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案提供可落地的教学策略与案例,助力教师在实操中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
《职业院校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渗透融合实操技能教学设计策略》师资培训特色方案
前言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需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及评价考核等环节,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实践能力。本方案基于多校实践经验,提炼可复制的教学策略,助力教师提升劳动教育渗透能力。
一、专业学科融合的意义
学科目标渗透将劳动教育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食品装饰》课程通过面塑、果酱画制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职业素养。
学科内容渗透结合专业知识点设计劳动实践,如《机械制图》课程通过绘制校园平面图,融合比例尺计算与团队协作训练。
教育角色渗透引入劳模、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如《曺氏东阳建筑木雕技艺》课程由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强化劳动价值观传递。
教学过程渗透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如《茶叶加工技术》课程将制茶流程分解为多个实践任务,实现“做中学、学中育”。
二、专业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课程简介
课程定位:以专业技能为基础,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例如《皮雕技艺》课程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劳动情感。
课程目标:明确知识、技能与劳动素养目标,如《呼和浩特烧麦制作技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制作工艺的同时,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
(二)课程特色
劳动精神融入:通过劳模故事分享、工匠技能示范,如《机械制图》课程邀请劳模参与教学,强化“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数字化赋能:利用虚拟现实(VR)、在线平台等工具,如《化工安全劳动教育》课程通过VR模拟操作,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培养目标的融合
分层递进式目标
基础层:掌握劳动基本规范与安全知识(如《食品装饰》课程的实训室整理要求)。
提升层: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如《校园建筑模型搭建》项目中的分工合作)。
创新层:激发劳动创造与技术创新(如《皮雕技艺》课程的个性化作品设计)。
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课前准备、工具使用规范性等细节。
结果性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作品展示等多元方式。
(四)课程实施
课程内容梳理
整合专业知识点与劳动教育元素,如《茶叶加工技术》课程将“质量监控”与“尊重劳动成果”结合。
融合点挖掘
显性劳动:实训室维护、工具整理。
隐性劳动:项目设计中的创新思维与责任感培养。
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法:如《校园美食节》项目通过模拟经营,融合数学计算与劳动实践。
情境教学法:在《木雕技艺》课程中,以“非遗文化传承”为情境,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教学效果考核
增设劳动素养专项考核,如《机械制图》课程通过“图纸整洁度”“协作记录”评估劳动习惯。
引入第三方评价,如企业专家对《化工安全》课程学生的实操规范性评分。
三、实施保障与创新亮点
师资培训
开展“劳动教育+专业技能”双师培训,如邀请劳模、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研讨。
资源建设
构建数字劳动教育平台,共享校企合作案例库与虚拟实训资源。
创新模式
推行“劳动微基地”建设,如校园农耕园、木工坊,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
结语
通过学科专业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职业院校可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劳动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方案提供可落地的教学策略与案例,助力教师在实操中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