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冬藏文脉·心蕴春华——立冬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冬藏文脉·心蕴春华——立冬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分层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室内活动空间,准备陶瓮、种子、腊梅枝、热粥道具等)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立冬节气文学为灵魂,聚焦“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三候特征,通过“感冬藏之序·品诗文之暖·悟蓄势之智”三重体验,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散文中敛藏万物的静谧意境与蛰伏待春的生命智慧。课程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劳动教育(贮藏)、生命教育跨学科主题,深化《养育》中“内在沉淀与静默蓄能”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 文化传承与理解
- 理解立冬“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节气内涵,识记3项习俗(补冬、酿冬酒、祭祖贺冬);
- 背诵2-3首立冬经典诗词,知晓作者及关键词句(如李白“冻笔新诗懒写”、陆游“室小才容膝”)。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赏析文学中的立冬意象(冻笔、暖炉、陶瓮、腊梅、蛰虫),感受“外静内暖,敛藏生机”的独特意境;
- 创作节气短诗或蛰伏主题微散文,表达对冬藏之美与生命韧性的感悟。
-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对比诗人笔下的立冬情致(李白的慵懒诗情 vs 陆游的安贫乐道);
- 辩证思考“敛藏与萌发”(种子藏于冻土 vs 梅枝孕蕾)、“沉寂与希望”(冬夜漫长 vs 炉火温煦)的生命哲学。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触冬知藏(25分钟)
- 情境导入“五感启冬”(10分钟)
- 触觉/视觉:
- 传递“冰凉鹅卵石”(模拟冻土)与“暖手炉”(或暖水袋),体验“水始冰,地始冻”的寒意与“围炉向暖”的慰藉;
- 观察种子(豆类/谷粒)与腊梅枝(花苞),对比“深藏”与“待放”。
- 名作初探“诗文暖冬”(15分钟)
- 诗词区:诵读李白《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陆游《立冬日作》(“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完成《研学卡1》;
- 散文区:选读汪曾祺《冬天》节选(品味“家人围坐喝热粥”的温情)、迟子建《寒夜生花》开篇(感受“窗棂冰花是冬的密语”),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品物蕴春(35分钟)
- 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 分组抽取“立冬意象锦囊”(冻笔模型、陶瓮、种子袋、腊梅枝、暖炉图):
-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意象拼贴“冬藏故事图”(例:种子在陶瓮里睡觉,腊梅对冻笔说“春天见!”);
- 初中: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如“冻笔”喻创作蛰伏,“陶瓮藏种”喻智慧沉淀,“腊梅孕蕾”喻希望暗涌,“暖炉”喻人情温热),结合文本谈文化内涵。
- 民俗剧场“古今蓄暖”(20分钟)
- 分组演绎立冬场景:
- A组《补冬宴》:用碗勺模拟喝热粥/羊肉汤,诵读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理解“顺时滋养”的生存智慧;
- B组《酿冬藏春》:用陶瓮装谷物道具模拟“酿冬酒”,吟唱《诗经》“八月断壶,九月叔苴,十月获稻,为此春酒”;
- C组《祭祖贺冬》:简仪祭拜(鞠躬、献“五谷”),朗诵《礼记》“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迎冬于北郊”,感悟敬畏自然、慎终追远。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文蕴心春(30分钟)
- 自然书写“冬笺蕴华”(15分钟)
- 制作“立冬蛰伏书签”:
- 用深蓝卡纸剪“陶瓮”外形,内贴“种子”贴纸(象征藏智);
- 题写自创格言(例:“冬是大地合起的书,每一粒种子都是待读的诗行” 或 “冰封之下,热望不熄;静默之中,春心已孕”)。
- 薪火传承“心春之约”(15分钟)
- 书写“我的冬藏卡片”:
- 幼儿园:绘画“我想藏在冬天里的宝贝”(如:一个故事、一个拥抱);
- 小学:摘抄立冬诗句 + 一项“知识藏宝计划”(如:“每天背一首诗,藏进记忆宝库”);
- 初中:以“在沉默中生长”为题写微散文(探讨阅读积淀、技能磨砺或心性修养的蛰伏期)。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
题目示例 |
能力指向 |
研学卡 |
1. 立冬三候中“雉入大水为蜃”反映了古人什么观念?(物候想象/阴阳转化) |
知识记忆 |
探究卡 |
1. 对比李白与陆游诗中立冬生活的差异(诗酒慵懒 vs 陋室安贫)。 |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
拓展卡 |
1. 设计一份“家庭立冬养藏计划”(包含饮食、作息、学习安排)。 |
创新应用/科学实践/生命感悟 |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 生命质量:
- 通过种子深藏与腊梅孕蕾,感悟“外在沉寂难掩内在生机”的生命韧性;
- 在“祭祖贺冬”中理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精神传承。
- 生存能力:
- 在“酿冬酒”协作与科学实验中,提升资源规划力(为春蓄物)与自然探究力;
- 学习“顺时敛藏,以静养动”(补冬强身、知识蓄力)的生存智慧。
- 生活状态:
- 领悟“冬日可爱”(《左传》)的生活哲学,培养在静默中发现温暖与希望的能力;
- 建立“蛰伏是更深的耕耘”的积极认知(如冻土下的根系生长)。
六、作业答案参考
- 研学卡:
- 物候想象/阴阳转化(古人认为雉鸟入海化为大蛤)
- 温热食物(如羊肉、饺子、鸡汤等)
- 一冬凌(寒冷);立冬雨,一冬雨
- 探究卡:
- 李白以“冻笔懒写”“寒炉温酒”勾勒冬日慵懒诗意的闲适;陆游则于“室小墙低”中自得其乐,展现安贫乐道的豁达心境。
- 立冬酿春酒兼具:农事意义(新稻收获,利用农闲);文化意义:以“冬藏”酝酿“春发”,将对未来的期盼寄予时间沉淀,如《诗经》“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祈求长寿)。
- “围炉饮食”在文学中超越生理取暖,成为情感联结的象征:家人围坐传递温暖亲情,食物热气驱散寒冷恐惧,赋予人抵御严冬的精神力量,体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滋养。
设计亮点说明
- “藏”与“蕴”的深度联结:
- 课程以自然之藏(万物敛藏)与人文之蕴(知识沉淀、文化传承)双轨并行,呼应《养育》中“厚积薄发,文脉薪传”的理念。
- 民俗中的生存哲学:
- “补冬”链接中医养生智慧,“酿冬酒”体现未雨绸缪的远见,“祭祖贺冬”彰显敬畏传承,使习俗成为生命教育的载体。
- “陶瓮书签”创新载体:
- 将抽象的“敛藏”概念具象化为可持握的“知识陶瓮”,内贴种子象征潜藏待发的智慧,视觉化“冬藏文脉”主题。
- 分龄实践策略:
学段 |
意象解码 |
冬藏实践 |
生命宣言 |
幼儿园 |
拼贴“种子陶瓮”画 |
绘画“冬日暖心小事” |
“我要像小种子睡饱饱!” |
小学 |
创作“暖炉三行诗” |
制作“古诗词记忆罐” |
书写“我的知识藏宝图” |
初中 |
分析“冻笔”的文学隐喻 |
制定“深度阅读冬藏计划” |
撰写“沉默的价值”思辨文 |
课程金句:“冬是大地合起的书,冰层为封,霜雪作跋;而人心是永动的笔,在寂静处写下滚烫的春之序章。”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静默蓄能与精神生长的智慧
建议配发《立冬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选编、三候图解、民俗漫画、“我的冬藏笔记”页)。愿这堂课让孩子在万物敛藏时触摸文明的根系,于炉火温煦处看见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