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课程】白露凝诗·生命润泽——白露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白露凝诗·生命润泽——白露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差异化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草地、树木等可观察露水或模拟露水的自然环境,以及活动教室)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白露节气文学为灵魂,聚焦“阴气渐重,露凝而白”的自然现象与“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的物候特征。通过“感露华之清、品诗文之韵、悟滋养之道”的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欣赏白露诗词散文中纯净、感怀、滋养的意境,理解“沉淀”“润泽”“顺应”的生命智慧。课程设计契合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跨学科主题。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1.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白露节气的核心特征(露水凝结、三候现象)及传统习俗(收清露、饮白露茶、吃龙眼、祭禹王等)。
识记2-3首白露经典诗词/散文名句,知晓作者及文化背景(如《诗经·蒹葭》、杜甫、白居易、丰子恺)。
2.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文学作品中白露的典型意象(如“蒹葭”“白露”“鸿雁”“秋月”“茶烟”),感受“晶莹纯净、略带感伤”的独特审美意境。
创作白露自然笔记/短诗/微散文,表达对自然精微变化与生命相互滋养的感悟。
3.思维发展与提升
对比不同时代文学作品中的白露情思(如《诗经》的朦胧求索 vs 唐诗的深沉感怀 vs 现代散文的生活意趣)。
辩证思考白露蕴含的“纯净与易逝”(露珠)、“告别与滋养”(鸿雁南飞、收露养生)的哲学内涵。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白露之清(25分钟)
1.情境导入“触露观变”(10分钟)
“寻露”行动:清晨或课前用喷雾在草地、树叶上制造“人工露珠”(或提前录制高清露珠视频/图片)。
感官体验:
视觉:用放大镜观察露珠的形态、折射的光线(晶莹剔透、转瞬即逝)。
触觉:轻轻触碰冰凉的“露珠”(小水珠),感受其清凉与易碎。
联想:闭眼想象“白露为霜”的蒹葭水岸画面。
2.名作初探“文海撷珠”(15分钟)
诗词区:诵读《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体会经典中的白露意境与情感,完成《研学卡1》。
散文区:选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秋》(感受“白露身不露”的生活智慧与秋日闲趣)、张炜《融入野地》(节选,品味露水滋养万物的自然哲思),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白露之蕴(35分钟)
1.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分组抽取“白露意象锦囊”(含:芦苇/蒹葭图片或干枝、露珠模型/高清图片、鸿雁/燕子南飞图、茶具/茶叶图片、明月图)。
合作任务: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的意象创作一幅“白露故事画”并简单讲述(例:小露珠在芦苇叶上跳舞,大雁飞过说明天凉了)。
初中:分析所选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在文学中的情感寄托(如“蒹葭白露”象征求而不得的怅惘与纯净;“鸿雁南飞”象征离别与迁徙;“白露茶”象征沉淀与滋养),并联系阅读文本举例说明。
民俗剧场“古今滋养”(20分钟)
小组演绎/讲述白露相关场景:
A组《收清露》:模拟古人清晨收集花瓣、树叶上露水的场景(动作轻柔、器皿古朴),诵读民谣(如原创:“白露至,清露凝,收来一盏润秋心”),理解“取法自然,滋养身心”。
B组《白露茶叙》:用茶艺表演(简化)或情景对话,展现“饮白露茶”的习俗,品读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的意境,体会“沉淀时光,品味生活”。
C组《鸿雁传书》:结合杜甫诗句,用肢体或道具演绎鸿雁南飞,传递“游子思乡”或“生命迁徙”的主题,理解自然物候与人文情感的联结。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白露之润(30分钟)
1.自然书写“凝露润心”(15分钟)
户外/室内观察寻找“白露痕迹”(晨间露水残留、树叶微黄、果实成熟、昆虫准备越冬迹象)。
制作“白露滋养瓶/书签”:
收集代表“纯净滋养”(如小颗水晶/透明珠象征露珠、干花瓣象征收露)和“生命沉淀”(如种子、代表“养羞”的谷物)的小物件。
装入透明小瓶或压入滴胶书签,贴标签题写自创格言(例:“露凝天地清,心润万物生” 或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滋养当下心,不负此清秋”)。
1.薪火传承“清露寄情”(15分钟)
“清露”祈愿卡:在形似水滴或露珠的卡片上:
