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围炉品文暖小寒——小寒节气文学意象探寻之旅

围炉品文暖小寒——小寒节气文学意象探寻之旅
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之“小寒”为载体,聚焦与其相关的经典诗词、散文及谚语,引导学生在感知自然变化(天寒地冻、阳气初萌)的同时,沉浸于优美的文学意境中。通过“读、赏、探、创、悟”五个环节,将文学欣赏、自然观察、民俗体验与生命感悟相融合,在寒冷的时节里,感受文学带来的温暖与力量,体味古人智慧与生活哲学,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适用学段: 幼儿园大班、小学(1-6年级)、初中(7-9年级)集体研学实践(需分层设计活动细节)
地点: 校园内(如文化长廊、图书馆、有植被的庭院)或具备文化氛围与自然环境的研学基地(如书院、文化公园、生态园)
时长: 90分钟
课程目标(紧扣新课标语文素养):
1. 语言运用:
o 准确朗读、背诵与小寒节气相关的1-2首经典诗词、1-2条谚语/名言警句。
o 学习并尝试运用描绘小寒物候(如寒冷、冰霜、梅花、雁北乡等)的词汇和表达。
o 在交流分享中清晰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2. 思维能力:
o 通过观察(自然/图片/视频)与文本阅读,分析小寒节气的典型特征(气候、物候、农事)。
o 赏析文学作品(诗词、散文片段)中运用的意象(如梅、雪、寒鸦、炉火)和表达的情感(坚韧、期盼、温馨)。
o 理解谚语、名言警句中蕴含的生活智慧与自然哲理。
3. 审美创造:
o 感受文学作品描绘的小寒意境之美、语言韵律之美。
o 通过绘画、手工、诵读、仿写等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对小寒节气及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想象。
o 体验与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品暖食、挂心愿),感受生活仪式感之美。
4. 文化自信:
o 了解小寒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位置、意义及基本习俗。
o 认识并记住与小寒节气相关的1-2位重要文学作者(如元稹、陆游等)。
o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坚韧乐观、重视家庭温情的生活态度与智慧。
课程流程 (90分钟):
(一) 寒境初识:节气密码我知晓 (15分钟) - 【自主体验】
1. 情境导入 (5分钟):
o 播放一段展现小寒时节景象(冰凌、霜花、光秃的树枝、偶尔的梅花、晴冷天空)的短片或展示精美图片。
o 引导问题:“同学们,你们感受到画面中的季节了吗?它有什么特点?知道这个节气叫什么吗?” 引出“小寒”节气。
2. 节气知识小课堂 (10分钟):
o 教师/导学员简述: 小寒的时间(1月5日左右)、含义(天气寒冷但未至极点)、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主要习俗(吃糯米饭、腊八粥临近、准备年货、画图消寒)等。
o 互动记忆: 用朗朗上口的歌谣或手势辅助记忆“小寒三候”。
o 初识名言: 出示并齐读1-2条与小寒或寒冷相关的名言警句(如:“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简单解释其意。
(二) 文苑探幽:经典诗文共赏析 (25分钟) - 【合作探究】
1. 文学长廊 (15分钟):
o 诗词鉴赏:
§ 出示核心诗词: 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重点感受节气物候) + 陆游《小园独酌》(重点感受冬日闲适与梅花意象)或其他合适作品(如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片段)。
§ 分层诵读: 幼儿园/低年级:教师领读,跟读,重点感受韵律;中高年级/初中:小组合作朗读,注意节奏、情感。
§ 意象探寻: 引导问题:“诗中写了哪些小寒时节特有的景象?(雁、鹊、冰、酒、梅等)”“这些景象给你什么感觉?(寒冷、生机萌动、坚韧、温馨等)”“作者借这些景象想表达什么情感或想法?”
