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025兵团精神杯”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劳动育新”商典型案例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76

“2025兵团精神杯”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劳动育新”商典型案例

2025-05-28 08:57·职教鲶鱼侯银海

劳动育新商:立足新商科,融合新职教,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品牌理念

1.以商为源,融劳入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传承百年校训,弘扬浙商精神,强化商科特色专业建设和商科人才培养特色建设,积淀“依托行业办学,校训文化育人”的商科特色,学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在劳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落实“五育并举”,以商科特色为引领,着力构建有效载体,提升劳动教育工作实效。

2.以劳为机,劳动育新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具有典型商科职业教育特色和新时代特征的新动能的劳动育人模式。通过百年育人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学校依托商科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新时代、新职教、新商科”的发展新要求,以劳动+商文化、劳动+商实践、劳动+商课程、劳动+商社团、劳动+商服务等五大模块为基础,着力强化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商业素养,包括商之魂(劳动价值观)、商之技(劳动技能)、商之识(劳动知识)、商之法(劳动态度)和商之责(劳动品德)。而这最终服务于培养学生的新时代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这个目标,学校将这个育人模式提炼为“劳动育新商”特色品牌,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重技崇德的特点,又突显了新商科人才的培养特色。

二、具体做法

(一)立足劳动育商特色,构建劳育体系,以文化人

一是牢固育商初心,实现商、技、劳有机融合。学校以蕴含丰富育人资源的百年育商文化为“体”,以培养服务国家和区域的“新商科”人才为“舵”,以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和个人成长的技能培养为“翼”,以劳动教育为“尾”,实现商、技、劳有机融合为一体。二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整体规划。学校以“双高计划”项目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融合课程思政、融合专业教育、融合实习实训、融合创新创业、融合商业文化”的具有商科文化特征的“五融合”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学校立足学生,以商科类专业为特色,以高职学生培养为中心,规划劳动教育。根据教育目标,将“日常劳动—生活劳动—专业劳动”三者相融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总之,学校通过构建商科特色的劳动育人体系,营造商文化育人氛围,让学生在劳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获得成长,进而达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的效果。

(二)拓展劳动育商载体,搭建劳育平台,以技强人

基于企业真实环境的专业实践和顶岗实习就是劳动教育的直接体现,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学校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深入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模式,把专业教育和实际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基点,以智能化、时尚化、数字化产品项目运营为教学载体,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完成专业实践的过程。最后,学校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劳动能力大幅提升。学校每年举办全校性技能节活动,向每名学生开放,倡导学生以掌握一技之长为荣,努力营造校园内“学技能、比技能”“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文化氛围,培育“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工匠情怀,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开发劳动育商课程,加强劳育协同,以理育人

劳动教育成就的不仅仅是“劳动人”,更是“专业人”。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专业特点,引劳入课,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学校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不仅开设有劳动教育和育商通识必修课,还开设了融入劳动教育的特色专业课程。通识课如《劳动教育》、《蔬菜种植技术》等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主要围绕劳动精神、浙江精神、劳动组织、劳动技能、蔬菜种植技术等方面;育商课程如《浙商文化》、《中华商文化》课程,主要围绕商史、商路、商帮、商人精神等方面。劳动教育特色专业课程如《农产品直播营销》、《农产品物流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结合校内劳动基地的农产品营销、管理、配送等问题展开实践教学。最后,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组建了一支由企业导师、农业专家、专业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专兼结合劳动育人队伍,有效保障了专、技、劳的融合教学效果。

(四)依托劳动育商社团,明确劳育规范,以行塑人

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培育了诸多商科特色的专业社团,其中包括两个全国百强社团:营销协会和小而美零售协会。学校劳动教育特色社团-田心公社,获评为浙江省高校“活力社团”。田心公社借新时代劳动教育之势应运而生,它以党建为引领,依托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致力于探索劳动教育新思路。基地以田心公社为运营与管理的主体,融劳动实践于社团活动中,以行动塑造优良品格。同时,作为经济管理学院的专业社团,田心公社根据学院内部不同的专业,构建了四个专业协同合作的劳动机制:企管专业前期统筹策划,营销专业线上预售,连锁专业线下经营,物流专业校内配送。学院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通过认领“责任田”的方式,打造班门口的“劳动基地”,常态化、沉浸式开展劳动,为劳动教育注入“红色养分”, 培养工匠精神。每到蔬菜的丰收季,田间郁郁葱葱,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自己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五)聚焦劳动育商目的,凸显劳育服务,以德立人

一是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探索劳动育人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充分整合利用商科特色人才及专业优势,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乡村振兴等工作中一体化贯通劳动育人实践,强化“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成效。以学校劳动实践教育为载体,全方位调动学院、学科力量,整合已有优势资源,产出丰富劳动成果,提供直播营销、物流配送、策划、设计等对口专业帮扶,持续推进校地联合,持续赋能乡村振兴。二是劳动教育助力社区发展。首先服务区域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工作,开放学校的劳动基地、实训基地、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管等场地,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次组织学生进社区,开展义务劳动法普及,提高劳动人民的维权意识;最后,开展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志愿服务,一方面鼓励师生根据企业和社区的需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服务,如直播营销、视频剪辑、文案写作等,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和社区中的劳动模范和先锋党员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以鲜活的事例和人感化学生。

三、获得成效

1.劳动育商有成果,各类比赛成绩斐然。学校一直将将工匠精神作为新商科人才培养重要素质之一,各类比赛成绩斐然,获国家省部级奖项多项,这充分肯定了劳动育商的成效。

2.社会影响广泛,各类媒体好评如潮。学校劳动教育和育商育人模式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网、浙江卫视等媒体多次报道,其中仅经济管理学院被各类媒体报道20余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肯定。

3.校内反响热烈,师生赞不绝口。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劳动实践田”成为全校师生的“网红打卡点”,比如,烹饪专业的地里种的是烹饪需要的各种香料,学生说:“自己种的香料,用起来才更有深刻理解和感悟”;营销专业的地里每天坚持搞种植生产直播,学生们表示要打造一个“商职院李子柒”,直销无污染有机农产品;……这是学校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劳动感知教育,也是师生的真实声音。

四、反思改进

1.劳动教育保障机制构建的合力需进一步凝聚。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主体、客体和载体等要素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保障机制,保障劳动教育失事所需的人、财、物等到位,需要多方合力才能构建。如学校在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过程中遇到土地面积不足的情况,显然这个问题不单单依靠学校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

2.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提倡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劳动素养发展与整体素养发展的统一,既关注学生实践技能的习得、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关注学生劳动知识、方法、态度的动态发展情况。因此,构建一个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不断完善的过程。如学校目前正不断完善劳动素养指标体系,依据素养指标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价。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5-05-28 14:20:2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