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暑气将收·文启新凉——处暑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养育课程】暑气将收·文启新凉——处暑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差异化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户外自然观察区、活动教室,最好有水域或树
木)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处暑节气文学为灵魂,聚焦“暑气至此而止”的自然转折与“禾乃登、鹰祭鸟”的物候变化。通过“感物候变迁、品文韵悠长、悟收放之道”的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欣赏处暑诗词散文中的“残暑之美”与“新凉之喜”,理解“沉淀”“蓄势”“转化”的生命哲理。课程设计契合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生态教育”“劳动教育”跨学科主题。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1.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处暑节气的核心特征(暑气消退、三候现象:鹰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及传统习俗(放河灯、开渔节、吃鸭子等)。
识记2-3首处暑经典诗词/散文名句,知晓作者及文化背景(如陆游、白居易、汪曾祺)。
2.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文学作品中处暑的典型意象(如“残荷”“凉风”“鹰隼”“稻浪”“河灯”),感受“炽热渐褪、清朗初现”的独特审美意境。
创作处暑自然笔记/短诗/微场景文,表达对季节转换与生命节奏变化的感悟。
3.思维发展与提升
对比不同作家笔下的处暑情思(如古人的农事关切 vs 今人的时令感怀),理解文学反映的时代变迁。
辩证思考处暑蕴含的“结束与开始”(暑止秋始)、“沉淀与收获”(谷物成熟)的哲学内涵。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处暑之变(25分钟)
1.情境导入“寻凉觅变”(5分钟)
触感体验:传递“凉石”(提前冷藏的鹅卵石)与“热沙”(暖手宝包裹的沙包),感受“暑退凉生”的温度变化。
听觉体验:对比聆听“盛夏蝉鸣(高亢)”与“初秋虫鸣(清越)”音频,感知声音里的季节更替。
2.名作初探“文海撷珍”(20分钟)
诗词区:诵读陆游《秋怀》(“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体会古人盼凉之喜,完成《研学卡1》。
散文区:选读汪曾祺《四方食事·鸭》(感受处暑“吃鸭”民俗的烟火气)、简媜《处暑帖》(品味“暑气如虎,终将伏藏”的哲思),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处暑之蕴(35分钟)
1.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分组抽取“处暑意象锦囊”(含:鹰隼图片/模型、成熟稻穗/麦穗、残荷图片/干莲蓬、河灯模型、凉风扇/图片)。
合作任务: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的意象编一个“处暑小故事”(例:鹰隼飞上天,告诉稻穗:“凉风来啦,快成熟吧!”)。
初中:分析所选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在文学中的作用(如“残荷”象征夏日的谢幕与坚韧;“鹰祭鸟”象征肃杀与更替;“河灯”象征送暑祈福),并联系阅读文本举例说明。
2.民俗剧场“古今对话”(20分钟)
小组演绎/讲述处暑相关场景:
A组《开渔第一网》:模拟渔民处暑开渔的喜悦与期盼(动作:撒网、收网、欢呼),理解“顺应天时,收获馈赠”。
B组《放灯送暑》:用光影(手电筒+彩纸/小灯)模拟放河灯,诵读祈福童谣(如原创:“荷花灯,顺水流,送走暑热迎清秋”),体会“告别旧热,祈愿新凉”。
C组《处暑养生记》:结合农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用短剧展示“吃鸭肉、防秋燥”的养生智慧(可结合汪曾祺散文片段)。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处暑之新(30分钟)