§ 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元稹、陆游(突出其与节气诗、咏物诗的联系),强调记住作者名字。
o 散文片段品读 (可选/初中侧重):
§ 选取汪曾祺《冬天》或其他名家描写冬日、小寒的优美散文片段(侧重生活气息、细节描写)。
§ 朗读并讨论:“作者捕捉了哪些生活细节?用了哪些生动的词语让你感受到小寒的气息?(如‘呵气成霜’、‘冻得通红的手’、‘屋里暖融融的炉火’)”“这段文字传递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2. 名言警句对对碰 (10分钟):
o 分组竞赛:将写有小寒谚语、名言警句(如上述两条,再加“瑞雪兆丰年”、“冬练三九”等)的卡片打乱,小组合作快速配对或记忆抢答。
o 意义探讨: 选择1-2条,小组讨论其蕴含的智慧(如:预告天气、鼓励坚持、象征希望等)。
(三) 探微寻踪:小寒印记我发现 (20分钟) - 【实践拓展】
1. 校园/基地“寻寒”记 (10分钟):
o 分组(混龄或同龄)在指定安全区域内(校园一角、基地特定路径)进行观察。
o 任务卡引导: 寻找并记录(画、拍照、文字描述)体现“小寒”特征的3样事物(如:结霜的草叶、掉落的枯枝、向阳处可能有的小花苞、常青树、鸟类活动迹象、人们保暖的穿着等)。
2. “围炉”暖意 (10分钟):
o 情境创设: 回到集合点(室内或避风处),布置成“围炉”场景(可用暖色灯光、布景、甚至模拟的“炉火”道具,播放轻柔古筝曲)。
o 体验分享: 各小组展示分享寻找到的“小寒印记”,描述观察到的细节和感受。
o 暖心一刻: 品尝准备好的温热养生饮品(如姜枣茶、桂圆茶)或象征性的小寒美食(如一小块糯米点心),感受冬日里的温暖与关怀。引导联想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冬日温情。
(四) 创意生花:文心巧手绘小寒 (20分钟) - 【实践拓展】
· 分层创作活动 (自选或分组进行):
o 幼儿园/低年级:
§ “寒”字创意画: 用彩笔、棉签(蘸白色颜料画霜)、小树枝等装饰一个大大的“寒”字,感受字形与节气关联。
§ “梅花朵朵开”手指画: 用手指蘸红色、粉色颜料点画梅花,贴在枯枝剪影上。
o 中高年级:
§ 节气书签/明信片: 选择喜欢的诗句或名言警句,配以绘画(梅花、雪花、飞鸟等)制作小寒主题书签或明信片。
§ “我眼中的小寒”微写作/短诗仿写: 模仿赏析过的诗词结构或语言风格,写几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小寒景象或感受。
o 初中:
§ “小寒印象”散文片段创作: 借鉴汪曾祺等作家的笔法,写一段100-200字的场景描写,捕捉小寒节气的细节与氛围。
§ 节气海报设计: 设计一张包含节气知识、相关诗词名句、养生建议、原创绘画的小海报。
(五) 围炉共话:心有所得暖流长 (10分钟) - 【反思总结】
1. 分享展示: 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简单分享创作灵感或对活动最深的印象。
2. 引导反思:
o 生命质量: “小寒虽然寒冷,但我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哪些‘暖意’?(知识的获得、合作的快乐、文学的滋养、食物的温暖、师友的关怀)寒冷对生命意味着什么?(考验、积蓄力量)”
o 生存能力: “古人总结的节气谚语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预知天气、指导农事/生活安排)了解小寒习俗(如保暖、食补)对我们健康过冬有什么帮助?”
o 生活状态: “从陆游的诗、汪曾祺的散文中,你体会到古人面对寒冬是怎样的心态?(从容、闲适、发现细微之美)我们如何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也保持一份观察自然、品味生活的心境?”
3. 课程升华: 教师总结:小寒虽冷,却是阳气渐生的起点。正如梅花凌寒绽放,经典文学穿越时光温暖人心。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记住这些优美的文字和智慧的作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既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寒”,也能用心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暖”,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文化、热爱生活的有心人。齐诵一句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结束(如“梅花香自苦寒来”)。
课程作业 (三卡九题):
研学卡 (基础认知 - 侧重记忆与观察):
1. 小寒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____月____日左右?
2. 请写出小寒节气的一个典型物候现象(例如: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 三选一)。
3. 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小寒诗词,作者是唐代的_______?(元稹)
探究卡 (文本理解与思考 - 侧重分析与联系):
1. 在陆游的《小园独酌》中,诗人借“梅花”这个意象想表达自己怎样的品格或心情?
2.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这句谚语主要想告诉我们关于小寒天气的什么信息?
