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5.1 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案例1:XX理工学院"1+3理实融合"课程体系
该校构建了以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为核心,融合日常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三大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线上慕课覆盖劳动理论知识(如中国劳动教育思想史),线下实践结合专业特色设计项目:
- 机械类专业开展"汽车发动机模型制作",融入精密加工工艺案例;
- 护理专业设置"心肺复苏应急劳动实践",将专业技能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
- 数字媒体专业通过"特色农产品推广短视频制作",实现技能训练与社会服务结合。
成效: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形成可复制的"立本求真·渗透融合"模式。
案例2:重庆XX职业学院"三全育人"路径
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学设计实现理实融合:
- 全员联动:专业教师(工艺案例渗透)、思政教师(劳动价值阐释)、企业导师(岗位场景导入)、辅导员(日常行为引导)协同备课;
- 全程贯通:低年级开展校园网络维护(基础技能),中年级参与企业项目模拟(复杂技能),高年级完成毕业设计(职业转化)。
5.2 项目化劳动教学设计
案例1:XX职业技术大学"四最引领"金课品牌
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为核心理念,设计四大项目模块:
1. 产业服务项目:对接旅游服务业,组织学生参与酒店运营全流程劳动;
2. 技术创新项目:机械专业开展"传统工艺改良"课题,融合双创教育;
3. 文化传承项目:非遗学徒制培养苗绣、陶艺等技艺传承人;
4. 数字赋能项目:开发劳动教育知识图谱,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开展网络搭建实训。
案例2:太原XX学院"1+3+N"培育体系
- 1个核心: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 3阶进阶:认知性劳动(内务竞赛)→ 专业性劳动(数控加工)→ 创造性劳动(智能设备改造);
- N类载体:结合计算机专业开发"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开发"等真实项目。
5.3 情境化劳动教学案例
案例1:哈尔滨某高校"矿工一日"沉浸式体验
依托模拟矿井实训基地,设计情境化教学流程:
- 角色代入:学生穿戴矿工装备,体验采掘、支护、运输等全流程操作;
- 问题解决:设置通风故障、设备异常等突发情境,培养应急处理能力;
- 价值观塑造:结合"铁人精神"纪录片观影,强化职业责任感。
案例2:苏州某职校"五教进课堂"特色模式
- 场景构建:在食堂开展"膳食营养搭配"劳动课,在操场组织晨读值日;
- 文化渗透:将苗绣技艺教学融入民族服饰设计情境,推动非遗产业化;
- 社会延伸:社区反诈宣传、乡村助老服务等真实情境提升社会适应力。
5.4 劳动教育混合式教学设计
案例1:北京某职校"双线四维"混合模式
- 线上维度:
- 虚拟实训平台:提供网络故障排查AR模拟;
- 企业微课资源:推送海尔、格力等企业标准化操作视频;
- 线下维度:
- 校内工坊:3D打印实验室开展产品原型制作;
- 校企基地:参与京东物流"618"大促实战,累计处理订单超20万件。
案例2:浙江某职院"AI+劳动画像"智能系统
- 数据采集:通过智能手环监测园艺劳动中的心率、动作规范度;
- 个性反馈:AI分析劳动报告,推送"园林修剪技巧"等定制化学习资源;
- 成效追踪:建立劳动素养成长档案,关联学分银行系统。
注:以上案例均选自教育部公示的典型成果,完整信息可查阅相关学校官网及《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
以下是为《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一校一品"典型案例集锦》(2020-2025)第五章设计的框架和内容范例,结合理论指导与实操展示,突出职业院校特色:
第五章 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导语
本章精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创新教学设计案例,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特色,涵盖理实一体、项目化、情境化及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院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
5.1 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案例标题:
“数控加工技术劳动教育中的理实融合探索”——XX职业技术学院
核心特色:
- 双线并行:理论课堂(机床原理)与实训车间(操作技能)同步授课,教师与工程师双导师指导。
- 阶梯式训练:基础操作→故障排查→创新设计,分阶段达成劳动技能与职业素养目标。
成效数据:
学生技能认证通过率提升22%,企业满意度达91%。
插图建议:
理论教师与实训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操作数控机床的场景图。
5.2 项目化劳动教学设计
案例标题:
*"生态农场运营全流程项目"——XX农业职业学院*
实施流程:
1. 任务驱动:分组承包农场种植、销售、财务等模块。
2. 劳动实践:完成从播种到盈利的全周期劳动任务。
3. 跨学科整合:融入农业科技、电商营销等课程内容。
创新点:
- 劳动成果量化评估(如产量、利润占比30%课程成绩)。
- 校企合作:农产品直供本地超市,实现"劳动创造价值"的真实体验。
学生反馈:
"通过项目理解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劳动价值。"——2022级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张某
5.3 情境化劳动教学案例
案例标题:
"轨道交通应急处理情境模拟"——XX铁道职业学院
情境设计:
- 虚拟故障:模拟列车突发停电,学生分组完成应急处理、乘客疏导等任务。
- 角色扮演:司机、乘务员、维修工等岗位轮换,强化职业责任感。
技术支持:
VR设备还原车厢环境,AI评估操作规范性。
教育意义:
将劳动教育与职业安全、团队协作深度融合。
5.4 劳动教育混合式教学设计
案例标题:
"非遗工匠精神线上学习+线下实践"——XX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混合模式
