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项目 | 内容 |
课程名称 | 劳动教育教程 |
开设年级 | 2023级本科 |
课程类型 | 必修课(理论+实践) |
授课学时 | 32学时(理论16+实践16) |
参与学生人数 | 120人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框架,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映射: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观测点 | 对应关系说明 |
劳动观念培养 | 劳动价值观与职业认同 | 理解劳动意义,树立正确劳动观 |
劳动能力提升 | 问题解决与实践创新 | 掌握劳动技能,完成实践任务 |
劳动习惯养成 | 自主管理与责任担当 | 形成持续劳动行为 |
劳动精神塑造 | 工匠精神与团队协作 | 培养吃苦耐劳、合作精神 |
三、评价方法与依据
(一)评价方法
- 定量评价:通过平时作业(20%)、实践项目(40%)、期末考试(40%)加权计算达成度。
- 定性评价:采用劳动档案袋记录实践过程(如种植日志、手工作品),结合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与互评。
(二)评价依据
目标维度 | 评价方式 | 具体内容示例 |
劳动观念 | 主题辩论、反思日志 | 讨论“劳动创造价值”案例,撰写劳动感悟 |
劳动能力 | 项目实操(如烹饪、种植) | 完成指定菜品制作、植物养护任务 |
劳动习惯 | 日常值日、校园服务 | 教室卫生维护、垃圾分类执行情况 |
劳动精神 | 榜样访谈、公益活动 | 参与社区服务,撰写服务心得 |
四、目标达成度分析
(一)总体达成情况
课程目标 | 平均达成度 | 达标率(≥60%) | 标准差 |
劳动观念 | 0.82 | 98% | 0.07 |
劳动能力 | 0.75 | 85% | 0.12 |
劳动习惯 | 0.68 | 73% | 0.15 |
劳动精神 | 0.63 | 65% | 0.18 |
(注:数据来源于OBE教学通系统分析,采用箱线图展示分布形态)
(二)分项分析
1.劳动观念
- 优势:95%学生能结合案例分析劳动价值,如通过“校园绿化维护”项目理解生态劳动意义。
- 不足:5%学生对体力劳动存在认知偏差,需加强职业多样性教育。
2.劳动能力
- 优势:手工制作类任务(如木工、布艺)达成度达82%,学生作品展示效果显著。
- 不足:新技术应用(如智能设备操作)仅65%达标,需增加实践课时。
3.劳动习惯
- 日常值日完成率92%,但垃圾分类准确率仅68%,需强化细节指导。
4.劳动精神
- 公益活动参与度达89%,但持续性不足,32%学生反馈“缺乏长期坚持动力”。
五、改进措施
1.教学优化
- 增设“劳动伦理”专题模块,通过劳模讲座、纪录片观影深化职业认知。
- 开发虚拟仿真平台,模拟智能生产场景提升新技术应用能力。
2.评价改革
- 引入“劳动护照”制度,记录校内外劳动实践轨迹,纳入综合素质档案。
- 实施“过程性积分制”,将日常劳动表现与课程成绩动态挂钩。
3.资源建设
- 搭建校企合作基地,每学期组织2次校外劳动实践(如工厂参观、社区服务)。
- 建设劳动教育资源库,整合优秀教学案例、微课视频与评价工具。
六、总结
本课程通过多元化评价与实践导向教学,初步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但在新技术应用与习惯养成方面仍需加强。后续将依托OBE理念持续优化课程设计,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附件:
- 课程目标达成度原始数据表
- 学生劳动作品案例集
- 改进措施实施进度表
报告撰写人:XXX日期:2025年7月25日
引用说明:
- 课程目标体系设计参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框架;
- 评价方法与数据分析工具基于OBE教学通系统实践;
- 改进措施结合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