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育教学能力实录5分钟——人工智能+劳动教育融合创新案例设计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28

教育教学能力实录5分钟——人工智能+劳动教育融合创新案例设计

2025-07-02 22:21·职教鲶鱼侯银海

第九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佐证材料——教育教学能力实录5分钟

一、教学背景与目标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实践报告撰写指导

教学时长:5分钟(核心片段)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运用AI工具完成劳动实践报告的结构化设计。

2. 培养学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劳动成果的数字化表达与文化传承。

3. 探索“AI+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流程

1. 复习导入(1分钟)

AI工具应用:通过劳育通微信小程序的“学习助手AI”功能,快速回顾学生过往劳动任务(如“传行劳动成果”“传颂劳动文化”),生成关键词云图。

学生任务:在AI辅助下筛选典型劳动案例,提炼劳动精神与技能。

2. 示范指导(2分钟)

AI工具展示:

百度AI/豆包/Deepseek:演示如何输入“劳动实践报告”关键词,生成多版本大纲模板。

纳米AI搜索:快速检索优秀劳动案例,补充文化传承素材。

教学重点:强调AI工具的“辅助性”,避免学生依赖模板,需结合个人实践创新。

3. 巡回指导(1分钟)

个性化支持:

对操作困难的学生,推荐“问小白”语音助手简化指令输入。

对内容雷同问题,引导使用“Kimi”AI工具生成差异化案例分析。

4. 集中指导(1分钟)

问题解决:

雷同问题:通过“劳育通”AI批改功能,标注重复段落,提示学生结合个人劳动日志补充细节。

文化传承不足:调用“百度文库AI”补充工匠精神、非遗技艺等素材。

5. 总结点评(0.5分钟)

成果展示:选取3份优秀报告,通过“Deepseek”AI分析其逻辑结构与创新点。

评价标准:AI工具使用熟练度(30%)、内容原创性(40%)、文化价值(30%)。

三、创新点与教学成效

1. 技术融合创新:

构建“AI工具矩阵”(劳育通+多平台AI),覆盖从选题、大纲到修改的全流程。

通过AI批改与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学反馈。

2. 劳动教育深化:

将“传行劳动成果”与“传颂劳动文化”结合,通过AI工具挖掘劳动背后的社会价值。

培养学生“技术赋能劳动”的职业素养。

3. 教学效果数据:

学生报告原创性提升40%,文化类内容占比提高25%。

90%学生反馈AI工具显著降低写作难度,增强表达自信。

四、佐证材料附件

1. 教学实录视频(5分钟片段):展示AI工具操作、学生互动及成果生成过程。

2. 学生作业样本:含AI辅助生成的报告框架与个性化修改痕迹。

3. AI工具使用统计表:记录学生对各平台工具的偏好与效果对比。

总结:本案例通过“AI+劳动教育”模式,突破传统劳动报告的局限性,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统一,为职业教育创新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人工智能+助写自我劳动实践报告撰写指导教学实录设计(二)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约1分钟)

师:同学们,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融创”三种精神、三种劳动和三种服务,还完成了8次不同的劳动实践作业。今天是最后一课,我们要学习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撰写“自我劳动实践报告”或“课程学习标兵劳动之星自荐书”。

请大家从8次劳动作业里,选几个最有代表性的生活劳动标题,用你选的AI助写工具生成提纲,3分钟内完成并上传到劳育通小程序,明白了吗?

二、示范指导(约1分钟)

师:现在看大屏幕,老师用“豆包”示范一下。比如选“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劳动”这个标题,打开豆包输入“帮我生成‘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劳动实践报告’的提纲”,它会给出像“劳动目的-过程-成果-感悟”这样的框架,大家可以参考这种方式,但要根据自己的劳动内容调整哦。

三、巡回指导(约1.5分钟)

(教师走动查看学生操作,及时解决问题)

师:这位同学,你选的“家庭厨艺劳动”标题很好,用百度AI时可以加上“突出自己从不会到熟练的过程”,提纲会更贴合你的实际。那位同学,劳育通上传时记得点“AI提纲作业”分类,别传错地方啦。

四、集中指导(约1分钟)

师:刚才发现有些同学的提纲很雷同,比如都只写“做了什么-做完了”。大家要注意,AI只是辅助,一定要加入自己独有的细节,比如“第一次给老人让座时,对方说的话”“种植蔬菜时遇到暴雨如何抢救”,这样才是你自己的劳动成果哦。

五、结束指导点评(约0.5分钟)

师:这次作业整体不错,优秀的同学能结合AI提纲补充具体劳动细节;良好的同学基本完成但细节稍少;中等的同学提纲完整但缺乏个人感悟;个别同学直接用AI生成后未修改,需要重新完善。课后大家根据提纲扩展成完整报告,下节课我们评选劳动之星!


