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案旨在为“人工智能+劳动教育”这一新兴交叉领域提供系统化的师资能力建设路径,强调理念引领、技术筑基、实践转化、持续发展,力求培养能驾驭未来教育的创新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一、培训背景
国家要求: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推动劳动教育创新发展。
技术赋能: 发挥人工智能(AI)在优化劳动教育过程、拓展劳动场景、提升教学效能、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创新思维方面的潜力。
师资瓶颈:教师普遍缺乏“AI+劳动教育”融合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能力,亟需系统性培训。
二、培训目标
1. 理念更新:深刻理解“AI+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价值内涵与发展趋势。
2. 能力构建: 掌握AI工具辅助劳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的核心技能。
3. 课程开发:具备独立或协作设计开发“AI+劳动教育”校本/区域特色课程的能力。
4. 实践转化:能在本校/区域有效组织实施融合AI技术的劳动教育活动或课程。
三、培训对象
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科学教师(对跨学科融合感兴趣者)
*学校分管劳动教育的行政领导、教研组长
区域劳动教育教研员
四、培训内容(模块化设计)
| 模块 | 主题 | 核心内容 | 形式 | 课时 |
| 模块一:理念引领 |
1.1 融合趋势与政策解读 | 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AI赋能教育创新;“AI+劳动教育”政策与典型案例分析 | 专家讲座、案例分析
1.2 AI伦理与安全教育 | AI应用中的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算法公平性;劳动中的技术伦理与责任教育 | 工作坊、情景讨论
模块二:技术筑基
2.1 AI通识与教育应用概览 | AI基本原理(机器学习、CV、NLP等);常用AI教育工具/平台介绍与体验(如AI绘画、编程工具、数据分析工具) | 讲座+演示+实操体验
2.2 AI工具在劳动场景中的应用 | AI辅助设计与规划(如3D建模、智能园艺设计);智能设备操作与维护基础(如开源硬件、传感器);数据分析优化劳动过程 | 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
模块三:课程开发与实践|
3.1 融合课程设计方法论 | “AI+劳动”项目式学习(PBL)设计模型;跨学科主题/单元设计要点;目标设定与素养对接 | 工作坊、小组研讨
3.2 典型场景课程开发实战 |
分组选择主题: 智慧农耕/园艺(数据监测、自动化控制)- 智能家居/木工(设计、建模、简易自动化) - AI创意工坊(设计、数字制造) - 社会服务中的AI应用(数据分析、信息处理) | 导师指导、小组协作、方案设计
3.3 教学实施与组织管理 | 融合课堂的组织策略;AI工具支持下的差异化教学;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 | 经验分享、模拟演练
3.4 智能评价与反馈 | 利用AI进行过程性数据采集与分析;多维度劳动素养智能评价工具应用;可视化成果展示 | 工具实操、案例研讨
模块四:成果孵化与持续发展** |
4.1 优秀方案展示与评审 | 小组课程方案汇报、专家点评、同伴互评 | 汇报答辩、交流研讨 | 4 |
4.2 资源建设与区域共享 | 校本/区域课程资源库建设;优质案例推广机制;线上社区搭建 | 讲座、平台操作指导
4.3 行动计划与持续支持 | 制定个人/学校“AI+劳动教育”实施计划;后续专家指导与教研活动安排 | 个人规划、签约仪式
五、培训形式
混合式研修:线上理论学习(微课、资源库)+ 线下集中面授(工作坊、实操、研讨)。
任务驱动: 围绕“设计一门AI+劳动融合课”核心任务贯穿培训全程。
项目式学习(PBL):学员分组选定真实项目主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从设计到模拟实施的全过程。
