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4节气】霜华砺志·文蕴冬藏——霜降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作者:AI生成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42

霜华砺志·文蕴冬藏——霜降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分层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草木植被、活动教室,准备柿果、霜菊、枯叶、陶瓮等)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霜降节气文学为灵魂,聚焦“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三候特征,通过感霜华之砺·品诗文之韧·悟蛰伏之智三重体验,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散文中霜凝万物的肃杀之美生命蛰伏的深沉力量。课程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跨学科主题,深化《养育》中“逆境磨砺与静默蓄能”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1. 文化传承与理解
    • 理解霜降“露结为霜,万物毕成”的节气内涵,识记3项习俗(吃柿子、赏菊、进补);
    • 背诵2-3首霜降经典诗词,知晓作者及关键词句(如白居易“霜降水返壑”、苏轼“千树扫作一番黄”)。
  2.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赏析文学中的霜降意象(白霜、红柿、残菊、蛰虫、枯木),感受“肃杀中见绚烂,凋敝中藏生机”的独特意境;
    • 创作节气短诗或蛰伏主题微散文,表达对自然凝华与生命韧性的感悟。
  3.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对比诗人笔下的霜降情怀(白居易的萧瑟感怀 vs 苏轼的旷达自适);
    • 辩证思考“终结与新生”(草木黄落是终结,亦是沃土新生的开始)、“外枯与中劲”(霜柿外涩内甘,枯木蓄力待春)的生命哲学。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触霜知肃(25分钟)

  1. 情境导入五感砺秋(10分钟)
    • 视觉/触觉
      • 观察草木枝叶上的模拟白霜(盐粒/糖霜安全模拟)或高清霜晶图片,感受其晶莹与清寒;
      • 触摸枯叶的脆硬与红柿的饱满(实物或模型),对比“凋敝”与“丰藏”。
    • 味觉/嗅觉:品尝柿饼/柿干(甘甜软糯),嗅闻霜菊冷香,体会“霜打柿子甜如蜜”的俗谚。
  2. 名作初探诗文砺心(15分钟)
    • 诗词区:诵读白居易《岁晚》(“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完成《研学卡1》;
    • 散文区:选读贾平凹《落叶》节选(感悟“凋落是庄严的完成”)、迟子建《寒夜生花》节选(品味“霜花是冬的密语”),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品物蕴力(35分钟)

  1. 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 分组抽取“霜降意象锦囊”(霜晶卡片、红柿/柿饼、残菊标本、蛰虫模型、枯枝):
      •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意象拼贴“霜降力量图”(例:霜晶为枯叶戴皇冠,红柿对蛰虫说“加油”);
      • 初中: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如“白霜”喻逆境磨砺,“红柿”喻苦尽甘来,“蛰虫咸俯”喻智慧蛰伏,“残菊”喻风骨犹存),结合文本谈哲理内涵。
  2. 民俗剧场古今藏冬(20分钟)
    • 分组演绎霜降场景:
      • A组《柿柿如意》:传递红柿道具,诵读民谣“霜降吃丁柿,寒冬不流涕”,理解“应时而食,御寒养生”;
      • B组《秋收冬藏》:用陶瓮装谷物、干菜道具模拟“藏冬粮”,吟诵《诗经》“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 C组《傲霜诗会》:持残菊道具,朗诵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体悟逆境中的精神坚守。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文蕴蛰光(30分钟)

  1. 自然书写霜刃留痕(15分钟)
    • 制作“霜华砺志书签”:
      • 用白色蜡笔/颜料拓印叶脉(象征霜痕),背景晕染暖黄(象征蛰伏的生机);
      • 题写自创格言(例:霜刃雕琢万物骨,静默蕴藏来年春 或 最是凋零处,方见生命韧)。
  2. 薪火传承心蛰之约(15分钟)
    • 书写“我的蛰伏卡片”:
      • 幼儿园:绘画“我想保护的冬眠小动物”(如:刺猬、青蛙);
      • 小学:摘抄霜降诗句 + 一项“冬日蓄能计划”(如:“每日阅读积蓄知识”);
      • 初中:以“在沉默中闪光”为题写微散文(探讨挫折中的坚持或厚积薄发的力量)。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题目示例