3. 对比你观察到的校园/基地景象和诗词中描写的小寒景象,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至少写一点)
拓展卡 (迁移应用与创造 - 侧重想象与表达):
1. (幼儿园/小学低段)画一画:用你喜欢的颜色和方式,画出你心中“小寒”的样子(可以是你看到的、想到的或感受到的)。
2. (小学中高段/初中)写一写:假如你是冬天里的一只小喜鹊(或一棵梅花树),在小寒节气里,你会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尝试用几句话写下来。
3. (初中/选做)想一想:结合今天的学习和体验,你觉得“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名言,除了形容梅花,还可以用来比喻生活中的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作业答案 (示例,可根据具体选用作品调整):
研学卡答案:
1. 1月5日
2. (示例:雁北乡) 或 鹊始巢 或 雉始雊
3. 元稹
探究卡答案:
1. (示例) 表达了诗人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孤傲高洁的品格,以及在冬日里自得其乐的闲适心境。
2. 主要告诉我们小寒时节天气已经非常寒冷了,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之一。
3. (开放性问题,答案多元。示例相同点:都观察到树枝光秃秃/有霜;不同点:诗中写“炉红酒熟”,我们在校园可能没看到炉火,但看到了同学们穿厚衣服保暖。)
拓展卡答案:
1. (开放性,无标准答案,鼓励表达)
2. (开放性,无标准答案。示例:我是小喜鹊,看到地上铺着白白的霜,树枝都光秃秃的。天气好冷啊!但我一点都不怕,因为我正忙着飞来飞去,寻找结实的树枝和干草,准备在向阳的大树上搭建我温暖的新巢呢!虽然累,但想到春天快来了,心里暖暖的。)
3. (开放性。示例:可以比喻任何需要经历艰难困苦才能获得成功或美好结果的情况。比如:运动员经过无数日夜的刻苦训练(苦寒),最终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花香);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实验(苦寒),最终取得重大发现(花香);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坚持不懈努力(苦寒),最终取得优异成绩(花香)。)
设计亮点与说明:
· 主题聚焦,文学浸润: 紧扣“小寒”与“文学”双核心,精选适配的诗词散文和名言警句,确保文学性。
· 分层设计,全员参与: 活动环节(观察、创作、讨论)和作业卡(三卡)均考虑不同学段能力,确保幼儿园到初中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和挑战目标。
· 五感体验,知行合一: 融合视觉(观察自然、看图片视频)、听觉(诵读、音乐)、触觉(感受寒冷、触摸枯枝)、味觉(品暖茶/食)、动觉(寻访、手工创作),调动全身心投入学习。
· 情境营造,沉浸学习: “围炉”场景的创设极大增强了氛围感和代入感,让文学意象和节气体验更生动可感。
· 三卡九题,精准评价: 研学卡(基础)、探究卡(理解)、拓展卡(创造)覆盖不同认知层次,有效检验学习成果。
· 反思总结,指向核心: 最后的反思环节紧扣“生命质量、生存能力、生活状态”,将节气知识、文学感悟升华到生命教育和生活哲学的层面,与《养育》理念高度契合。
· 文化传承,润物无声: 在欣赏、诵读、体验中自然渗透节气文化、古诗词魅力和传统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实施建议:
· 人员配备: 建议按学生年龄分组,配备足够助教或高年级志愿者协助,特别是照顾低幼儿童和指导创作环节。
· 物料准备: 提前准备好相关诗词散文文本(大字版/PPT)、图片视频、观察任务卡、创作材料(画纸、彩笔、剪刀、胶水、书签卡纸等)、暖饮/小食、模拟炉火道具(如LED串灯)、背景音乐。
· 安全预案: 户外观察环节务必强调安全,划定区域,注意防寒保暖(提醒学生穿戴好),地面防滑。备好常用药品。
· 弹性调整: 根据现场天气、学生状态灵活调整各环节时长和活动内容(如遇恶劣天气,户外观察可改为室内观看更丰富的自然纪录片片段)。
· 成果延伸: 可将学生的优秀创作(绘画、书签、短诗、散文)在班级、年级或学校展示,制作成“小寒节气文学集锦”墙报或电子相册。
希望这份详实的课程方案能为您的小寒节气文学研学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让孩子们在诗意的寒冬里,收获知识、感悟、温暖与成长!祝活动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