案例研习:深度剖析国内外优秀“AI+劳动”课程案例。
实操演练:提供AI软硬件环境,确保每位教师动手实践。
名师工作坊: 邀请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高校专家、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
建立学习社群: 利用线上平台(如专属群、知识库)促进持续交流与资源共享。
六、培训时间与安排
总时长: 建议30 学时(线上10学时 + 线下20学时)。
周期: 集中线下培训 3 天(可分2-3阶段进行,间隔期完成线上任务和小组作业),线上学习贯穿始终。
具体安排示例(线下集中阶段):
模块一(理念引领)+ 模块二基础(AI通识)。
模块二深化(工具应用)+ 模块三基础(设计方法)。
模块三核心(分组实战开发)。
模块三(教学实施与评价)+ 模块四(成果展示与评审)。
模块四(资源建设、行动计划、结业)。
七、考核与评价
1. 过程性评价(60%):
线上学习进度与测验。
课堂参与度、研讨贡献。
小组项目阶段性成果(如选题报告、设计方案初稿)。
实操任务完成情况。
2. 终结性评价(40%):
核心产出:完成一份高质量的《“AI+劳动教育”融合课程设计方案》(含目标、内容、活动设计、资源清单、评价方案、安全预案)。
最终方案汇报答辩表现。
个人/学校后续行动计划书。
3. 认证: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注明学时与成果),优秀学员/方案给予额外表彰和推广支持。
八、资源保障
1. 师资团队:
高校专家: 劳动教育、教育技术、人工智能领域教授。
资深教研员:区域劳动教育、信息技术教研负责人。
一线名师: 在“AI+劳动”或跨学科教学有成功实践的优秀教师。
企业工程师:提供AI技术应用、设备操作等实践指导。
2. 硬件环境:
*配备高性能计算机、稳定网络的计算机教室/创客空间。
AI体验设备(如开源硬件套件Arduino/Raspberry Pi、传感器、简易机械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智能种植箱等,根据课程主题选择)。
必要的劳动工具与安全防护设备。
3. 软件与平台:
主流AI教育平台/工具账号(图形化编程平台、AI模型训练平台、数据分析工具等)。
*线上学习管理系统(LMS)用于资源分发、任务管理、交流讨论。
*课程设计模板、优秀案例库、工具操作手册等数字资源包。
4. 经费保障:明确培训经费来源(专项拨款、学校承担、个人分担等)及使用预算(专家费、场地设备费、材料消耗费、资料费、管理费等)。
九、风险管理
1. 技术风险:设备故障、网络不稳定、软件兼容性问题。
预案:备用设备与网络方案;提前测试软硬件环境;提供详细操作指南和即时技术支持。
2. 安全风险: 使用工具设备(尤其是电动工具、激光设备)及用电安全。
预案: 严格安全准入培训与考核;配备完善的安全防护用品;制定详细操作规程与应急预案;配备专职安全员;购买活动意外险。
3. 内容风险:课程设计脱离实际或过于技术化。
预案:导师严格把关选题和设计方案;强调劳动教育本质和育人目标;提供多样化的、接地气的案例参考。
4. 效果风险:培训转化率低,教师回校后难以实施。
预案:强调成果产出(方案+计划);建立后续跟踪指导机制(线上社群、专家答疑、入校指导);鼓励区域/校际结对帮扶;组织后续优秀课例展示交流活动。
十、预期成果
1. 培养一批具备“AI+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
2. 产出一批高质量的、可推广的“AI+劳动教育”校本/区域特色课程设计方案。
3. 构建区域/校级“AI+劳动教育”资源库与教师学习社群。
4. 推动区域内若干所示范校有效开展“AI+劳动教育”实践。
5. 形成可复制的“AI+劳动教育”师资培训模式与经验。
附件:
1. 详细课程表(含每日安排)
2. 讲师团队介绍
3. 所需设备与资源清单
4. 学员手册(含安全规范、学习任务单)
5. 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6. 培训效果评估问卷
(可根据具体实施区域/学段/资源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本方案旨在为“人工智能+劳动教育”这一新兴交叉领域提供系统化的师资能力建设路径,强调理念引领、技术筑基、实践转化、持续发展,力求培养能驾驭未来教育的创新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