1.自然书写“沉淀之美”(15分钟)
户外寻找“处暑三候”踪迹(观察天空是否有猛禽盘旋?树叶是否开始微黄?寻找成熟的果实/种子)。
制作“处暑时光瓶/沉淀瓶”:
收集代表“夏日余热”(如小片枯叶、干花)和“秋日新生”(如种子、青苔)的自然物。
装入透明瓶,贴标签题写自创格言(例:“暑气沉淀成沃土,秋光蓄势待丰收” 或 “告别喧嚣热,静待新凉至”)。
2.薪火传承“巧手迎秋”(15分钟)
折纸河灯祈愿:用彩纸折叠简易河灯(或绘制河灯卡片),书写对“送走炎热/迎接收获”的愿望或一句处暑诗词。
(可选)五谷丰收画:用小米、红豆等五谷在卡纸上拼贴出“丰”“登”等字或简单秋景,感受大地的馈赠。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
题目示例 |
能力指向 |
研学卡 |
1. 处暑的“处”字意思是?(停止/躲藏) |
知识记忆 |
探究卡 |
1. 对比陆游与白居易诗句中表达“盼凉”心情的异同(直抒胸臆 vs 借景抒情)。 |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
拓展卡 |
1. 设计一份“校园/家庭处暑节气小报”(包含节气知识、习俗、养生建议、文学作品摘抄)。 |
创新应用/实践探究/生命感悟 |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生命质量:
通过观察谷物成熟与猛禽蓄势,感悟“厚积薄发”的生命规律(如学习需沉淀,成长需等待)。
理解“告别”(送暑)是生命常态,培养从容面对变化的心态。
生存能力:
在合作探究与民俗演绎中,提升信息整合与表达协作能力(如从文学与民俗中提炼养生知识并演绎)。
学习“应时而动”(如开渔、农事安排)的生存智慧,理解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生活状态:
领悟“沉淀”的价值(暑热沉淀为秋实),学会在浮躁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专注(如制作时光瓶)。
建立“张弛有度”的生活观,理解“处暑”蕴含的“收放自如”之道(告别暑热,迎接清爽)。
六、作业答案参考
研学卡:
1.停止/躲藏 2.谷物成熟 3.好似秋老虎
探究卡:
1.异:陆游直白道出新凉珍贵(“直万金”),情感外露;白居易通过描绘云散风起的画面(“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含蓄传递凉意到来的舒畅。同:都表达了对暑热消退、新凉到来的喜悦与珍视。
2.放河灯习俗源于古人认为暑热与邪气、病疫相关。在处暑放灯,寓意让河灯随水流带走残余的暑热、病气和不祥,祈求接下来的日子平安、清凉、健康,体现了趋吉避凶的民俗心理。
3.体现了中国人“天人相应”“药食同源”的生活智慧。处暑时节,鸭子肥美且性凉,食用可滋阴润燥,缓解“秋老虎”带来的燥热,是顺应自然节律、利用时令食材调养身体的具体实践,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设计亮点说明
1.紧扣“沉淀与转换”核心:从自然现象(暑退凉生、谷物成熟)到文学意象(残荷、鹰隼)再到生命哲思(厚积薄发、收放自如),层层递进诠释处暑精神。
2.强化“触感与对比”体验:通过“凉石 vs 热沙”、“盛夏蝉鸣 vs 初秋虫鸣”的强烈感官对比,具象化“暑气将收”的抽象概念,加深记忆。
3.突出“民俗生活化”:选择“放河灯(祈福)”、“吃鸭子(养生)”等可操作、易理解的民俗活动,拉近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4.“时光瓶/沉淀瓶”创新实践:用实物收集与创作,将抽象的“沉淀”“季节转换”概念具象化、可视化,成为独特的生命教育载体。
5.分层实施灵活:
幼儿园:侧重感官游戏(摸石头、听声音)、简单模仿(放河灯动作、鸭子走路)、听故事。
小学:加强合作表达(编小故事、简单演绎)、动手实践(折纸河灯、五谷画)、基础观察记录。
初中:深化文学意象分析、探究节气习俗的文化根源、鼓励哲思表达(微散文、生命感悟)。
课程金句:“处暑,是夏写给秋的告别信,字里行间有炽热的余温,更有澄澈的期许。”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成长与蜕变的理念
建议准备《处暑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散文精选、三候知识、民俗简介、实践记录页及作业卡)。愿这堂处暑课,让孩子们在暑气渐收中感受文韵流淌,在沉淀蓄势里领悟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