书写一句喜爱的白露诗词或自创小诗。
或写下对亲友的秋日祝福/对自然的感恩话语。
悬挂/传递:将卡片悬挂于树枝(象征露珠滴落)或互相交换传递祝福(象征滋养流动)。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题目示例 能力指向
研学卡 1. 白露节气名字的由来?(露水凝结呈现白色)
2. 白露三候中“群鸟养羞”的“养羞”指什么?(鸟类储备食物)
3. 谚语“白露秋分夜,________”(一夜凉一夜) 知识记忆
探究卡 1. 《蒹葭》中“白露为霜”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对表达“伊人”追寻有何作用?(清冷朦胧,烘托求索艰难)。
2. 杜甫为何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结合背景谈谈你的理解(白露点明时令,倍增思乡怀亲之痛)。
3. 古人“收清露”的习俗体现了怎样的自然观和生命观?(敬畏自然,取法自然以滋养生命)。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拓展卡 1. 设计一份“白露养生小指南”(结合文学描述与科学知识,如防秋燥、润肺)。
2. 连续三天清晨(或傍晚)观察记录自然界的露水现象(出现时间、地点、形态变化),写一份微型观察报告。
3. 以“滋养”为主题(滋养身体、心灵、关系或自然),创作一首短诗或一段微散文,讲述你的理解或故事。 创新应用/实践探究/生命感悟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生命质量:
通过观察露珠的纯净与易逝,感悟生命的珍贵与短暂,培养珍视当下、用心生活的态度。
理解“滋养”是双向的(自然滋养我们,我们亦可滋养他人与万物),培养感恩与付出的心态。
生存能力:
在合作探究与民俗演绎中,提升观察力(寻露、观物候)、信息整合力(从文学与习俗中提炼养生智慧)与协作表达力。
学习“顺应天时,调养身心”(如白露防燥)的生存智慧,理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生活状态:
领悟“沉淀”与“润泽”的价值(如露珠滋养草木,知识/情感滋养心灵),学会在忙碌中滋养内心,保持澄澈与平和。
建立关注自然精微变化的生活敏感度,体会“一叶知秋”的审美情趣与生命哲思。六、作业答案参考
研学卡:
1.露水凝结呈现白色
2.鸟类储备食物(“羞”同“馐”,指食物)
3.一夜凉一夜
探究卡:
1.“白露为霜”营造了一种清冷、朦胧、萧瑟的深秋凌晨氛围。这种清寒迷茫的环境,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艰难、惆怅和执着之情,使“伊人”的形象更加可望而不可即,意境悠远。
2.杜甫写此诗时正因战乱流离他乡。白露节气(点明时令在秋)本身易引发羁旅愁思,“露白”更添寒凉之意;望月本是思乡的经典意象,“月是故乡明”是诗人强烈主观情感的外化,深刻表达了他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和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时令(白露)与意象(月)叠加,倍增其痛。
3.体现了古人“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的自然观。他们认为晨露凝结了天地之精华,具有纯净、清凉、滋润的属性,收集饮用可以祛病延年、润泽身心。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顺应和巧妙利用,以及对通过自然之物滋养、调和生命状态的朴素追求和生命观。
设计亮点说明
1.紧扣“露”与“滋养”核心:从自然现象(露凝)到文学意象(蒹葭白露、白露茶)再到生命哲思(纯净易逝、相互滋养),贯穿始终,意境统一。
2.强化“感官与精微”体验:精心设计“寻露-观露-触露”环节,运用放大镜等工具,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精微之美,培养细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3.突出“诗意与生活”融合:将《蒹葭》的经典诗意与“收清露”“饮白露茶”的生活习俗巧妙结合,展现节气文化雅俗共赏的魅力。
4.“滋养瓶/书签”创新实践:将抽象的“滋养”“沉淀”概念通过实物收集与创作具象化、可视化、可留存,成为独特的生命教育与美学载体。
5.“清露寄情”情感升华:通过书写与传递祝福卡,将文学感悟、自然观察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表达与行动,深化“滋养”主题。
6.分层实施灵活:
幼儿园:侧重感官游戏(看露珠、摸水珠)、简单绘画讲故事、听民谣、传递祝福卡。
小学:加强观察记录(简单物候)、合作创作(故事画)、动手实践(做书签/瓶)、诵读理解诗词。
初中:深化文学意象象征分析、探究习俗文化根源、鼓励哲思表达(微散文、生命感悟)、完成观察报告。
课程金句:“白露如诗,写在大地的扉页;滋养如歌,唱响生命的和弦。愿你我如清晨之露,既映照世界之清,亦润泽万物之生。” —— 呼应《养育》中关于纯净心灵与生命滋养的理念
建议准备《白露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散文精选、三候知识、民俗简介、实践记录页及作业卡)。愿这堂白露课,让孩子们在晶莹露华间品味千年文韵,于润物无声中领悟生命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