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袁洪业 扎染新篇:传统工艺的现代突围与市场绽放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19

袁洪业 扎染新篇:传统工艺的现代突围与市场绽放

2025-07-17 21:40·职教鲶鱼侯银海

“技艺精·劳动美”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浪潮中,一项源自侗族的传统工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载体。“植染绽侗魂” 项目,不仅以独特的方式为传统侗族扎染注入新的活力,更通过技艺活化、产业升级,让古老工艺成为带动侗族村寨发展的 “金钥匙”。

传统侗族扎染服饰以蓝靛染制,以蓝系为主色,涵盖深蓝至月白等层次,采用简洁线条勾勒出抽象图案,融合民族几何与自然元素纹样,通过扎结、折叠、打结等技法灵活组合而成。如今,这些曾藏于深寨的手艺,在项目带动下走出了 “非遗 + 产业” 的新路径 —— 村里的老艺人成了技艺导师,年轻一代返乡学习传承,蓝靛种植基地连片成景,既保障了原料供应,又让闲置土地焕发新生;扎染工坊吸纳了百余位村民就业,从染布、晾晒到成品包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游客循着蓝染的清香走进村寨,在体验扎染技艺的同时,也带火了民宿、农特产品销售,让 “指尖技艺” 真正转化为 “乡村经济活力”,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扎染面临着诸多挑战。色彩方面,依赖蓝靛等天然染料,可稳定复现的主流色彩局限于蓝、白及少量浅蓝等,色彩丰富度不足;固色效果上,传统扎染洗涤几次后,结扎边缘褪色率较高。 面对这些行业痛点,项目团队开启了创新之路。他们运用溶剂提取法,精确剂量,建立起千色自然染色库色彩体系,搜罗蓝草、红花等多样可染色植物,保证原料多样性,并基于不同植物染料进行比例配对,调配出多种染料配方,构建了1120种配方色谱库。

在固色技术上,利用环保型固色剂,基于静电吸附原理进行布料创新,生成铝离子,让铝离子抓住色素分子和纤维上的羟基,使固色效果、色彩均匀度、耐磨耐用性等都得到显著提升,还减少了约40%的环境污染,增加了约20%的品优质率。

这些创新成果也得到了认可,项目获得了5项专利保护,相关科技查新报告显示,在检文献及时限范围内,除本项目委托方公开的专利外,国内外无相同文献报道。 在市场方面,近五年扎染服饰销量额和盈利额都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中国扎染行业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复合年增长率可观。

项目团队积极拓展市场,与染坊、纺织厂、工艺品公司等达成合作,提供染色剂和固色剂,开展多彩扎染体验活动,构建产业生态,推动非遗衍生产品走向大众。同时,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推广,吸引了众多客户咨询。

“植染绽侗魂” 项目在袁洪业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不仅在工艺上实现了创新 —— 将侗族扎染的传统技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开发出符合当代审美的服饰、家居用品等文创产品,更在传承文化、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这些作用恰恰与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形成了深度契合:从文化振兴来看,项目通过建立扎染非遗工坊、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开展青少年研学体验等方式,让传统侗族扎染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沉睡的民族文化符号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不仅守住了侗族文化的根与魂,更让乡村拥有了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内核,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在产业振兴与就业增收方面,项目依托扎染工艺形成从天然染料种植、布料加工到成品销售的产业链,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从田间到车间的多元就业岗位,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因此返乡参与扎染生产或电商销售,既实现了 “家门口就业”,又为乡村带回新思想、新技能,有效破解了乡村 “空心化” 难题,这种 “文化赋能 + 产业造血” 的模式,让传统工艺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可以说,“植染绽侗魂” 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更生动诠释了传统工艺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 “金钥匙”—— 它用文化留住乡愁,用产业激活乡村,让乡村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焕发生机。

举报

评论 1

更新:2025-07-18 05:24:3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