种“辞旧”(总结反思)与“迎新”(规划希望)的智慧?
作业答案 (示例):
研学卡答案:
1. 第24个;1月20日
2. (示例:水泽腹坚) 或 鸡始乳 或 征鸟厉疾
3. 杜甫
探究卡答案:
1. 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气极度寒冷,连衣带都被冻得脆硬断裂,手指冻僵无法弯曲打结。
2. 常用来比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或危急关头),依然能保持高尚节操、坚强不屈的人(或品质)。例如:在疫情/灾害面前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志愿者;在困境中依然努力学习、自强不息的人。
3. 因为大寒时节本该是最冷的时候。如果不够冷(“不寒”),意味着气候异常,可能导致病虫害越冬存活率高,来年农业可能歉收(影响“马”的草料和“人”的口粮),或者暖冬不利于人体阳气闭藏,容易生病。这反映了古人对气候与农业生产、人体健康密切关联的认识,强调顺应天时(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拓展卡答案:
1. (开放性,无标准答案,鼓励动手和表达)
2. (开放性。示例:我是朔方的雪,在无边灰暗的天空下,乘着狂暴的旋风奋力飞旋。我看到广袤的黄土高原覆盖着单调的枯黄,光秃秃的树枝像绝望的手臂伸向天空。冰冷的空气切割着我的身体,但我依然旋转着、升腾着,用我冰冷的、孤独的舞蹈,证明着生命在绝境中不屈的魂魄!)
3. (开放性。示例:在个人学习上,“辞旧”意味着在学期末/年末认真总结本学期的得失(如知识掌握、方法优劣、习惯好坏),进行反思;“迎新”则是根据反思结果,制定新学期的学习目标、改进计划和具体行动方案(如攻克薄弱学科、培养阅读习惯),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在生活中,“辞旧”可以是整理房间(扫尘)、梳理人际关系、放下过去一年的烦恼;“迎新”则是设定健康目标、培养新爱好、以更积极的心态拥抱新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可能性。核心在于:通过反思告别过去,通过规划拥抱未来。)
设计亮点与说明:
· 主题深化:“冬藏与新生”: 紧扣大寒“寒气逆极”与“阳气萌动/迎年”的双重特性,比小寒更强调转折与希望,立意更深。
· 文学选材经典性与思辨性: 精选杜甫(民生疾苦/严寒)、邵雍(自然规律)、鲁迅(战斗精神)等名家作品,文本更具思想深度和情感张力。
· “岁寒三友”与“朔方雪魂”的意象聚焦: 将自然观察(寻松竹梅)与经典文学意象(鲁迅的雪)紧密结合,强化对坚韧、抗争精神的感悟。
· “大寒迎年”的文化融合: 巧妙融入“剪春/写福”等简易年俗体验,将节气文化与春节文化自然衔接,感受生活的仪式感与希望。
· 哲理探究升级: 探究卡问题设计更侧重对自然规律(物极必反)、生命韧性(松柏后凋)、气候智慧(大寒须寒)的深层理解。
· 反思紧扣“转折”与“希望”: 总结环节的反思问题(冬藏、韧性、辞旧迎新)直指大寒节气蕴含的核心生命哲学,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
· 分层创作体现进阶: 初中创作任务(意象画配文、微散文/倡议书)更具思辨性和文化深度。
· 延续成功要素: 保留“五感体验”、“情境营造(围炉话新)”、“三卡九题分层评价”等受认可的设计。
实施建议:
· 保暖为重: 大寒通常是一年最冷时期,户外活动时间需严格控制,确保学生穿戴足够保暖,备好热饮(如姜茶、热可可),场地选择优先考虑有遮蔽或室内外结合。
· 年俗物料: 提前备好红纸、剪刀(安全型)、毛笔、墨汁(或水写布)、窗花样本等。
· 文学文本准备: 提供清晰、带注音的诗词文本(大字版/PPT),鲁迅《雪》片段需精选并适当注释。
· 安全预案: 户外活动区域地面防滑处理,远离结冰水域。室内活动注意用电(取暖设备)及使用剪刀的安全。
· 师资/助教: 确保有足够人手指导不同学段的创作活动,特别是书法体验和复杂手工。
· 弹性调整: 如遇极端天气,户外“寻踪”环节可改为室内观察盆栽松竹或观看精心剪辑的纪录片片段。缩短户外时间,增加室内讨论与创作时长。
· 成果展示与应用: 学生创作的“福”字、窗花、书签、贺卡可带回家布置或赠送,成为有意义的研学纪念品。优秀作品可布置“大寒·迎春”主题展。
这份为大寒节气量身定制的文学研学课程方案,旨在让孩子们在最冷的时节里,触摸文学的体温,感受文化的厚度,领悟生命的韧性与希望的光芒。相信能有效承载您的《养育》理念,助力孩子们在岁时节令的流转中获得丰盈的成长。祝活动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