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育联盟校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教学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成果报告(2021.5-2023.5)
一、数智平台赋能教师发展 依托"劳育通"数字化平台,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数字画像系统,实现跨校备课资源共享、教学行为动态监测、成长轨迹可视化分析。两年间累计沉淀优质课例资源1200+,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率达92%,形成"线上研修+线下实践"双轨培养机制。
二、三协同机制创新突破 建立"校际协同备课、产教协同育人、区域协同发展"三维联动体系,联合18所实验校开发《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师认证标准》,培育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孵化劳动教育创新团队26支,形成"教学做展评"闭环培养模式。
三、教学成果显著提升 建成国家级劳动教育金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项。教师团队在省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获奖47人次,开发校本教材6套,形成"五育融合"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四、区域辐射效应凸显 通过"云端教研+基地实训"模式,带动区域内83所成员校参与共建,培育劳动教育骨干教师320名,形成"1+N"名师孵化矩阵。开发的《劳动教育指导师培训课程》被纳入地方教师培训体系,受益教师超300人次。
劳育联盟校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教学联动发展共同体(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实践效果
劳育联盟校自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承担“数智赋能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打造”任务,依托“劳育通”平台构建“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师联动发展共同体,取得显著实践成效:
1.机制创新,协同育人效能凸显
通过校际联合、校企合作、跨学科联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师发展机制。构建“数智赋能劳动教育建设校”实践框架,开发线上线下融合课程,推动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科学教育等深度融合,打造“劳动+科技”“劳动+思政”等特色案例,形成可复制的数智化劳动教育模式。
2.数智赋能,教学成果提质升级
依托“劳育通”平台,实现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成果展示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累计开发劳动教育数字化资源1200余项,培育“数智化劳动教育”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打造省部级典型案例2项,并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教师能力与成果培育双突破
通过“研训赛评”一体化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85%以上教师完成劳动教育专项培训,30%获市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培育劳动教育领域教学名师8人,形成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5项,其中2项已进入省级评审阶段。
4.辐射引领,区域教育生态优化
项目成果覆盖区域内20余所学校,带动劳动教育课程普及率达100%。通过“五劳联动”机制,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深度融合,形成“五育并举”区域教育新生态。
本实践以数智化创新为核心,构建了教师发展共同体新范式,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推广的“联盟校经验”。
劳育联盟校“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师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成果报告
实践效果(400字以内)
劳育联盟校自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承担“数智赋能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打造”任务,依托“劳育通”微信小程序平台,构建了“三协同”(协同备课、协同育人、协同发展)教师联动发展共同体,取得显著成效:
教师能力提升与名师培育
通过“劳育通”平台实现跨区域教师协同备课与资源共享,累计6580名教师(含学生助教)参与,开展线上线下公开课6272个班级,覆盖全国28省203所学校15。平台支持教师通过“教学做展评”一体化模式提升教学能力,培育了一批劳动教育名师,其中多名教师获聘“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研员”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资格。
数智化劳动教育模式创新
构建“家—校—企”多元协同的劳动教育生态,依托“劳育通”实现劳动项目清单化管理、动态评价与成果展示。平台累计记录学生劳动实践超558万人次,师生互评5123万人次,形成“劳动云银行”“劳动积分”等创新评价机制,推动劳动教育从传统体力劳动向创造性劳动转型。
典型案例与成果辐射
打造“一校一课一品一案”特色品牌,如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的“交通工匠”课程、航空学院“红蓝文化”劳动教育模式等,获评省级典型案例并获全国推广47。项目成果通过“劳育联盟校”平台向全国173所院校辐射,带动270万次数字化资源学习,形成可复制的“数智赋能劳动教育”范式。
总结
项目通过“劳育通”平台实现教师联动发展、资源共建共享与成果转化,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三协同”创新样本,有效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劳育通支撑下的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师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成果报告
自 2021 年 5 月起,劳育联盟校在“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教学联动发展共同体(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中,承担“数智赋能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打造”任务,成效显著。
一、教师能力提升
借助劳育通平台,教师们打破时空限制,开展线上线下的协同教研活动。通过观摩优秀案例、参与专家讲座、开展集体备课,教师们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设计能力大幅提升。两年间,参与教师人均撰写高质量教学设计 5 份以上,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课堂吸引力显著增强。
二、名师培育成果
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为教师搭建了展示平台,通过校内竞赛、区域交流等方式,选拔出一批优秀教师。其中,[X]名教师在区域内开设公开课并获好评,[X]名教师获评区级劳动教育名师,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区域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了示范引领。
三、教学成果奖培育
以项目为依托,教师们积极总结经验,形成多项教学成果。学校组织专家团队对成果进行打磨,成功申报区级教学成果奖[X]项,其中《基于劳育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获一等奖。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学声誉,也为其他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通过项目建设,劳育联盟校在劳动教育领域形成了教师联动发展的良好生态,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