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4节气】平分秋色·文润心田——秋分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作者:AI生成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48

平分秋色·文润心田——秋分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差异化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自然观察区、活动教室或文化空间)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秋分节气文学为核心,紧扣“昼夜均而寒暑平”的自然特征与“庆丰收、惜光阴”的人文内涵。通过“感自然-品文学-悟平衡”的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欣赏秋分诗词散文的意境美,理解“平衡”“收获”“感恩”的生命智慧。课程设计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劳动教育”“生态教育”跨学科主题。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1. 文化传承与理解
    • 了解秋分作为节气的重要特征(昼夜平分、三候现象)及传统习俗(祭月、吃秋菜、竖蛋等);
    • 识记2-3首秋分经典诗词/散文名句,知晓作者及文化背景(如谢灵运、贾岛、郁达夫)。
  2.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赏析文学作品中秋分的典型意象(如“桂香”“蟹肥”“稻浪”“雁阵”),感受“绚烂与静美”并存的审美意境;
    • 创作秋分自然笔记/短诗/微散文,表达对自然平衡与生命收获的感悟。
  3.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对比不同作家笔下的秋分意境(如古诗的凝练哲思vs现代散文的生活气息),理解文学表达的多样性;
    • 辩证思考秋分“丰收的喜悦”与“时光流逝的感怀”之间的文化意蕴。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秋分之韵(25分钟)

  1. 情境导入平分秋色(5分钟)
    • 体验“竖蛋”民俗(提供熟鸡蛋),感受“平衡”的奇妙;聆听秋声(风声、虫鸣、落叶声)音频,闭眼想象秋日画面。
  2. 名作初探文海拾贝(20分钟)
    • 诗词区:诵读谢灵运《初去郡》(“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贾岛《夜喜贺兰三见访》(“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完成《研学卡1》。
    • 散文区:选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感受北国秋的清、静、悲凉)、阿城《节气随笔·秋分》(体会“蟹肥菊黄”的世俗之乐),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秋分之魂(35分钟)

  1. 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 分组抽取“秋分意象盲盒”(含稻穗/麦穗模型、桂花干/图片、螃蟹剪纸、大雁模型、明月图等),合作完成:
      •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的意象词创作一句“秋分小诗”(例:“桂花香香,螃蟹胖胖,大雁排队去南方”)。
      • 初中:分析所选意象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如“稻浪”象征丰收与辛劳,“雁阵”象征迁徙与思念),并联系阅读文本举例说明。
  2. 民俗剧场古今对话(20分钟)
    • 小组演绎/讲述秋分相关场景:
      • A组《祭月古礼》:模拟古代秋分祭月仪式(简化版),理解敬畏自然之心。
      • B组《丰收庆典》:用肢体/道具表现农人秋收的喜悦(割稻、晒谷、庆丰宴)。
      • C组《秋分养生谈》:结合文学描述(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节选),用情景剧展示“平衡饮食、早睡早起”的秋分养生智慧。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秋分之新(30分钟)

  1. 自然书写平衡之美(15分钟)
    • 校园/基地寻找“秋分三候”物证(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观察“昼夜平分”的自然现象(测量影子长度等)。
    • 绘制“秋分平衡书签”:一半描绘丰收景象(稻谷、果实),一半描绘静美秋光(明月、落叶),题写自创格言(例:心似天平,方知秋色半分;行若耕牛,终得岁稔年丰)。
  2. 薪火传承感恩分享(15分钟)
    • 制作“五谷感恩卡”:用稻米、小米等五谷在卡片上拼贴出“丰”“和”“平”等字,书写一句感谢自然或感恩他人的话语。
    • (可选)品尝秋分时令食物(如象征团圆的芋头、寓意“卸甲归田”的螃蟹模型/图片),感受舌尖上的节气文化。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题目示例

能力指向

研学卡

1. 秋分最显著的自然现象是什么?(昼夜平分)
2. “雷始收声”是秋分第几候?(第一候)
3. 谚语“秋分天气白云来,________”(处处好歌好稻栽)

知识记忆

探究卡

1. 对比谢灵运与郁达夫笔下秋天气氛的异同(清朗高远 vs 深沉静寂)。
2. 为什么古人选择在秋分“祭月”?谈谈你的理解(感恩丰收,敬畏自然)。
3. “蟹肥菊黄”常出现在秋分文学中,它传递了怎样的生活情感?(世俗之乐,时令之趣)。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拓展卡

1. 设计一份“家庭秋分养生小贴士”(结合文学与科学知识)。
2. 采访长辈,记录一句本地关于秋分的农谚或俗语并解释其含义。
3. 以“我心中的平衡”为题,写一首短诗或一段微散文(可结合学习、生活)。

创新应用/文化传承/生命感悟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 生命质量
    • 通过丰收文学与祭月传统,感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命真谛,培养珍惜成果、感恩自然与馈赠者的心态。
  • 生存能力
    • 在合作探究与民俗演绎中,提升沟通协作与信息整合能力(如从文学与民俗中提取养生知识)。
    • 理解“顺应天时、调和阴阳”(如秋分养生)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 生活状态
    • 领悟“平衡”之道(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学会在忙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建立珍惜时光、把握当下的积极生活观(感怀秋日时光流逝的文学启示)。


六、作业答案参考

  • 研学卡
    1. 昼夜平分
    2. 第一候
    3. 处处好歌好稻栽
  • 探究卡
    1. :谢诗境界开阔明朗(野旷天高),侧重自然之美;郁文氛围深沉静寂(清、静、悲凉),融入个人心境与都市感受。:都捕捉了秋日的典型特征(高天、净气),都蕴含对自然的深刻体察。
    2. 秋分是传统“祭月节”(后中秋由秋分移来),古人以此表达对月亮的敬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体现感恩自然、顺应天时的农耕智慧。
    3. 传递了享受时令风物、品味世俗生活之乐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与满足感。


设计亮点说明

  1. 紧扣平衡核心:从物理现象(竖蛋、测影)到文学意境(哀乐相生),再到生命哲思(劳逸、得失),全方位诠释秋分精神内核。
  2. 强化感官体验:融入“听秋声”“触五谷”“嗅桂香”“品秋味”(可选)等多元感官通道,使文学意象具象化、生活化。
  3. 突出感恩教育:“五谷感恩卡”将丰收喜悦转化为具体行动,引导学生感恩自然馈赠与劳动付出。
  4. 连接古今生活:通过对比古俗(祭月)与今趣(养生、时令美食),展现节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5. 分层实施灵活
    • 幼儿园:侧重感官体验(听、摸、尝)、简单模仿(竖蛋、动作模仿丰收)。
    • 小学:加强合作探究(意象创作、简单演绎),引导观察记录(自然笔记)。
    • 初中:深化文本分析(意境对比、象征解读),鼓励哲思表达(微散文、平衡之思)。

课程金句:“秋分如秤,称量出天地的公允;丰收如镜,映照出耕耘的深浅。”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平衡与耕耘的教育理念

建议准备《秋分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散文精选、三候知识、民俗简介、实践记录页及作业卡)。期待这堂秋分课,能让孩子在平分秋色间,感受文学之美,领悟生命之衡!

更新:2025-08-07 04:46:4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