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025“兵团精神杯”典型案例《葡萄甜 棉花白——劳动研学创造美》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254

2025“兵团精神杯”典型案例《葡萄甜 棉花白——劳动研学创造美》

2025-05-27 14:50·职教鲶鱼侯银海

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一校一品”典型案例

一、项目背景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这里是我国重要的棉花和葡萄产区,农业产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学院结合区域特色,以“葡萄甜 棉花白”为主题,开展劳动研学活动,旨在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新疆的特色产业,传承兵团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项目内容

(一)葡萄产业研学

1. 实践基地建设:学院与第八师一五二团合作,建立“劳动教育科普研学实践实训基地”,组织学生深入葡萄种植示范园,参与葡萄种植、采摘、酿酒等环节。

2. 课程开发:结合葡萄产业,开发了《葡萄种植技术》《葡萄酒酿造工艺》等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授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

3.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张裕巴保男爵酒庄,了解葡萄酒文化,体验葡萄酒品鉴,增强学生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文化认同。

(二)棉花产业研学

1. 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到棉花种植基地,参与棉花种植、采摘等劳动,体验棉花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2. 职业素养教育:结合棉花产业,开展职业素养教育,邀请棉农和企业代表分享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

3. 科研合作:与当地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棉花种植技术研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项目特色

1. 产教融合: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 文化育人:将劳动教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兵团精神和新疆文化的魅力。

3. 实践创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劳动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综合素质。

四、项目成果

1. 学生收获:学生通过劳动研学活动,不仅掌握了葡萄和棉花种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增强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地方文化的认同。

2. 课程建设:开发了一系列与葡萄和棉花产业相关的课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3. 社会影响:该项目在全联盟共同体成员单位中广泛推广,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总结

“葡萄甜 棉花白——劳动研学创造美”项目是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通过该项目,学院成功构建了“一校一品”特色劳动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葡萄甜 棉花白——劳动研学创造美》: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一校一品"典型案例报告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兵团特色,深入挖掘区域产业资源与文化底蕴,创新打造了《葡萄甜 棉花白——劳动研学创造美》这一特色品牌项目。本案例通过系统梳理项目的背景理念、实施路径、创新特色与育人成效,展现学院如何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形成独具兵团特色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项目以葡萄与棉花两大新疆特色作物为载体,构建了"田间课堂+技能实训+文化浸润+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劳动研学体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与职业技能,更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职业教育"一校一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项目背景与理念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兵团"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始终秉持"服务区域经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深入探索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葡萄甜 棉花白——劳动研学创造美》项目的诞生,源于学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对兵团精神的传承弘扬。

兵团特色产业基础为项目提供了丰沃土壤。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和重要的葡萄种植基地,而石河子作为兵团第八师所在地,棉花与葡萄产业不仅是当地经济支柱,更承载着兵团人"热爱祖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核。学院所在地石河子市北五路周边,分布着大量棉田与葡萄园,为开展劳动研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场域。

政策导向与教育需求共同推动项目形成。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劳动教育,要求将劳动精神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职业教育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院积极响应这些要求,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理念。

项目命名"葡萄甜 棉花白"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葡萄甜"代表新疆特色林果业的甜蜜成果与丰收喜悦;"棉花白"象征兵团农业的支柱产业与洁白奉献精神;"劳动研学创造美"则体现了通过劳动实践探索真理、通过专业学习创造价值的育人目标。这一命名既凸显地域特色,又蕴含深刻教育内涵,成为学院文化育人的鲜明标识。

学院在项目实施中坚持"三个结合"原则:一是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提升技能;二是将农业生产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挖掘棉花与葡萄种植背后的兵团故事与民族智慧;三是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构建开放共享的育人生态。这些理念的贯彻实施,使项目超越了简单的劳动体验,升华为融合职业技能培养、文化浸润与价值观塑造的综合性育人平台。

表:《葡萄甜 棉花白——劳动研学创造美》项目的核心理念*

| **理念维度** | **具体内涵** | **实施路径** |

|------------|-------------|-------------|

| **劳动育人** | 培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 田间生产实践、技能竞赛 |

| **专业融合** | 对接产业需求、提升职业技能 | 产教融合实训、校企合作 |

| **文化传承** | 弘扬兵团精神、非遗技艺 | 文化工坊、故事讲述 |

| **服务社会** | 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升级 | 技术推广、创新创业 |

通过系统规划与持续推进,《葡萄甜 棉花白——劳动研学创造美》项目已成为学院"一校一品"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不仅丰富了职业教育内涵,也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 项目实施路径与特色做法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葡萄甜 棉花白——劳动研学创造美》项目过程中,构建了系统化、多维度的实施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维联动"育人模式。这一模式将课程教学、实践体验、文化浸润和社会服务有机整合,使劳动研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