能力指向

研学卡

1. 霜降三候中“草木黄落”是第几候?(第二候)
2. “霜降吃柿子”的寓意是什么?(御寒滋补/事事如意)
3. 谚语“霜降见霜,________”(米谷满仓)

知识记忆

探究卡

1. 对比白居易与苏轼诗中对待凋零的态度差异(萧瑟归寂 vs 旷达自适)。
2. 为何经霜的柿子更甜美?从自然与文学角度谈双重意蕴(糖分凝聚/苦难孕育甘甜)。
3. 从贾平凹《落叶》看“凋落”在文学中的升华意义(生命的庄严完成与回归)。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拓展卡

1. 设计“家庭霜降养生食谱”(结合“进补”习俗与文学意象,如:红枣柿饼羹)。
2. 观察记录霜后三种植物的状态(如:残菊、枯草、松针),分析其抗寒特性并关联文学精神。
3. 以“我生命中的‘霜降时刻’”为题写诗/文(讲述一次在逆境中沉淀或成长的经历)。

创新应用/科学观察/生命感悟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 生命质量
    • 通过残菊傲霜与蛰虫俯穴,感悟刚柔并济的生存智慧(外显风骨,内守沉静);
    • 在“冬藏”习俗中理解终结孕育新生的宇宙循环法则。
  • 生存能力
    • 在协作“藏粮”与自然观察中,提升危机预判力(为寒冬准备)与逆境适应力
    • 学习顺时蓄能,以韧御寒(食补强身、知识蓄力)的生存策略。
  • 生活状态
    • 领悟繁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的生活真谛,培养在平淡或困境中发现深度的能力;
    • 建立蛰伏非退却,而是待时而动的积极认知(如枯木蓄根待春)。


六、作业答案参考

  • 研学卡
    1. 第二候
    2. 御寒滋补 / 事事如意(“柿”谐音“事”)
    3. 米谷满仓
  • 探究卡
    1. 白居易以“水返壑”“木归山”渲染万物归寂的萧瑟苍凉,流露时光流逝的感伤;苏轼则赞“菊残傲霜”,在凋敝中聚焦生命的不屈与豁达,更显昂扬。
    2. 自然角度:霜冻使柿子脱水,糖分浓缩,口感更甜;文学象征:经风霜磨砺(苦难)后方得成熟甘美(成长),成为“苦尽甘来”的生命隐喻。
    3. 贾平凹将落叶凋落升华为生命庄严的完成仪式——并非衰败的终点,而是“欣然归土,化育新生”的主动回归,体现对生命自然轮回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设计亮点说明

  1. 的双重聚焦
    • 课程以自然之砺(霜刃肃杀)与生命之蕴(蛰伏蓄力)为主线,呼应《养育》中“逆境磨砺心志,静默孕育光华”的教育哲学。
  2. 民俗中的生存智慧
    • “吃柿子”链接自然养生与谐音祈福,“藏冬粮”体现未雨绸缪的古老智慧,“赏残菊”对话文人风骨,使习俗成为生命教育的鲜活教材。
  3. 霜痕书签创新载体
    • 通过蜡笔拓印叶脉模拟霜痕,将肃杀与生机并置于方寸之间,让抽象的“逆境与韧性”可视化、可触摸
  4. 分龄实践策略

学段

意象解码

蛰伏实践

生命宣言

幼儿园

拼贴“红柿暖冬图”

彩绘“冬眠动物的家”

“我要像小柿子不怕冷!”

小学

创作“傲霜菊三行诗”

制定“冬日阅读储蓄计划”

书写“我的抗挫小锦囊”

初中

分析“蛰虫咸俯”的生存哲学

设计“知识蛰伏体系图”

撰写“沉默的力量”议论文

课程金句:“霜降,是秋天最后的刻刀——它雕去浮华,让万物露出生命的筋骨;它封存热望,只为在冰雪下酿一个更滚烫的春天。”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磨砺与沉淀的生命智慧

建议配发《霜降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选编、三候图谱、民俗图解、“我的蛰伏笔记”页)。愿这堂课让孩子在霜华凛冽处触摸生命的硬度,于红柿暖灯里看见希望的火种!

更新:2025-08-07 04:53:0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