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冬至阳生春又来——文学经典中的阴阳哲学与生命循环

冬至阳生春又来——文学经典中的阴阳哲学与生命循环
课程说明
冬至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兼具自然节令与人文精神双重内涵。本课程以“冬至三候”(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为科学线索,精选唐宋诗词、现代散文及民间谚语,通过文学意象解码+天文现象观测+民俗实践创作三维联动,引导学生体悟“阴极阳生”的宇宙哲学(如杜甫的温情、苏轼的豁达、鲁迅的冷峻),理解“冬至大如年”的文化深意。
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
素养维度 |
具体目标 |
语言运用 |
诵读积累冬至名句(杜甫《小至》、苏轼《冬至》),掌握“数九”“亚岁”等节气词汇 |
思维能力 |
对比诗词中“长夜”(白居易)与“阳生”(杜甫)的辩证关系,探究自然现象与生命哲理的关联 |
审美创造 |
通过消寒图绘制、九九歌创编,表达对“暗藏春意”的意境理解 |
文化自信 |
理解冬至祭祖、食俗(饺子/汤圆)的文明内涵,记忆杜甫、苏轼等代表作家 |
课程流程(90分钟)
地点:校园天文台/科学教室 + 传统文化展厅
一、冬之至·自主体验(15分钟)
- 自然现象厅
▶ 幼/小:观看日影实验(正午木杆影长全年最长)
▶ 初中:用圭表模型测算冬至日影数据 - 谚语解码站
1. "冬至大如年" → 文化地位解析(古代春节原型)
2. "晴冬至烂年边" → 气象规律探究
3.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 食俗科学(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传说)
二、文心悟至·合作探究(25分钟)
文学模块 |
分层活动设计 |
诗词工坊 |
▶ 幼/小:杜甫《小至》手势舞("天时人事日相催"配播种动作) |
散文深读 |
鲁迅《冬至》选段研讨: |
意象擂台 |
分组梳理核心意象: |
三、探微寻阳·实践拓展(25分钟)
- 三候实验室
- 民俗工坊
▶ 幼/小:黏土塑“饺”护耳
▶ 小高:剪纸“九九消寒图”(每日染梅瓣计春)
▶ 初中:创编方言版《九九歌》
四、暗香蕴春·反思总结(15分钟)
反思维度 |
引导问题 |
生命质量 |
从“蚯蚓结”到“水泉动”,自然界如何启示我们在困境中守护希望? |
生存能力 |
古谚“冬至进补,来年打虎”蕴含哪些中医智慧?现代人如何科学“藏养”? |
生活状态 |
对比古代祭天仪式与现代家庭聚餐,仪式感变迁中不变的情感核心是什么? |
课程作业(三卡九题)
研学卡(基础认知)
- 冬至三候中“水泉动”的科学成因是?
- 背诵苏轼《冬至》中描写阳气初生的诗句
- “数九寒天”从冬至算起,共多少天?
探究卡(文本分析)
- 杜甫《小至》中“刺绣五纹添弱线”如何隐喻白昼增长?
- 鲁迅笔下“冬至的祭祖时节”透露出怎样的社会批判?
- 对比白居易《冬至夜》与杜甫《小至》,两诗情感基调有何差异?
拓展卡(迁移创造)
- (幼/小低)用自然物拼贴“冬至夜宴图”(枯枝为筷,红果为饺)
- (小高/初中)以“地底的声音”为题,写蚯蚓/树根的冬至独白
- (初中)调研南北方冬至食俗差异(汤圆vs饺子),分析地理气候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作业答案示例
研学卡:1. 地心热量积蓄导致地下水温升高;2. “井底微阳回未回”;3. 81天
探究卡:1. 唐代宫女依白昼长度增加绣线量,暗指日照变长;2. 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3. 白诗孤寂凄冷,杜诗温暖期盼
拓展卡:2. 示例:“我是深埋冻土的蚯蚓,在黑暗里团成解不开的结。但我知道,地心涌动的暖流正悄悄告诉我——春天在赶路”
设计创新点
- 哲学思维启蒙:通过“阴/阳”意象对比,渗透《周易》“复卦”哲学思想
- 跨学科融合:将“葭灰占律”(古候气法)与声波振动实验结合
- 情感教育渗透:用鲁迅散文引发对“精神寒冬”的思考,培养社会关怀意识
本课程融合登封小学“天地之中”节气课程理念,可依据学段调整探究深度。需提前准备:圭表模型、土壤温度计、消寒图模板(含梅花九朵)。室外活动需注意防寒保暖,建议在-5℃以上天气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