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式四融”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XX职业技术学院
一、 实施背景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劳动教育已上升至国家人才战略层面的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也赋予了职业院校强化劳动教育的新使命。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浙江之心”,具有百余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先后被列为国家示范校、国家优质校、浙江省重点校和国家“双高”校 A 档建设单位。学校紧紧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现代工匠,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的优势,以课程为核心,以平台为支撑,以师资为驱动,以文化为引领,积极探
索“四融四式”职教特色劳动教育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 主要做法
(一)融合课程,开发“菜单式”课程
学校适应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及模块,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菜单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二二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第一个“二”是指针对大一新生的劳动基础课,包括劳动教育通识课和基础劳动锻炼课。第二个“二”是指针对大二学生的劳动进阶课程,包括专劳融合课和公益劳动实践课。“一”是指针对大三学生的企业劳动实践课程,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开展有侧重的劳动实践课程。
以“项链模式”开发劳动教育系列课程。采用“项链模式”,针对不同专业开发“菜单式”劳动教育课程或模块。其中,汇集全校名师组建教学团队,开发劳动教育通识课程,以劳动“四 ”为主线,着眼“价值”说“美丽”、突显“创造”说“伟大”、聚焦“责任”说“崇高”、围绕“回报”说 “光荣”,共设计《劳动 美丽》《劳动 伟大》《劳动 崇高》《劳动 光荣》四个篇章共 27 讲内容;在《专业导论》中开设相应的劳动教育模块,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职业启蒙;《大学生创业基础》中设置“劳动+创业”模块,将劳动精神融入创业者创业精神的培育;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制造类专业开发《劳作素养》课程,共设劳动启蒙、社会劳作与技能劳作、劳作素质拓展、实战实践与职涯指导四大模块,全程贯穿劳动实践。
打造“三活”理念的劳动教育特色课堂。强化“活资源、活课堂、活学习”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理念,深化“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整合实施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活动,制定“分类分岗”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积极探索具有鲜明劳动教育功能、形态和特征的实践课堂。如畜牧兽医专业在《猪生产技术》课程中教学全过程渗透内化
“劳力劳心”的劳动教育,激发学生“不怕脏臭、我与养猪” 的初心,“吃苦耐劳、养猪有我”的信念,“劳力劳心、养猪靠我”的使命感,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强农兴农”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
(二)融通平台,打造“开放式”基地
学校通过“专业+”、“生活+”、“公益+”三类平台构建劳动教育融通平台,打造开放式、立体化的劳动基地,实现生产与学习融合,生活与劳作融合,劳动资源与教育资源融合。
强化“专业+”劳动实践平台。充分挖掘校内实训基地劳动教育资源,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专业劳动实践需要,凸显专业技能特色。如校企共建实体化的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为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岗位,同时面向社会及大中小各级各类院校承担劳动实践及劳动素养教育培训,2021 年产教园获评浙江省中小学研学基地。开发“专业引导+实习管理”的实习教学模式,建成智慧建造劳动与创新实习基地,夯实职业发展基础。
丰富“生活+”劳作体验平台。学校开辟景观绿地“南园”,由专业人员带领学生进行土地开垦、耕地播种、锄草收割等田间劳作,让学生们感受春耕秋收的中华传统文化之趣。推行公寓红色网格管理,施行“三亮三比”寝室卫生责任包干制,实施常态化督导检查和考核评比,从日程着力、从细节着力,培养学生生活劳动习惯。
延伸“公益+”社会服务平台。不断扩展服务性劳动的渠道与载体,为学生创造更多志愿服务和参加社会劳动的条件。利用节假、双休日,组建“绿荫公益学堂”“薪火义匠” “为民家电维修”等志愿服务队,走进企业、社区、乡镇,发挥专业所长为老百姓办实事。开展文明监督岗、勤工俭学、校园清扫等公益服务性劳动,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 融汇师资,实施“协作式”指导
学校注重培养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复合型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校外资源富集优势,聘请行业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行“双师双能”认定,设置符合专业特性的个性化认定条件,认定“双师双能” 教师 560 人,成为劳动教育指导师的主力军;实施“百工首席”项目,根据各工种(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技术特长、贡献度、影响力等,培育首批 65 位“首席技师”,成为劳动教育指导师的骨干力量;深化访工访学项目,教师深入企业、科研院所开展访问工程师、访问学者工作,参加基层社会实践,提升实践技能,整体提升教师自身的劳动素养和实践技能。
集聚高质量“社会型”师资队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切实增强劳动教育的感染力。聘请全国劳动模范陈立平、全国先进工作者陈伟国、全国道德模范陈淑芳、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光正、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陈新华等一批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讲述劳模故事、展示精湛匠艺、分享工匠情怀,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入脑入心。
(四) 融育文化,开展“沉浸式”活动
学校以文化赋能,在丰富的活动浸润中厚植“大国工匠” 的责任与使命,培养师生崇尚劳动、劳动光荣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做亮劳动育人金职品牌。积极培育“科技文化节”“先进制造科技节”“科技助农团”等劳动类活动品牌,打造金职劳动育人的“金名片”。其中,“阿郎卫士”获全国“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科技文化节”获浙江省校园文化品牌。开展“劳动别样美”系列活动,成立“耕读社”劳动社团,点面结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第二课堂,以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
做特劳动 美环境文化。学校环境建设充分融入职业韵味,开展校园文化“点 之笔”工程,以“5 区 8 园 4 廊” 进行分区。打造精神之碑、火车头、大飞机、五位一体及工匠名人雕塑群,利用学校现有空间,建设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工坊、劳动示范公寓,通过环境创建、改造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环境,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和意识。
做实劳动舆论宣传教育。举办“大国工匠面对面”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活动,以榜样人物的事迹营造劳动 光荣、劳动 伟大、劳动 美丽的良好氛围,让劳动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将劳动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先进个人评选机制,每月公布劳动先进荣誉榜,设立劳动奖,以朋辈示范提升劳动教育育人成效。
三、成效经验
(一) 有效发挥了劳动教育的职教优势与特色
学校探索实践的“四融四式”劳动教育体系立足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具有劳动教育的理念优势;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劳动教育的资源整合优势;注重在职业情境中开展劳动实践和学习技术技能,具有劳动教育的教学资源优势;由“双师型”教师担当劳动教育的重任,具有劳动教育的师资优势。
(二) 显著提升了劳动教育的改革成果与成效
学校入选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劳动教育研究中心”,立项为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成了体系化的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群和课程模块。培养了全国劳动模范陈立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陈淑芳等优秀校友代表,学生在全国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四年获奖数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