课程体系重构:专业融合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院打破传统课程壁垒,构建了"基础+专业+特色"三级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基础课程层面,开设《兵团农业史》《棉花种植技术基础》《葡萄栽培学》等通识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对两大作物的系统性认知。在专业课程层面,各系部根据专业特点开发融合性课程,如机电系开设《农业机械维护与棉花采收设备操作》,商贸系开发《新疆特色农产品电商营销》,护理系设置《棉田作业健康防护》等,实现专业学习与劳动实践的深度耦合。

特色课程建设是项目的亮点所在。学院联合当地农业专家、非遗传承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棉花艺术创作》《葡萄深加工技艺》《兵团农垦文化口述史》等十余门校本课程。这些课程采用"理论讲授+现场教学+实操训练"的模式,如《棉花艺术创作》课,学生不仅学习棉花种植知识,还掌握棉秆编织、棉布扎染等传统工艺,最后用棉花创作反映兵团精神的艺术作品,实现了劳动技能与审美素养的双重提升。

实践平台搭建: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体验

学院投资建设了**多功能劳动研学基地,包括50亩棉花种植示范区、20亩葡萄栽培园、农产品加工实训中心和棉花文化创意工坊,为学生提供从生产到加工、从种植到文创的全链条实践空间。基地实行"学期轮岗制",各专业学生分批次参与不同环节的劳动实践:农艺专业学生负责作物种植管理,机电专业学生维护农业机械设备,商贸专业学生策划产品营销方案,形成跨专业协作的实践共同体。

校企合作是项目深入开展的关键支撑。学院与新疆天业集团、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上市企业以及41家国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棉花产业学院"和"葡萄产业创新中心"。这些合作企业不仅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实习岗位,还派遣技术骨干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真实的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如与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光伏棉田"项目,让学生亲身实践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理解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

文化浸润工程:挖掘劳动中的精神价值

学院深入挖掘棉花和葡萄种植背后蕴含的兵团精神与民族文化,将劳动实践升华为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采访老军垦战士,收集整理"棉花田里的兵团故事"和"葡萄架下的民族团结故事",编辑成《兵团农垦口述史》校本读物。在劳动间隙,开展"田间思政课",邀请劳模工匠讲述奋斗历程,如全国优秀教师、省级天山英才等走进棉田葡萄园,与学生边劳动边交流,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

非遗传承是文化浸润的重要组成。学院借鉴《"洗"世珍宝》项目成功经验(该项目曾获第七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一等奖),在劳动研学中融入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农耕智慧。如邀请哈萨克族非遗传承人教授传统葡萄干制作技艺,组织学生参与"棉花民俗手工艺创新设计",开发兼具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实现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评价机制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性评估

为确保劳动研学质量,学院建立了"三方参与、四维评价"的考核机制。"三方参与"指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评价小组;"四维评价"包括劳动态度、技能掌握、创新表现和团队协作四个维度。评价过程注重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采用"劳动研学日志+成果展示+答辩汇报"的形式,避免单一的结果性评价。

学院还设立了"劳动之星""创意工匠"等荣誉称号,并在每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举办"劳动研学成果展",展示学生的棉花艺术作品、葡萄加工产品和创新创业项目。2024年职教活动周中,学院100余名学生走进社区和广场,向居民展示劳动研学成果,普及农业知识,获得社会广泛好评。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扩大了项目的社会影响。

表:《葡萄甜 棉花白》项目特色实践平台一览*

| **平台类型** | **具体内容** | **育人功能** | **参与专业** |

|------------|-------------|-------------|-------------|

| **种植实践区** | 棉花示范田、葡萄园 | 农业生产技能、生态意识 | 农艺、园艺、环境工程 |

| **加工实训中心** | 棉花加工、葡萄酿酒坊 | 农产品加工技术、质量管控 | 食品工程、生物技术 |

| **文化创意工坊** | 棉艺工作室、葡萄文创馆 | 创意设计、非遗传承 | 艺术设计、数字媒体 |

| **电商推广平台** | 直播间、电商运营中心 | 网络营销、品牌策划 | 电子商务、市场营销 |

通过系统化的实施路径和特色化的做法,《葡萄甜 棉花白——劳动研学创造美》项目实现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文化传承、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实践路径。

## 项目创新特色与亮点

《葡萄甜 棉花白——劳动研学创造美》项目作为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校一品"特色品牌,在理念设计、实施路径和育人模式上呈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色。这些特色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文化传承的深度结合,更展现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前瞻性探索。

"产教文创"四维融合的育人模式创新

项目最突出的创新点在于构建了"产业对接+教育赋能+文化浸润+创新驱动"**的立体化育人模型。与传统劳动教育不同,学院将棉花和葡萄两大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直接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例如,针对新疆棉花产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学院在劳动研学中增加了无人机棉田管理、智能灌溉系统操作等前沿内容,与当地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模块,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文化浸润维度使项目超越了单纯的技能培训。学院深入挖掘棉花和葡萄种植中蕴含*兵团精神和多民族文化元素,将"热爱祖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具象化为棉田里的辛勤劳作和葡萄架下的创新实践。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5-05-28 06:23:5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