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课程】淬火盛夏·文沁心田——大暑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淬火盛夏·文沁心田——大暑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差异化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树荫、水源或凉爽室内空间,以及活动教室)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大暑节气文学为灵魂,聚焦“湿热交蒸、万物荣华”的自然特征与“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的三候变化。通过“感酷暑之烈、品诗文之韵、悟静养之道”的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欣赏大暑诗词散文中蕴含的自然伟力、生存智慧与生命韧性,理解“淬炼”“蓄势”“平衡”的生命智慧。课程设计契合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跨学科主题。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1.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大暑节气的核心特征(一年中最热、三候现象)及传统习俗(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吃凤梨/仙草、送“大暑船”等)。
识记2-3首大暑经典诗词/散文名句,知晓作者及文化背景(如曾几、司马光、汪曾祺、鲁迅)。
2.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文学作品中大暑的典型意象(如“骄阳”“流萤”“荷风”“蝉噪”“雷雨”“伏茶”),感受“炽烈奔放、静中求凉”的独特审美意境。
创作大暑自然笔记/静心短诗/微场景文,表达对自然力量与内心宁静的感悟。
3.思维发展与提升
对比不同心境下的大暑书写(如古人的避暑消夏 vs 今人的都市热浪体验 vs 农人的盼雨抗旱)。
辩证思考大暑蕴含的“极热与生机”(万物生长需暑热)、“躁动与沉淀”(静养蓄力待秋)的哲学内涵。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大暑之烈(25分钟)
1.情境导入“感暑悟变”(10分钟)
热力体验站:
视觉/触觉:观察温度计(模拟高温读数),触摸被阳光晒热的石头/金属(注意安全),感受“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直观热力。
听觉:聆听组合音效(密集蝉鸣、滚滚雷声、骤雨声),感受大暑的“声之交响”。
嗅觉:嗅闻艾草/薄荷/藿香等具有清凉感的香草(或香包),引入古人“避秽祛暑”的智慧。
2.名作初探“文海纳凉”(15分钟)
诗词区:诵读曾几《大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司马光《六月十八日夜大暑》(“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体会古人对酷暑的深切感受,完成《研学卡1》。
散文区:选读汪曾祺《夏天》(品味“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的消暑之乐)、鲁迅《社戏》节选(感受乡村夏夜乘凉看戏的质朴情趣),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大暑之蕴(35分钟)
1.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分组抽取“大暑意象锦囊”(含:烈日图片/模型、萤火虫灯/图片、荷叶/荷花图片、蝉模型/鸣叫音频、茶具/伏茶图片、雷雨云图)。
合作任务: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的意象画一幅“大暑消暑图”并简单描述(例:萤火虫提着灯笼飞,小朋友坐在荷叶下喝凉茶)。
初中:分析所选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在文学中的情感/哲理表达(如“骄阳”象征自然伟力与考验;“流萤”象征暗夜生机与短暂之美;“伏茶”象征民间互助与养生智慧;“雷雨”象征涤荡与新生),并联系阅读文本举例说明。
2.民俗剧场“古今消长”(20分钟)
小组演绎/讲述大暑相关场景:
A组《伏茶飘香》:模拟街边“施茶”情景(简易茶摊,递水碗),诵读民谣(如原创:“三伏天,汗涟涟,一碗伏茶沁心田”),理解“邻里互助,祛暑安康”的温情。
B组《静夜观萤》:用荧光棒/小灯模拟萤火虫,在较暗环境中轻声诵读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验古人夏夜静观自然的诗意与清凉心境。
C组《盼雨抗旱》:结合农谚“大暑不暑,五谷不起”,用肢体/道具表现农人望云祈雨、抗旱保苗的焦灼与坚韧(动作:望天、擦汗、戽水)。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大暑之静(30分钟)
