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劳动教育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众多劳育联盟校共同体凭借创新实践与特色成果成为教育领域的“网红”,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然而,如何将一时的热度转化为持久的影响力,从“网红”迈向“长红”,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劳育联盟校共同体面前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三协同”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教学的新生态实践中,探索将流量转化为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成为推动劳动教育行稳致远的关键。
一、“网红”现象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当下,不少劳育联盟校共同体通过特色劳动课程展示、创意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模式等,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例如,有的联盟校打造了沉浸式农耕劳动体验项目,学生们亲手播种、浇水、收获,将劳动过程与知识学习相结合,生动有趣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关注;还有的联盟校推出了劳动教育成果线上展览,展示学生们制作的精美手工艺品、完成的实践报告等,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这些“网红”成果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也为劳动教育的推广营造了良好氛围。
但热度背后也隐藏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联盟校过于追求流量,陷入形式化误区,将精力过多放在活动的包装和宣传上,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实际效果;另一方面,短暂的流量带来的关注度难以持续,一旦缺乏新的亮点,便容易被快速遗忘,无法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长远价值。
二、“三协同”数字化赋能的破局之道
“三协同”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新生态实践共同体,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三协同”即学校、企业、社会协同,通过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教育边界,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在学校层面,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与优化。联盟校之间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平台,分享优质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资源,教师们也能借助数字化工具进行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共同提升教学水平。例如,某劳育联盟校共同体搭建了劳动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涵盖手工制作、家政服务、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的课程,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灵活选用和改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企业的协同参与为劳动教育注入实践活力。借助数字化手段,企业可以将生产流程、岗位技能要求等内容转化为线上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同时,企业还能与学校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如远程实习、虚拟仿真操作等。例如,一些科技企业与劳育联盟校合作,开发了虚拟工厂实训平台,学生通过VR设备就能模拟操作生产设备,学习生产工艺,增强实践能力。
社会力量的协同则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场景。社区、公益组织等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发布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参与,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锻炼劳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也能通过线上讲座、交流论坛等形式,为联盟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
三、从流量到培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关键在于将流量转化为培养质量。首先,联盟校共同体应回归劳动教育本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目标,避免过度追求流量而偏离教育初心。在设计劳动教育活动和课程时,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在劳动中成长。
其次,借助数字化技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劳动过程、实践成果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情况。例如,利用学习行为分析系统记录学生在劳动课程中的参与度、表现情况,结合实践作品的质量、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维度指标,形成个性化的评价报告,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最后,加强品牌建设与持续创新。联盟校共同体应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劳动教育品牌,通过定期举办特色活动、发布研究成果等方式,不断强化品牌形象。同时,持续关注劳动教育领域的新趋势、新需求,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课程内容,保持发展活力。例如,结合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时代主题,开发新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劳动教育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劳育联盟校共同体以“三协同”数字化赋能为依托,坚守劳动教育初心,积极探索从流量到培量的转化路径,定能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华丽转身,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