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锐意创新的教育工作者,他从一名普通的机械工程师华丽转身为职教领域的专家,以 20 余年如一日的执着深耕 “技术赋能教育” 的主线,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激活了整个职教生态,他就是被称为 “职教鲶鱼” 的侯银海。
一、立德树人:匠心塑魂,德技并育
侯银海始终秉持 “德塑人生,技行天下” 的教育理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如同春风化雨般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在思政融合方面,他充分展现出卓越的引领能力,主编了《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读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2)。这本读本犹如一把钥匙,为学生打开了认识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大门。同时,他精心开发 “技艺精・劳动美” 课程体系,通过别具一格的 “秀技艺・亮绝活” 工考文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职业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再仅仅将职业视为一份谋生的手段,而是真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价值与魅力,从而在心中种下追求卓越的种子。
在劳动育人的实践中,侯银海同样成绩斐然。他积极创建 “三协同” 劳动教育联盟校,牵头起草《劳动教育三协同服务团体标准》,为劳动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主编的国家规划教材《中职生劳动教育教程》,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构建起 “做学教展评” 五育融合模式。这一模式犹如一座灯塔,为全国 3000 所学校的 10 万师生指明了劳动教育的方向,引领他们在劳动中实现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升和品德的塑造。
不仅如此,侯银海还心怀公益,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他组建 “草根职教先锋团队”,不辞辛劳地开展了 5801 名教师公益培训,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无私地分享给广大职教同仁。他开发的 “劳育通” 等微信小程序,更是如同一座资源宝库,免费向社会共享,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些善举得到了《学习强国》等官媒的广泛报道,充分彰显了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师德。此外,他担任商丘师范学院国培计划劳动教育讲师,在教育的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2022 - 2023 年,他连续获校级 “优秀党员” 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品德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在立德树人工作中杰出表现的有力证明。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党员教师的初心和使命,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道路上,不忘品德的修养和提升。
二、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成果丰硕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侯银海堪称一位勇敢的开拓者。早在 2005 年,他就极具前瞻性地首创《钳工生产实习多媒体课件》,并荣获省级三等奖。这一创新性的成果开创了实操教学数字化的先河,让传统的钳工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那个多媒体教学尚未普及的年代,他的这一举措无疑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创新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侯银海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2021 年,他开发 “移动信息化教学万师班课”,实现了 “道 - 术 - 器 - 用 - 评” 五维教学创新。这一创新模式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教学工具、实际应用和教学评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也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
在教学研究方面,侯银海同样成果丰硕。2011 年,他主持《中职教育学生厌学与流失研究》,深入剖析了中职教育中存在的这一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 “五对接” 职校生培养策略。这一策略如同一场及时雨,为解决中职教育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流失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其成果也被纳入《职校生入学指导》教材,惠及更多的职校学生。
在竞赛引领方面,侯银海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指导能力。2023 年,他指导学生在商丘市技能大赛机械检测赛项中荣获二、三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回顾过往,2008 年他的《识读游标卡尺》课件荣获河南省一等奖,其独特的 “模块化 + 竞赛式” 教学法也因此被多所学校广泛推广。这种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模块化的知识点,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2 年侯银海以 “数字化赋能劳动育人” 的创新成果荣获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对他在教育教学领域多年努力和创新的高度认可。2023 年,他又荣获中国教博会 “SERVE 提名奖”,进一步彰显了他在教育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这些国家级成果的取得,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激励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三、双师工学一体化:产教互哺,技艺传承
侯银海深知双师型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进取。2009 年,他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功获得钳工高级技师资格(豫人社 No.0916004001100101),这一资格的取得是他在专业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也为他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1 年,他成为工具钳工国家级考评员,这使他能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累计认证 300 余名高技能人才,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技术骨干。2021 年,他积极参与建设钳工职业技能标准化题库,推动了 “课证融通” 的发展,使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在工学结合方面,侯银海将企业实践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2003 年,他发表《砂型铸造通用漏模机设计》等 6 篇核心论文,这些论文都是他在企业技改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他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际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昆山巨林科教,他积极开展 “企校双制” 学徒制实践,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通过这种实践模式,培养出的装配钳工获得了企业的高度嘉奖(巨林科教〔2022〕3 号),充分证明了他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上的成功实践。