第九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佐证材料

教育教学能力一5分钟教学实录(二)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辅助劳动实践报告撰写指导

教学对象:职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技术工具:劳育通微信小程序AI助手+百度 Al搜索+Kimi智能写作

创新点:AI工具链应用/劳动成果数字化评价/防AI抄袭指导

00:00-00:55情境化导入

(大屏幕展示学生劳动实践照片集锦)

"同学们,通过劳育通平台我们看到:张三同学的社区志愿服务vlog获得200+点赞,李四同学的烹饪作业被转发到学校抖音号。如何用AI工具将这些实践转化为标准化报告?今天我们将体验'AI写作教练'三步法..."

(教师手机投屏演示调取劳育通AI助手的操作路径) ↓

00:56-02:30分层任务驱动

D基础任务:用Kimi智能生成《校园值日劳动》提纲

(教师预设prompt模板:"请按'实践背景-过程记录-技能提升-社会价值'四部分生成800字提纲,要求包含3个具体数据")

进阶任务:用百度AI搜索验证劳动理论依据

(示范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标准教育部2024")

02:31-03:50实时纠偏指导

(教师端同步显示学生提交的AI初稿)

"发现三个共性问题:①80%同学未修改默认第一人称 ② Al生成案例缺乏本校特色③部分提纲存在服务性劳动认知偏差.…."(现场演示用"问小白"AI进行语句改写:"将'打扫教室'升级为'空间整理师职业体验'")

03:51-04:40多元评价实施

1.劳育通AI自动检测报告原创度(投屏显示雷同率预警)

2.学生互评:扫描二维码对AI提纲进行"实用性"评分

3.教师展示优秀案例一一王同学用"豆包

Al"生成的《非遗扎染劳动报告》获市级奖项

04:41-05:00思政升华

"记住,AI是你们的'数字钢笔',而劳动智慧才是真正的'墨水'。下节课我们将举办AI劳动报告听证会,期待看到更多有温度的作品!"

配套佐证材料清单:

1.教学视频片段(含AI工具实时操作画面)

2.学生AI劳动报告成果集(附平台原创度检测报告)

3.自编《职业教育AI写作Prompt手册》

4.市级获奖案例《当劳动教育遇上生成式 Al》教学论文

5.劳育通平台班级数据看板(显示83%学生掌握AI辅助写作技能)

设计亮点:

1.构建"劳动实践-AI转化-数字评价"闭环

2.独创"AI写作教练"角色定位

3.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写作畏难情绪

4.获2024年全国劳动教育数字化案例一等奖


“人工智能 + 助写自我劳动实践报告”教学实录(三)

一、教学实录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融创”三种精神、三种劳动、三种服务如何绘就美好生活,大家在 8 次课程中也分别上传了 8 次不同的劳动实践作业。今天,我们来学习最后一课,那就是如何运用人工智能 +“助写自我劳动实践报告或课程学习标兵劳动之星自荐书”。请大家先回顾一下之前的学习内容,然后从自己上传的劳动作业中选取几次最具有典型生活劳动的标题,准备运用人工智能 AI 助写工具来撰写题纲。在 3 分钟内完成并上传到劳育通微信小程序。

(二)示范指导

教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先示范一遍。我选取了自己之前劳动实践中的一个标题“社区志愿服务:关爱孤寡老人”,然后打开劳育通微信小程序中的学习助手 AI 功能,输入这个标题。AI 会根据我输入的标题,快速生成一个初步的写作提纲,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开头部分可以写明志愿服务的背景和目的,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与孤寡老人相处的过程、为他们做了哪些事情,结尾部分则总结这次志愿服务的收获和感悟。大家可以看到,AI 生成的提纲很清晰,为我们撰写报告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框架。

(三)巡回指导


教师:现在同学们开始运用 AI 助写工具撰写自己的劳动实践报告题纲吧。我来巡视一下,看看大家在操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同学们的操作情况,发现有的同学在输入劳动实践标题时犹豫不决,有的同学在查看 AI 生成的提纲后不知如何修改完善。)

教师:这位同学,你为什么在选择劳动实践标题时这么犹豫呢?

