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渗透融合实操技能教学设计策略》典型方案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67

《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渗透融合实操技能教学设计策略》典型方案

2025-05-23 14:47·职教鲶鱼侯银海

本方案提供可落地的教学策略与案例,助力教师在实操中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

《职业院校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渗透融合实操技能教学设计策略》师资培训特色方案

前言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需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及评价考核等环节,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实践能力。本方案基于多校实践经验,提炼可复制的教学策略,助力教师提升劳动教育渗透能力。

一、专业学科融合的意义

学科目标渗透将劳动教育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食品装饰》课程通过面塑、果酱画制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职业素养。

学科内容渗透结合专业知识点设计劳动实践,如《机械制图》课程通过绘制校园平面图,融合比例尺计算与团队协作训练。

教育角色渗透引入劳模、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如《曺氏东阳建筑木雕技艺》课程由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强化劳动价值观传递。

教学过程渗透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如《茶叶加工技术》课程将制茶流程分解为多个实践任务,实现“做中学、学中育”。

二、专业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课程简介

课程定位:以专业技能为基础,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例如《皮雕技艺》课程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劳动情感。

课程目标:明确知识、技能与劳动素养目标,如《呼和浩特烧麦制作技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制作工艺的同时,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

(二)课程特色

劳动精神融入:通过劳模故事分享、工匠技能示范,如《机械制图》课程邀请劳模参与教学,强化“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数字化赋能:利用虚拟现实(VR)、在线平台等工具,如《化工安全劳动教育》课程通过VR模拟操作,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培养目标的融合

分层递进式目标

基础层:掌握劳动基本规范与安全知识(如《食品装饰》课程的实训室整理要求)。

提升层: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如《校园建筑模型搭建》项目中的分工合作)。

创新层:激发劳动创造与技术创新(如《皮雕技艺》课程的个性化作品设计)。

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课前准备、工具使用规范性等细节。

结果性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作品展示等多元方式。

(四)课程实施

课程内容梳理

整合专业知识点与劳动教育元素,如《茶叶加工技术》课程将“质量监控”与“尊重劳动成果”结合。

融合点挖掘

显性劳动:实训室维护、工具整理。

隐性劳动:项目设计中的创新思维与责任感培养。

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法:如《校园美食节》项目通过模拟经营,融合数学计算与劳动实践。

情境教学法:在《木雕技艺》课程中,以“非遗文化传承”为情境,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教学效果考核

增设劳动素养专项考核,如《机械制图》课程通过“图纸整洁度”“协作记录”评估劳动习惯。

引入第三方评价,如企业专家对《化工安全》课程学生的实操规范性评分。

三、实施保障与创新亮点

师资培训

开展“劳动教育+专业技能”双师培训,如邀请劳模、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研讨。

资源建设

构建数字劳动教育平台,共享校企合作案例库与虚拟实训资源。

创新模式

推行“劳动微基地”建设,如校园农耕园、木工坊,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

结语

通过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职业院校可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劳动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方案提供可落地的教学策略与案例,助力教师在实操中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

参考文献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5-05-23 17:48:0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