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之文学】雪落千章·文蕴冬藏——大雪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雪落千章·文蕴冬藏——大雪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分层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可模拟雪景/室内温暖空间、活动教室,准备白棉絮、红梅枝、陶瓮、冰晶图等)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大雪节气文学为灵魂,聚焦“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三候特征,通过“感雪寂之厚·品诗文之蕴·悟蛰藏之智”三重体验,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散文中雪覆万物的苍茫意境与静默蓄力的生命智慧。课程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跨学科主题,深化《养育》中“厚积薄发与静守本心”的理念。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 文化传承与理解
- 理解大雪“雪盛寒极,万物深藏”的节气内涵,识记3项习俗(腌肉储冬、赏雪烹茶、冰戏);
- 背诵2-3首大雪经典诗词,知晓作者及关键词句(如白居易“夜深知雪重”、柳宗元“孤舟蓑笠翁”)。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赏析文学中的大雪意象(积雪、寒江、红梅、冰凌、蛰兽),感受“天地一白中的生命亮色”与“极寒中的精神温度”;
- 创作节气短诗或静守主题微散文,表达对冬藏之美与生命韧性的感悟。
-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对比诗人笔下的大雪情怀(白居易的静夜听雪 vs 柳宗元的孤绝独钓);
- 辩证思考“封藏与萌动”(雪覆万物 vs 荔挺发芽)、“孤寂与丰盈”(寒江独钓 vs 围炉夜话)的生命哲学。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触雪知厚(25分钟)
- 情境导入“五感沉雪”(10分钟)
- 视觉/触觉:
- 抛洒白棉絮模拟“落雪”,观察其覆盖枯枝、地面的“万物归一白”;
- 传递“冰凉鹅卵石”(模拟冻土)与“温热茶盏”,体验“寒极蕴暖”的对比。
- 听觉:聆听“雪落簌簌+寒风低吼”音频,闭眼感受天地寂寥中的自然脉动。
- 名作初探“诗文载雪”(15分钟)
- 诗词区:诵读白居易《夜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完成《研学卡1》;
- 散文区:选读鲁迅《雪》(对比“江南雪柔美”与“朔方雪蓬勃”)、迟子建《寒夜生花·大雪》(品味“冰灯是冻住的火焰”),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品物藏晖(35分钟)
- 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 分组抽取“大雪意象锦囊”(棉絮“积雪”、红梅干枝、陶瓮、冰晶卡片、渔翁简笔画):
-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意象拼贴“雪中生机图”(例:红梅笑雪厚,陶瓮藏春种);
- 初中: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如“积雪”喻逆境厚度,“寒江独钓”喻精神孤勇,“荔挺出”喻生命顽强,“腌肉瓮”喻时光沉淀),结合文本谈哲理内涵。
- 民俗剧场“古今御冬”(20分钟)
- 分组演绎大雪场景:
- A组《腌腊封藏》:用陶瓮装“肉条”(红布条),诵读农谚“大雪腌肉,蓄力迎春”,理解顺时储备的生存智慧;
- B组《煮雪烹茶》:用茶具模拟“取雪煮茶”,吟诵陆游“雪液清甘涨井泉”,演绎化寒为雅的生活美学;
- C组《冰嬉映梅》:用滑行动作模拟“冰戏”,朗诵乾隆《冰嬉赋》节选,体会严寒中的生命欢腾。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文守春心(30分钟)
- 自然书写“雪印心笺”(15分钟)
- 制作“大雪封藏书签”:
- 用白蜡拓印叶脉于深蓝卡纸(象征雪覆万物的印记);
- 点染朱砂梅蕊或金粉种子(象征藏匿的生机),题写自创格言(例:“雪落千山静,心藏一粒春” 或 “最深的覆盖下,蛰伏最灼热的破晓”)。
- 薪火传承“破雪之约”(15分钟)
- 书写“我的冬藏宣言”:
- 幼儿园:绘画“雪地里的小秘密”(如:睡着的种子、温暖的树洞);
- 小学:摘抄大雪诗句 + 一项“静心储能行动”(如:“每日静读10分钟”);
- 初中:以“在孤寂中坚守”为题写微散文(探讨专注、信念或文化传承的守候)。
四、课程作业卡
|
卡类 |
题目示例 |
能力指向 |
|
研学卡 |
1. 大雪三候中“荔挺出”指什么?(兰草抽新芽) |
知识记忆 |
|
探究卡 |
1. 对比白居易与柳宗元诗中大雪氛围的差异(静寂沉重 vs 孤绝超然)。 |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
|
拓展卡 |
1. 设计“校园大雪诗意装置”(如:棉絮覆枯枝缀红梅,题雪诗)。 |
创新应用/科学实践/生命感悟 |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 生命质量:
- 通过荔挺破雪与孤翁独钓,感悟“极境中的生命韧性与精神高度”;
- 在“腌肉封藏”中理解“厚积是为薄发”的生存法则。
- 生存能力:
- 在协作“腌腊”与科学实验中,提升资源管理力与自然适应力(利用严寒);
- 学习“化寒为用,静守待时”(雪水烹茶、静心储能)的生存智慧。
- 生活状态:
- 领悟“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的深意,培养在孤寂中内观自省的能力;
- 建立“封藏非停滞,而是生命的内修”的积极认知(如种子蕴能于冻土)。
六、作业答案参考
- 研学卡:
- 兰草(马蔺草)抽新芽
- 储存冬粮 / 迎接新年(备年货)
- 篮装水不漏 / 农事未肯休(任选)
- 探究卡:
- 白居易以“折竹声”写雪压万物的沉重静寂,隐含对自然的敬畏;柳宗元借“寒江独钓”塑遗世独立的孤绝形象,展现精神超脱。
- 赏雪烹茶蕴含:自然审美(观雪之纯净壮阔);修身养性(茶道清心,雪境空灵),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雅趣与困境中寻诗意的豁达。
- “朔方的雪”象征孤独却强悍的生命力:在凛冽中“蓬勃奋飞”,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代表鲁迅推崇的在绝望中抗争的战斗精神。
设计亮点说明
- “封”与“藏”的哲学升华:
- 课程以自然之封(雪覆万物)与生命之藏(腌肉储实、荔挺蓄力)为轴,呼应《养育》中“沉潜内修,静待春声”的教育理念。
- 文学与科学的跨界对话:
- “积雪保温”实验验证农谚智慧,柳宗元“寒江独钓”链接近代极地探险精神,让文学意象获得现实支点。
- “雪印书签”创新载体:
- 通过蜡拓雪痕与点睛生机(梅蕊/金种),将“雪寂蕴生”的抽象哲思凝于方寸,触手可及。
- 分龄实践策略:
|
学段 |
意象解码 |
冬藏实践 |
生命宣言 |
|
幼儿园 |
拼贴“红梅笑雪图” |
彩绘“雪地里的温暖小屋” |
“我要像小种子不怕冷!” |
|
小学 |
创作“独钓寒江三行诗” |
制作“静心储能储蓄罐” |
书写“我的破雪小目标” |
|
初中 |
分析“朔方雪”的象征体系 |
设计“知识封藏精进计划” |
撰写“论孤独的价值”思辨文 |
课程金句:“大雪是写给大地的无字书——以万顷素笺封存秋实,以千山玉笔勾勒春魂。最深的覆盖下,蛰伏着最滚烫的破题之笔。”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沉潜与觉醒的生命智慧
建议配发《大雪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选编、三候图谱、民俗图解、“我的冬藏笔记”页)。愿这堂课让孩子在千山暮雪中读懂沉寂的力量,于红蕊冰晶里触摸春天的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