为了更好地传承技艺,侯银海开发了独具特色的 “四传四研” 体系(传技 / 德 / 新 / 创,研教 / 学 / 产 / 用)。这一体系涵盖了技艺传承的多个方面,通过 670 场次全国教研活动,他将数控编程、模具设计等技艺毫无保留地推广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传授了专业技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创新精神以及对教学、学习、生产和应用的研究能力,为职业教育的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赋能,服务产业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侯银海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他联合企业开发 “五育通” 信息化平台,这一平台犹如一座桥梁,实现了校 - 企 - 生数据的互通。通过这个平台,学校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则可以获取更多与企业实际工作相关的信息和资源,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他与昆山巨林科教共建 “先进制造技术国培基地”,为培养新型学徒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在这个基地中,学生能够接受企业化的管理和培训,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021 年出版的《职校劳动教育教程》系列教材,同样注重与企业实践的结合,被 100 余所院校采用,为推动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侯银海积极参与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为提升河南省的整体技能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2025 年,他推动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他还为江苏、重庆等地企业提供模具工艺优化方案,凭借其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难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他的这些努力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也为他赢得了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进一步证明了他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五、传帮带能力:辐射全国,孵化团队
侯银海深知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他积极致力于团队建设。他创建的 “草根职教先锋队”,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吸纳了全国百校千名教师。在这个团队中,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开展 600 余场跨区域教研活动,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推动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侯银海注重培养教师的劳动教育指导能力,培养了 200 余名劳动教育指导师通过人才测评,同时孵化出 “双百” 品牌校与教研员,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品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师资培训方面,侯银海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影响力。2023 年,他担任教育部国培计划劳动教育讲师,单场线上培训就吸引了 200 人参加。他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理论知识的深入讲解,又有实践案例的详细分析,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和好评。此外,他还通过 “职教联盟云学院” 公益分享资源,让更多的职教教师能够免费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理念,惠及 2 万职教教师,为提升全国职教教师的整体水平做出了积极努力。
在推动校际协作方面,侯银海主导 “千校万师万班公开课”,积极开发非标课程资源库,覆盖机械检测、模具设计等 10 余个专业。这一举措为全国职业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促进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互补。通过这个平台,不同院校的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能够接触到更丰富、更优质的课程资源,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科研创新:学术引领,标准建构
在学术研究领域,侯银海一直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的思考。早在 2003 年,他就聚焦铸造工艺,发表了《终型金属铸造模具制造工艺》等 7 篇论文。这些论文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些成果还荣获河南省共青团科技提名奖,充分展示了他在铸造工艺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诣。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他的研究视角也逐渐拓展到教育领域。2011 年,他在《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呼吁 “技术大赛提高技术含量”,这一观点切中了当时职业技能竞赛的要害,对推动竞赛评价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通过深入分析职业技能竞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为提高职业技能竞赛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标准制定方面,侯银海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积极参与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团体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填补了职教劳动教育规范化的空白,为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2023 年,他构建 “人工智能 + 劳动教育” 评价模型,这一创新模型充分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劳动教育的特点,为劳动教育的评价提供了更加科学、客观的方法。该模型的提出得到了广泛认可,并获得国家级教材立项,进一步推动了劳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发展。
在课题攻关方面,侯银海勇于挑战难题。他主持完成国家级子课题《金融危机下中职就业对策研究》(2011),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其成果被多地就业政策采纳,为缓解中职学生就业压力、促进中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总结
侯银海从一名机械工程师成功转型为职教专家,这一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而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智慧,在职业教育领域留下了坚实而深刻的足迹。20 余年来,他始终紧紧围绕 “技术赋能教育” 这一核心主线,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标志性成果。
在铸造工艺研究方面,他早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铸造工艺的创新与进步。在劳动教育创新领域,他通过构建独特的课程体系、开发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及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和团队建设,为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树立了典范,引领了劳动教育的新潮流。在产教协同发展方面,他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发融入企业实践的教材以及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这些成就完美诠释了黄炎培先生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的职教思想。他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 “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广大职教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堪称新时代工匠之师的典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侯银海将继续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创造更多的辉煌,培养出更多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