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一叶知秋·文润心田——立秋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一叶知秋·文润心田——立秋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分层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树木、草地、水域等自然场景及活动教室)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立秋节气文学为核心,围绕“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三候特征,通过“感物候之变·品诗词之韵·悟收获之悦”三重体验,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散文中夏秋交替的细腻意境与农耕文明的丰收哲思。课程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劳动教育、生态教育跨学科主题,强化“以文润心,以劳悟道”的生命教育理念。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1.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立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的节气内涵,识记3项习俗(啃秋、摸秋、晒秋);
背诵2-3首立秋经典诗词,知晓作者及关键词句(如元稹“凉吹暗迎秋”、刘言史“木叶动秋声”)。
2.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文学中的立秋意象(梧桐叶、凉风、寒蝉、稻浪),感受“绚夏收束与清秋初萌”的意境张力;
创作自然笔记或节气短诗,表达对季节更替的观察与感悟。
3.思维发展与提升
对比不同诗人笔下的立秋情思(元稹的物候观察 vs 李益的人生感怀),理解文学表达的多元性;
辩证思考“凋零与丰收”的节气哲学(落叶喻终结,稻浪喻希望)。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寻秋之迹(25分钟)
1.情境导入“五感探秋”(10分钟)
触觉:传递“盛夏石”(晒热的石头)与“新凉扇”(竹扇轻扇凉风),体验“凉风至”的温差;
听觉:对比聆听“夏蝉嘶鸣”与“寒蝉清音”音频,感知声韵中的季节密码8。
2.名作初探“诗文寻秋”(15分钟)
诗词区:诵读元稹《咏廿四气诗·立秋》(“凉吹暗迎秋”)、刘言史《立秋》(“木叶动秋声”),完成《研学卡1》;
散文区:选读苇岸《大地上的事·立秋》(感受农事节奏)、汪曾祺《夏天》结尾(品味“啃秋”民俗趣味),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品秋之韵(35分钟)
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分组抽取“立秋意象盲盒”(梧桐叶、稻穗模型、寒蝉图、凉风扇、西瓜剪纸):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意象拼贴“秋日故事画”(例:梧桐叶落,西瓜咧嘴笑);
初中: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梧桐叶”喻时光流逝,“稻浪”喻生命积淀),结合诗句举例说明。
1.民俗剧场“古今对话”(20分钟)
分组演绎立秋场景:
A组《啃秋大赛》:用道具西瓜模拟“啃秋”习俗,诵读民谣“啃秋啃暑,健康入腹”10;
B组《月下摸秋》:蒙眼触摸瓜果蔬菜(南瓜、梨等),体验“摸秋”祈福的趣味7;
C组《晒秋诗会》:用黄纸片拼贴“丰”字晒盘,朗诵左河水“稻花田里话丰收”。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创秋之味(30分钟)
1.自然书写“叶笺寄秋”(15分钟)
收集落叶制作“三候书签”:
用绿→黄渐变叶象征“夏收秋启”;
题写自创格言(例:“落叶是夏的谢幕词,稻浪是秋的进行曲”)。
1.薪火传承“秋声长卷”(15分钟)
共创“木叶秋声图”布卷:
拓印树叶纹理,书写立秋诗词名句;
盖手印承诺“珍惜光阴”(呼应李益“明日对秋风”的时光哲思)。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
题目示例 |
能力指向 |
研学卡 |
1. 立秋三候中“凉风至”是第几候?(第一候)5 |
知识记忆 |
探究卡 |
1. 对比元稹与刘言史诗中“秋的到来方式”差异(凉风暗迎 vs 木叶惊秋)8 |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
拓展卡 |
1. 设计一份“校园立秋节气报”(包含物候观察、诗词推荐、健康贴士) |
创新应用/文化传承 |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生命质量:
通过落叶与稻浪的对比,感悟生命阶段的自然更替(凋零孕育新生),培养对时光流转的珍视8。
生存能力:
在“摸秋”协作与“晒秋”创作中,提升感官运用与资源整合能力(自然物转化为艺术);学习“顺时养生”(啃秋防燥)的生存智慧。
生活状态:
领悟“收获需耕耘”(左河水诗)的朴素真理,建立“在时光更迭中主动成长”的积极心态2。
六、作业答案参考
研学卡:1.第一候 2.西瓜 3.万物从来一半收
探究卡:1.元稹以“凉吹暗迎秋”强调气候悄然转变的不可抗性;刘言史用“木叶动秋声”突出自然物候的主动昭示,更具动态画面感。2.梧桐对温度敏感,立秋最早落叶,成为物候标志;“梧桐一叶落”被文人赋予“知秋”“感时”的文化隐喻(如《淮南子》载“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3.“摸”字体现对自然馈赠的谦卑姿态,以游戏化形式传递农耕时代对丰收的敬畏与祈福心理7。
设计亮点说明
1.双线交织,文理融合:
以“自然线”(三候观察)串联科学认知,以“人文线”(诗词民俗)深化文化认同,呼应《养育》中“全息化教育”理念。
2.民俗新解,古今共鸣:
将“摸秋”转化为蒙眼触感游戏,“晒秋”进化为集体艺术创作,兼顾传统内核与儿童趣味710。
3.分龄实践,梯度赋能:
活动 |
幼儿园 |
小学 |
初中 |
意象解码 |
树叶拼贴画 |
意象故事创作 |
意象象征意义分析 |
秋声长卷 |
手印树叶装饰 |
诗词摘抄+叶拓 |
格言创作+哲学讨论 |
4.生命教育载体化:
“叶笺书签”将易逝落叶转化为永恒纪念,具象化“珍惜时光”主题8;稻穗拼“丰”字引导思考收获与付出的关系。
课程金句:“立秋如尺,丈量夏的耕耘;落叶如笺,书写秋的序章。”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生命节律与成长积淀的理念
建议配发《立秋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精选、三候图谱、民俗漫画及实践记录页)。愿这堂课让孩子在叶落声里听见文学的回响,于稻香风中触摸文化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