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教育教学能力”方面佐证综述
侯银海同志长期深耕职业教育一线,始终秉持“产教共生、能力递进”的核心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显著的实践成效。其教育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理念先进,模式创新:构建“三阶四维”体系,成果荣膺国家级奖项
侯银海同志深刻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了“三阶四维”教学模式。该模式以能力递进为主线,系统设计了“基础夯实(技能认知与规范养成)—项目实战(综合应用与问题解决)—创新孵化(技术革新与创业实践)”三个递进式教学阶段,并围绕“知识、技能、素养、创新”四个维度进行教学内容重构与教学方法改革。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脱节、创新能力培养薄弱的难题,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该教学成果因其显著的创新性、实践性和推广价值,荣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是其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国家级权威认可。
二、 课程引领,资源丰富:打造精品课程平台,开发国家级规划教材
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开发方面,侯银海同志展现出强大的引领力和执行力:
- 国家级精品课程共建共享: 作为全国职教先锋学术交流团队和“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的核心发起人之一,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劳动教育教程》等多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他牵头联合多家知名企业,共同研发了“劳育通”、“五育通”、“劳育宝”等系列微信小程序教学平台。
-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规模化实践: 依托上述平台,创新构建了“千校万师万班”线上线下融合班课教学模式。该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整合了优质教学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活力,吸引了全国100多所学校、10万余名师生参与学习实践,形成了规模化、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新生态,影响力辐射全国。
- 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 深耕教材建设,主持或参与开发职业教育系列教材8部。其中,由其主编的《中职劳动教育教程》,因其理念先进、内容实用、体例科学,被遴选为“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成为全国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教学依据,体现了其在课程标准化建设领域的权威性。
职教鲶鱼侯银海参评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 “教育教学能力” 佐证综述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侯银海同志以卓越的教育教学能力成为行业标杆。他深耕职教一线,以 “产教共生、能力递进” 为核心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技艺传承,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了其作为杰出职教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使命担当。
一、创新教学模式,引领教学改革
侯银海同志秉持 “产教共生、能力递进” 理念,创新构建 “三阶四维” 教学模式,即 “基础夯实 - 项目实战 - 创新孵化” 三个阶段,从知识、技能、素养、创新四个维度培养学生。该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逐步提升专业能力,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模仿到创新的跨越。凭借这一创新成果,他荣获 2023 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一奖项不仅是对其教学模式的高度认可,也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他提出的 “做学教展评” 12345 教学模式同样成效显著。该模式强调学生在 “做中学、学中教、教中展、展中评”,通过参与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2022YB0595,结项证书号:2023YBJ0486)等 3 项省部级课题研究,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在辅导 2024 年中华职教社河南社与河南省教育厅联合组织的 “激光加工‘三商之源’商丘经典旅游景点商品创新创业项目” 过程中,该教学模式得到充分应用,相关经验被收录至《劳育联盟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集》。同时,他带领的教学团队获评 “中成协三协同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新生态实践共同体”,培养的 6 名青年教师成长为省级教学能手,进一步验证了该教学模式在师资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强大效能。
二、深耕课程开发,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程开发领域,侯银海同志通过 “教学做赛创” 五维联动,实现了课程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他将教学、实践操作、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有机结合,所授专业学生技能考证通过率连续 5 年保持 95% 以上,近三年指导学生获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 3 项,真正实现了 “课堂与车间、教学与生产” 的零距离对接。
作为全国职教先锋学术交流团队、“三协同” 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联合发起人,他积极参与多项《劳动教育教程》精品课程建设。联合多家企业开发 “劳育通”“五育通”“劳育宝” 微信小程序,打造 “千校万师万班” 线上线下班课,吸引全国 100 多所学校 10 万名师生参与学习,极大地拓展了劳动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此外,他还开发系列教材 8 部,其中《中职劳动教育教程》被列为 “十四五” 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三、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工学结合
侯银海同志深刻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自身专业发展上不断进取。2009 年,他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获得钳工高级技师资格(豫人社 ),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2011 年,成为工具钳工国家级考评员后,他累计认证 300 余名高技能人才,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技术骨干。2021 年,参与建设钳工职业技能标准化题库,推动 “课证融通”,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紧密结合,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工学结合方面,他将企业实践与教学工作紧密相连。2003 年发表的《砂型铸造通用漏模机设计》等 6 篇核心论文,均基于企业技改经验撰写,将企业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真实工作场景和问题,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昆山巨林科教开展 “企校双制” 学徒制实践期间,他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培养出的装配钳工获得企业高度嘉奖(巨林科教〔2022〕3 号),充分证明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成功。
四、传承技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为传承技艺,侯银海同志开发了独具特色的 “四传四研” 体系,即 “传技 / 德 / 新 / 创,研教 / 学 / 产 / 用”。该体系全面涵盖技艺传承的各个方面,通过 670 场次全国教研活动,将数控编程、模具设计等技艺广泛推广。在传授专业技术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品德、创新精神以及对教学、学习、生产和应用的研究能力,为职业教育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贡献巨大力量。
侯银海同志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体现在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开发、产教融合和技艺传承等多个维度。他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职业教育发展树立了典范,完全符合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的评选要求,是当之无愧的职教领域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