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文炉煨暖·雪韵待春——小雪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文炉煨暖·雪韵待春——小雪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分层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室内温暖空间、活动教室,准备红泥炉模型、腊肉、糍粑、雪花剪纸等)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小雪节气文学为灵魂,聚焦“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的气候特征,通过“感初寒之静·品诗文之暖·悟待春之智”三重体验,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散文中初冬的静谧含蓄与围炉蓄藏的脉脉温情。课程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劳动教育(冬藏)、生命教育跨学科主题,深化《养育》中“温暖守护与希望沉淀”的理念。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 文化传承与理解
- 理解小雪“寒而未深,雪而未盛”的节气内涵,识记3项习俗(腌冬菜、制糍粑、煨暖炉);
- 背诵2-3首小雪经典诗词,知晓作者及关键词句(如白居易“绿蚁新醅酒”、陆游“檐飞数片雪”)。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赏析文学中的小雪意象(初雪、暖炉、腊味、糍粑、冬窗),感受“外寒内暖、静待春讯”的独特意境;
- 创作节气短诗或温情微散文,表达对冬日蓄藏与人间暖意的感悟。
-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对比诗人笔下的小雪情怀(白居易的闲适温情 vs 陆游的孤寂观雪);
- 辩证思考“闭塞与生机”(天地闭塞 vs 炉火跃动)、“等待与希望”(待雪亦待春)的生命哲思。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触冬知微(25分钟)
- 情境导入“五感候雪”(10分钟)
- 触觉/视觉:
- 触摸“冰凉窗花”(亚克力冰纹板)与“暖手炉”(暖水袋),体验“气寒窗凝”与“红泥煨暖”的温差;
- 观察“小雪籽”(泡沫粒模拟)与“待雪枯枝”(实物),联想“将雪未雪”的期待。
- 嗅觉/听觉:嗅闻腊肉熏香,聆听“风叩窗棂”音频,感受冬日的人间烟火与天地寂寥。
- 名作初探“诗文煨暖”(15分钟)
- 诗词区:诵读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陆游《小雪》(“檐飞数片雪,瓶插一枝梅”),完成《研学卡1》;
- 散文区:选读汪曾祺《冬天》节选(品味“家人煨芋头、烤糍粑”的热乎)、老舍《济南的冬天》(感受“小雪点染山尖”的水墨意境),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品物藏温(35分钟)
- 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 分组抽取“小雪意象锦囊”(雪花剪纸、红泥炉模型、腊肉/糍粑图片、冬窗图、梅花枝):
-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意象拼贴“小雪暖居图”(例:雪花窗外飘,炉上糍粑香);
- 初中: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如“红泥炉”喻人情温暖,“待雪枯枝”喻静候希望,“腊味”喻时光沉淀,“冬窗”喻内外观照),结合文本谈文化内涵。
- 民俗剧场“古今藏冬”(20分钟)
- 分组演绎小雪场景:
- A组《腌菜藏秋》:用盆钵模拟“腌白菜萝卜”,诵读农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理解顺应天时、未雨绸缪;
- B组《糍粑暖聚》:用粘土捏“糍粑”,模拟捶打、烘烤,吟唱童谣“小雪到,糍粑香,吃了糍粑暖洋洋”,体会劳动创造温暖;