1.自然书写“静心蓄能”(15分钟)
寻找“大暑中的宁静角落”:在树荫下、水边或室内安静处,观察记录:
烈日下的生命状态(如:树叶是否卷曲?昆虫如何避暑?是否有雨后新绿?)。
自身在静坐片刻后的身心感受(热浪中的一丝凉意?内心的平静?)。
2.薪火传承“冰心制扇”(15分钟)
“消暑静心”扇/卡:
在空白团扇/卡片上:
绘制代表清凉/宁静的图案(如:荷叶、流水、雪山、竹林、萤火虫)。
书写一句喜爱的大暑诗词或自创静心格言(例:“心静自生凉,暑盛蕴秋光” 或 “蝉鸣是夏的勋章,静心是热的解药”)。
“蓄能冰心瓶”(可选):
在透明小瓶中装入蓝色闪粉/水晶粒(象征清凉)、种子(象征蓄势待发的生命力)。
贴标签题写:“淬炼盛夏,静待秋实”。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
题目示例 |
能力指向 |
研学卡 |
1. 大暑在二十四节气中意味着什么?(一年中最热时期) |
知识记忆 |
探究卡 |
1. 曾几诗中“清风无处寻”表达了怎样的心境?这与司马光诗中“蜩螗噪”的描写有何共同效果?(极写酷热难耐,烘托焦灼感)。 |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
拓展卡 |
1. 设计一份“家庭/班级大暑清凉方案”(包含物理降温、饮食调节、静心活动,结合文学与科学知识)。 |
创新应用/实践探究/生命感悟 |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生命质量:
通过体验酷暑与寻找宁静,感悟“外在环境与内心安定”的关系,培养在逆境(压力)中保持定力、寻找内在清凉的韧性。
理解“极盛孕育转机”(大暑后即立秋)的生命规律,培养对自然循环的敬畏与对未来的希望。
生存能力:
在合作探究与民俗演绎中,提升观察力(物候、身心)、信息整合力(从文学与习俗中提炼生存智慧)与协作应对力(如模拟抗旱)。
学习“顺应天时,积极调适”(防暑降温、静心养神)的生存智慧,理解自我关照的重要性。
生活状态:
领悟“张弛有度,动静相宜”的价值(酷热中的劳作与静养),学会在快节奏与压力中寻找平衡,涵养静气。
建立“淬炼是成长的勋章”的积极认知,将暑热视为磨砺意志、积蓄力量的契机。
六、作业答案参考
研学卡:
1.一年中最热时期(或:炎热达到顶点)
2.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3.有米懒煮 / 上蒸下煮(任选其一)
探究卡:
1.曾几“清风无处寻”直抒胸臆,表达了在酷热中渴望一丝清凉而不得的极度烦闷与无奈。司马光用“蜩螗噪”(蝉鸣聒噪)的听觉描写,侧面烘托了环境的燥热难耐和人的焦躁不安。两者都强化了读者对大暑酷热难熬的深切感受。
2.异:汪曾祺侧重描写市井生活中的消暑细节(井镇西瓜、栀子花香),充满日常生活的趣味与美感,语言闲适幽默;鲁迅(在《社戏》节选中)描绘的是乡村夏夜看戏的野趣和童真欢乐,更质朴、充满自然气息。同:两人都善于在酷热中捕捉生活的诗意与乐趣,体现了用审美态度和积极行动来应对环境挑战的生活智慧。
3.反映了古人“天人相应”、“防患于未然”的自然观和生存哲学:(1) 顺应天时:认识到大暑湿热易致病,主动采取措施;(2) 取法自然:利用草药(伏茶)、芳香植物(伏香)等自然之物调理身心;(3) 积极应对:通过集体习俗(施茶、烧香祈福)共同抵御暑热带来的健康威胁,体现了互助精神和对生命的珍视;(4) 追求平衡:通过祛暑防病,达到身体内外环境的和谐。
设计亮点说明
1.紧扣“淬炼”与“静养”核心:从自然现象(极热、万物荣华)到文学意象(骄阳与流萤、蝉噪与荷风)再到生命哲思(在考验中淬炼意志,在躁动中涵养静气),立意深刻,贯穿始终。
2.强化“多感官冲突体验”:精心设计“热力体验站”(触热石、听蝉雷)与“纳凉妙招”(嗅香草、静观萤),形成强烈感官对比,深刻体会“酷热中的生机”与“静心之效”。
3.突出“民俗智慧”与“生活美学”:将“饮伏茶” “静夜观萤”等习俗转化为可体验的活动,并与汪曾祺、鲁迅等大家笔下的生活情趣相联结,展现中国人应对自然的诗意智慧。
4.“冰心制扇/瓶”创新实践:将抽象的“静心”、“蓄势”概念通过艺术创作(画扇) 和实物象征(冰心瓶) 具象化、可视化、可留存,成为独特的生命教育与美学载体。
5.“静心蓄能”环节升华:引导学生在酷暑中主动寻找宁静、观察生命韧性,将外在体验转化为内在感悟,深化课程主题。
6.分层实施灵活:
幼儿园:侧重感官游戏(摸石头、听声音、闻香草)、简单绘画(消暑图)、听故事、模仿动作(喝茶、扇扇子)。
小学:加强合作表达(画图描述、简单演绎)、动手实践(制扇)、诵读理解诗词、基础观察记录(温度感受)。
初中:深化文学意象象征分析、探究习俗哲学内涵、鼓励哲思表达(微散文、生命感悟)、完成观察报告。
课程金句:“大暑,是太阳最炽热的拥抱,也是大地最深沉的呼吸。它淬炼万物的筋骨,也教会我们在喧嚣中,听见自己心跳的宁静回响。”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逆境磨砺与内心力量的理念
建议准备《大暑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散文精选、三候知识、民俗简介、实践记录页及作业卡)。愿这堂大暑课,让孩子们在淬火盛夏中感受生命律动,于文沁心田里领悟静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