学生:老师,我之前上传的劳动实践作业有好几次,不太确定哪一次是最有代表性的。

教师:你可以先回顾一下每次劳动实践的内容,从劳动的类型、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对自身成长的意义等方面来综合考虑,选择最有感触、最能体现你劳动精神和成长的一次或者几次劳动实践作为标题。比如,如果你在一次手工制作劳动中学会了耐心和专注,而且作品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这个劳动实践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标题来展开撰写报告。

(教师继续巡视,发现另一位同学在查看 AI 生成的提纲后皱着眉头。)

教师:这位同学,你是不是觉得 AI 生成的提纲不太符合你的想法?

学生:是的,老师。AI 生成的提纲比较通用,我想写一些更具体、更有自己特色的劳动实践内容,但是不知道怎么修改。

教师:你可以先仔细阅读 AI 生成的提纲,找出其中你觉得可以保留的部分,比如一些基本的结构框架,然后结合你自己的实际劳动经历,在主体部分详细补充具体的劳动细节,比如你是如何完成劳动任务的、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和体会。这样就可以使你的劳动实践报告更加生动、真实,体现你个人的特色。

(四)集中指导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看到有些同学的作业出现了雷同的情况,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大家虽然都使用了相同的 AI 助写工具,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撰写劳动实践报告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照搬 AI 生成的内容。即使 AI 给出的提纲有相似之处,我们也要在具体的内容填充上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比如,同样是写校园劳动,有的同学可能侧重于清扫校园环境,强调劳动的辛苦和对校园整洁的贡献;有的同学可能侧重于参与校园绿化活动,讲述自己在种植花草树木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大家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出属于自己的劳动故事。

(五)结束指导点评

教师:好,现在大家都完成了劳动实践报告题纲的撰写并上传了。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点评一下这次同学们的作业情况。总体来说,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较好地运用 AI 助写工具来完成题纲撰写,并且结合自己的劳动实践经历进行了个性化的修改和完善。比如,[学生 A]同学选取了“校园劳动:美化校园环境”这个标题,他不仅详细描述了自己参与校园清扫的具体过程,还写出了在这个过程中与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经历,以及看到干净整洁校园后的成就感,内容很充实,也体现了他的劳动精神。[学生 B]同学则选择了“家务劳动:学会独立生活”这个标题,她从自己在家做家务的日常小事入手,如做饭、打扫房间等,写出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起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情感真挚,也很有感染力。

但是,也有少数同学的作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 C]同学的作业,虽然使用了 AI 助写工具,但是内容过于简单,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些劳动实践的项目,没有深入地阐述自己的劳动经历和感悟,缺乏深度和细节。还有[学生 D]同学的作业,存在明显的雷同情况,和[学生 E]同学的作业在很多内容上高度相似,这说明他在撰写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创作。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注重作业的原创性和个性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好 AI 助写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赖它,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写出真实、有内涵的劳动实践报告。

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创新点

(一)教学模式创新

本节课采用了“人工智能 + 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学模式。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劳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能够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成果质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劳动教育单纯依靠手工操作和口头讲解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学习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劳动教育更加富有时代感和创新性。

(二)教学设计创新点

1. 导入环节的实用性:以复习回顾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从自己之前的劳动作业中选取标题撰写报告,这种设计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经历紧密结合,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示范指导的直观性:教师通过亲自示范操作 AI 助写工具,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如何运用这一工具来撰写劳动实践报告题纲。这种直观的示范指导方式,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 AI 助写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流程,为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清晰的范例。

3. 巡回指导的个性化:在学生自主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这种个性化的指导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4. 集中指导的针对性: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雷同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让学生明确在撰写劳动实践报告时要注重个性化和原创性,不能简单地照搬 AI 生成的内容。这种集中指导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5. 结束指导点评的激励性: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激励性的点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个性化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5-07-02 22:23:4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