- 线上:慕课学习传统工艺文化、大师访谈纪录片。
- 线下:陶艺工作室实操,完成"传统纹样现代创新"主题作品。
资源建设:
开发校本数字资源库(含30个非遗技艺微课)。
成果延伸:
学生作品参展国际手工艺博览会,2项设计获专利。
章节小结
表格对比四类教学设计特点:
| 类型 | 适用专业 | 核心优势 | 典型院校 |
|--------------|-------------------|---------------------------|------------------------|
| 理实一体化 | 工科、制造类 | 技能与理论无缝衔接 | XX职业技术学院 |
| 项目化 | 农学、经管类 | 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 XX农业职业学院 |
| 情境化 | 服务、交通类 | 职业情境沉浸式体验 | XX铁道职业学院 |
| 混合式 | 文创、信息技术类 | 突破时空限制资源复用 | XX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
专家点评:
"劳动教育设计需紧扣职业属性,这些案例实现了从技能训练到职业精神培养的升华。"——中国职教学会劳动教育研究中心XXX
排版建议:
- 每小节以"案例背景+实施步骤+创新亮点+成效数据"展开。
- 灰色底纹文本框突出关键引文或数据。
- 配套二维码链接案例视频或校本教材节选。
此框架兼顾理论高度与实操细节,突出职教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创新性,可供参考扩展。
《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一校一品"典型案例集锦》(2020—2025)
第五章 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实现“知行合一”,将劳动价值观、技能培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本章精选全国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领域的创新教学设计案例,覆盖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情境化及混合式教学模式,展现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多样化实践路径。
5.1 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通过真实场景下的技能操作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
案例1:重庆XX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劳动实践”
实施背景:依托智能制造专业群,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发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模块。
设计要点:
课程结构:将理论教学嵌入车间实训,学生需完成“工业机器人编程基础”理论学习后,直接参与生产线调试与维护。
校企协同:引入企业导师指导技术攻关,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优化项目,学生参与率达100%。
成效:学生技能认证通过率提升20%,企业反馈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30% 。
案例2:鄂尔多斯XXX学院“新能源技术劳动教育模块”
设计特色:将光伏发电、风电运维等理论课程与实地操作结合,学生需完成从设备安装到故障排查的全流程实践。
成果:开发的“风电场虚拟仿真系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学生团队在国家级新能源技能大赛中获奖10项 。
5.2 项目化劳动教学设计
以真实问题为导向,通过跨学科项目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案例1:唐山XX职业技术学院“PBL模式老年保健劳动教育”
项目设计:围绕老年护理专业特点,设置“卧床老人清洁护理”“糖尿病膳食管理”等项目,学生需制定方案并实践。
实施路径:
问题驱动:例如“如何为失能老人设计低成本辅助工具”,融合护理学与工程设计。
成果展示:学生设计的“便携式翻身垫”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在养老机构推广 。
案例2:XX职业技术大学“四最金课品牌”
创新亮点:以“劳动最光荣、崇高、伟大、美丽”为主题,设计“非遗技艺传承”“红色文化手作”等项目。
成效:学生参与设计的“红色文创产品”在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展出,带动校企合作订单增长15% 。
5.3 情境化劳动教学案例
通过模拟或真实情境,增强劳动教育的沉浸感与体验性。
案例1:江苏XX技师学院“电商直播助农实践”
情境构建:搭建校内直播基地,学生分组运营真实农产品账号,从选品、策划到直播带货全流程参与。
成果:累计助销农产品超500万元,学生团队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
案例2:宁波某职校“柠青志愿+非遗工匠”项目
设计模式:结合区域非遗文化,设置“越窑青瓷制作”“传统木雕工艺”等情境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
成效:学生创作的青瓷作品被博物馆收藏,推动非遗技艺入选省级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
5.4 劳动教育混合式教学设计
融合线上资源与线下实践,拓展劳动教育的时空边界。
案例1:浙江科技学院“智慧零售虚拟仿真实训”
课程架构:
线上模块:通过VR技术模拟超市运营场景,学生完成库存管理、客户服务等虚拟任务。
线下实践:对接连锁企业,参与“618”大促实战,数据驱动运营决策。
成效:课程获评省级劳动教育一流课程,学生就业率提升至98% 。
案例2:劳育联盟校“三协同数智平台”
技术赋能:整合百所院校资源,构建“劳动教育云课堂”,提供线上课程共享、师资培训及实践基地预约功能。
特色应用:开发“劳动护照”小程序,记录学生从农田劳作到车间实训的成长轨迹,数据同步至企业人才库 。
总结与展望
劳动教育的教学设计需紧跟产业变革与技术趋势。从理实一体化的技能深耕,到项目化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再到情境化的文化浸润与混合式的资源整合,职业院校正通过多样化路径实现劳动教育的“深融合”与“广辐射”。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化应用(如AI劳动素养测评、元宇宙实训场景),劳动教育将更精准对接职业需求,为培养新时代工匠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