- C组《围炉诗会》:环绕“炉火”(暖光灯/红布),朗诵白居易“能饮一杯无”,演绎以文会友、以暖御寒的文人雅趣。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文待春信(30分钟)
- 自然书写“雪笺寄暖”(15分钟)
- 制作“小雪待春书签”:
- 用白色剪纸贴“六出雪花”于蓝卡上,点缀“红炉”金粉星火(象征希望);
- 题写自创格言(例:“寒窗静锁天地寂,炉火跃动待春声” 或 “雪是冬的留白,留待春风写诗”)。
- 薪火传承“心炉永燃”(15分钟)
- 书写“我的温暖卡片”:
- 幼儿园:绘画“冬天里让我暖和的事”(如:喝热汤、妈妈拥抱);
- 小学:摘抄小雪诗句 + 一句“传递温暖的行动”(如:“为同桌倒杯热水”);
- 初中:以“我心中的红泥小火炉”为题写微散文(讲述一种精神温暖:友情、家风或文化滋养)。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
题目示例 |
能力指向 |
研学卡 |
1. 小雪三候中“闭塞而成冬”指什么?(天地气息隔绝,寒冬开始) |
知识记忆 |
探究卡 |
1. 对比白居易与陆游诗中小雪氛围的差异(温情邀饮 vs 孤寂观景)。 |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
拓展卡 |
1. 设计“班级小雪温暖角”(包含书籍、暖心留言板、共享围巾等)。 |
创新应用/科学观察/生命感悟 |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 生命质量:
- 通过炉火跃动与枯枝待雪,感悟“静默中孕育希望”的生命韧性;
- 在“围炉诗会”中理解“文化是精神的暖炉”,滋养心灵抵御寒寂。
- 生存能力:
- 在“腌菜制糍”协作中,提升劳动协作力与资源规划力(为冬储粮);
- 学习“顺时藏蓄,以暖御寒”(食补藏能、情感互助)的生存智慧。
- 生活状态:
- 领悟“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日禅》)的真谛,培养在平凡中感知温暖的能力;
- 建立“等待是主动的沉淀”的积极认知(如糍粑需捶打方糯,春光需静待而至)。
六、作业答案参考
- 研学卡:
- 天地气息隔绝,寒冬开始
- 糯米
- 来岁必丰年
- 探究卡:
- 白居易以“绿酒红炉”勾勒邀友共饮的温情闲适,充满生活暖意;陆游用“檐飞雪”“瓶插梅”渲染孤寂中观景的淡泊,意境清冷自持。
- 实用意义:利用低温干燥腌制保存蔬菜,解决冬季食物匮乏;文化意义:将秋收的丰盈转化为冬藏的醇厚,成为时光沉淀的味觉记忆(如汪曾祺笔下腌菜的“岁月香”)。
- 老舍笔下“小雪点山”如淡墨轻染的写意画:薄雪轻覆山尖,黑白相映,既显冬日清寒,又留山体轮廓,赋予天地简约空灵的留白之美,体现东方美学“以少胜多”的意境。
设计亮点说明
- “暖”与“待”的双核聚焦:
- 课程以自然之待(待雪)与人文之暖(炉火、人情)为经纬,呼应《养育》中“温暖守护与希望培育”的教育理念。
- 民俗中的生活美学:
- “腌冬菜”链接食物智慧与时光哲学,“捶糍粑”体现劳动创造温暖,“围炉诗会”升华文化御寒,将习俗转化为生命美育载体。
- “雪炉书签”创新载体:
- 将“雪花”的寒寂与“炉火”的温热并置于书签,金粉星火点睛希望,让抽象的“静待春声”可视化、可触摸。
- 分龄实践策略:
学段 |
意象解码 |
温暖实践 |
生命宣言 |
幼儿园 |
拼贴“雪花暖炉”画 |
彩绘“让我暖和的食物” |
“我要像小火炉暖呼呼!” |
小学 |
创作“糍粑香三行诗” |
设计“今日温暖行动卡” |
书写“我的传暖小计划” |
初中 |
分析“冬窗”的文学隐喻 |
策划“校园温暖微行动” |
撰写“论等待的积极意义”短文 |
课程金句:“小雪,是冬天落笔的第一行诗——以寒为韵脚,以暖为平仄,在将雪未雪的留白处,藏着整个春天破题的伏笔。”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希望培育与温情守护的智慧
建议配发《小雪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选编、三候手绘、民俗图解、“我的温暖笔记”页)。愿这堂课让孩子在初寒窗下触摸文字的温度,于红泥炉边听见春天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