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三维 五进五育”劳动教育育人体系的构建
——江苏省XX技师学院“三全育人”典型案例
XXX
一、案例摘要 (200字)
近年来,面对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目标和新格局,徐州技师学院秉承“厚德强技,勤奋创新”校训,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服务教师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以劳动教育融入“三全育人”体系,围绕淬炼“三种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匠心筑梦,技能成才”的成才观,逐步打造“一体三维,五进五育”劳动教育体系,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优异,一大批学生成长为深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建设情况
(一)背景
2020年3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从制度上明确劳动教育的特殊地位,将劳动教育上升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高度,强调劳动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撑保障。作为培养新时代中国工匠的职业院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以三全育人视域审视人才培养体系,以学校为主导,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资源,通过劳动教育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二)具体措施
1.“一体联动”,全员协同护成长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出台了《劳动教育实施意见》,制定了系列政策制度,推进建立劳动教育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课程体系和工作体系,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领导机构,重点领域、重点课程和重点任务,把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设立了劳动教育专项经费,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全员育人格局。
2.“三维推进“,全程覆盖无盲区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劳动教育实施上同样发挥领航功能。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我校在坚持方向性、时代性、一体化、特色性的原则基础上,统筹“劳育课程设立、课程劳育实施和第二课堂开展“三个维度,全程覆盖劳动教育时空。
首先,设立劳育课程。
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综合素养计划表中,专设劳动类培养计划。保证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按计划纳入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学年人才培养阶梯,分层次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全校各专业在每学年第1学期开设《工匠精神》、《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在每学年第2学期开设《家政保洁》、《植物栽培》、《动物饲养》、《非遗传承》等选修课。
加强了教学和科研。编写了《职校生劳动教育教材》,参加了人社部“面向新时代的技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研究,编写典型案例4篇,撰写论文2篇,以教科研为抓手,推动劳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其次,实施课程劳育。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某一项或多项劳动技术,学会劳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劳动育人,通过劳动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创造劳动。正是因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开展劳动教育还要主动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在思政课、文化课、体育课、专业课中融入劳动教育。思政课要特别注重将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课程内容;文化课要特别注重将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融入课程内容;体育课就是要着重赋予学生自信自强、不惧困难、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品格;专业课程就是要着重培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第三,开展第二课堂。
为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加强了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校园劳动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为保证学生停课一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们设计了“3+5“项目,即学校、处室、二级学院的3个层面及 “文明礼仪岗”、“处室服务岗”、“卫生保洁岗”、“餐厅实践岗”、“校园管理岗”的5个岗位落实劳动任务。“劳动教育主题班会”、“献礼二十大,劳动最光荣”国旗下讲话系列,“劳动淬炼成长,实践创造幸福——五个一劳动教育月活动,“劳动模范进校园”,“非遗传承面塑工作室、香包工作室、陶艺工作室”建设等,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为实现全程育人,学校将劳动教育与 “生产实训实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设计、勤工俭学项目及一院一品活动”等五项内容融合,在推进积极向上校风建设的同时,聚力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内涵式发展。
校歌《鲁班的传人》表达了作为培养工匠的摇篮,对唤起学生工匠精神的追求。校园中心大道叫“匠心路”,广场叫“匠心广场”,匠心广场中设置了鲁班、黄道婆、毕昇等能工巧匠的雕塑,学校大型广告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等耀眼醒目。这些校园道路和景观设计中,都融入了匠心文化,希望匠心在学生心中扎根,成长为技能报国的“大国工匠”。
3.“五进五育“全程融合促发展
全程育人强调的是教育的阶段性、持续性特点,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采取不同教育内容。对于培养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职业人的技工院校,更要发挥各方阵地的协同联动作用,形成同向同行的“劳动育人共同体”。为此,我们积极推进“五进五育“、“五项融合”,结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学期内学期外,制作了劳动教育“清单“和”套餐“,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和成长需求,选择“进家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图书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课余时,为自己量身定制劳动任务,持续提高劳动技能,厚植劳动情怀,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进家庭做家政达人。参与日常生活劳动,掌握烹饪技能、打扫房间、清洗衣物等家务技能,体会家人劳动的繁琐和辛苦,培育感恩意识,构建和谐家庭。
进企业做职业达人。体验职场生产劳动实践,学习劳动保护和职场安全知识,培育职业意识,实现未来角色转换和职场适应。
进农村做农业达人。学习农业种植,家畜饲养知识,体会农民辛劳,粮食来之不易,增强尊重农民、珍惜劳动成果,培育乡村振兴、建设美好乡村的家国情怀。
进社区做服务达人。学习政策宣讲、社会救助、环境卫生整治等社会实践和服务技能,培育“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 的志愿者精神。
进图书馆做阅读达人。学习读书方法,体会阅读之美,开展脑力劳动。从阅读中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
4.构建督导评价体系,驱动劳动教育发展
研制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和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办法,形成劳动教育清单,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同步评价,明确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劳动素养,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与手段,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落地与实施。“五进五育”丰富了劳动内容,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劳动价值,厚植劳动情怀,实现了劳动教育的落地与实施。
(三)育人实效
劳动教育开展以来,校风校貌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有了较大改观,爱劳动、爱学习的学生增多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学生技能大赛水平创出新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我校学生夺得1金1银1铜2个优胜奖,6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获得二等奖一个,三等一个; 学生胡一彤的事迹登上人民日报;近60名学生获中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人社部技能雏鹰奖学金靠等多。
(四)应用推广
学校劳动教育案例获江苏省联合职业优秀案例,《职校生劳动教育教程》获评职业教育通识课精品教材,我校受邀在人社部劳动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研讨会上做专题发言,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校阶段成果(北京)展示交流会、职教联盟云学院云课堂、2022京师职教云论坛等做主题交流,受邀在河南女子职业学院、唐山丰润区职业技术学校、河南省镇平县工艺美术专业学校等做应用推广讲座、
三、经验启示
一是统筹了两个课堂。目前我国技工院校的生源主要为初中起点的学生,入校时也就是15岁、16岁,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基本上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没有独立生活,普遍缺乏劳动锻炼,生活自理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安排家政劳动,适当“补课”是应该的。但技工院校的劳动教育不能等同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它的突出特征是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作准备的教育,因而技工院校的劳动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劳动教育。因此,家政劳动不是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的“主菜”,不宜作为第一课堂课程,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课外活动来开展和管理。志愿性的社会劳动能帮助学生体验劳动,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我们也把它列入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来开展和管理。
二是整合了三方资源。实施劳动教育要以学校为主导,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资源,使全社会成为一个开展劳动教育的大课堂。学校整体设计实施贯彻劳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开放实训基地,鼓励引领学生创新劳动,开设创业基地,鼓励引导学生创业实践。家校沟通,把家政课程开到家庭,协调家庭督促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掌握家务劳动技能,养成生活自理能力;校企业合作,把顶岗实习这种综合课程开到企业,协调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感受企业文化,掌握生产劳动技能,进而培养劳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