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劳育通支撑下的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师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成果报告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17

劳育通支撑下的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师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成果报告

2025-04-29 12:55·职教鲶鱼侯银海

本成果报告详细阐述了以"劳育通"小程序为技术支撑,由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全国多所应用本科、职业院校共同组建的"三协同"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新生态实践共同体的创新实践。报告从成果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成果创新点三个维度,系统介绍了这一劳动教育教师联动发展共同体的建设成效。该共同体通过"协同备课、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三协同机制,依托"劳育通"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劳动教育资源的校际共享、教师能力的协同提升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形成了可推广的"做学教展评"一体化劳动教育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劳动教育师资不足、资源匮乏、评价单一等现实问题,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范例。

成果概要

本成果以"劳育通"微信小程序为技术支撑平台,由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牵头,联合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贵州省贵阳市商贸学校、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学院、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商丘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等全国27个省市173所院校共同组建"三协同"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新生态实践共同体,并经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成协〔2024〕035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该共同体创新性地构建了"协同备课、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三协同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了劳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师能力的协同提升。

成果核心在于依托"劳育通"小程序打造的"做学教展评"一体化劳动教育新模式。该平台集课程管理、资源共享、过程评价、家校互动等功能于一体,支持教师跨校协同备课、学生个性化学习、家校协同育人。截至成果申报时,平台已吸引全国3000多所院校80194名师生注册使用,累计创建班级5554个,上传学习资源274818学时,记录学生劳动实践513924次,完成师生互评6972980次,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大规模劳动教育实践网络。

共同体通过"五创"工作法(创新理念、创建团队、创设平台、创立标准、创优课程)系统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开发了《实践劳动教育新课改指导》系列教材,起草了劳动教育三协同服务团体标准,构建了"一个核心、二个方案、三个日志、四个维度评价、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施框架。成果获省部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各一项,开发的"劳育通"平台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劳动教育资源"校校通、班班通、生生通"的数字化平台,有效破解了劳动教育师资不足、资源匮乏、评价单一等难题,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本成果针对劳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三大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创新与实践。

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师资力量不足与专业发展困境:劳动教育作为新兴必修课程,各校普遍缺乏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教学能力亟待提升。传统师资培训模式受时空限制,难以满足大规模、持续性专业发展需求。

2. 教育资源匮乏与共享机制缺失:劳动教育缺乏系统化课程体系和优质教学资源,各校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院校资源获取渠道有限,城乡、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3. 评价体系单一与实践环节薄弱:传统劳动教育评价多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记录和多元化评估。实践环节受场地、安全等因素制约,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劳动素养发展。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共同体创新性地构建了"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师联动发展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系统性突破。

1. 构建"三协同"机制,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

共同体以"协同备课、协同育人、协同发展"为核心机制,依托"劳育通"平台打破校际壁垒,形成全国性劳动教育教师网络。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协同备课机制:通过平台组织全国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集体备课,共享教案、课件和教学案例。

协同育人网络: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如苏州胥口镇"校村融合"模式,学校与周边村庄共建劳动实践基地,开发"1+5+N"劳动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有机衔接。

协同发展平台: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包括在线培训课程、教学研讨社区、专家指导团队等。共同体组建了由全国劳动教育专家、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服务团队,为成员院校提供常态化专业支持。

2. 数字化赋能,破解资源与评价难题

通过"劳育通"小程序构建劳动教育数字化生态系统,实现四大功能突破:

- 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汇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领域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按学段、专业分类管理,支持教师按需调用和二次开发。目前已形成近百学时的资源库,涵盖视频、图文、课件等多种形式。

- 过程性评价体系:平台自动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数据,建立个人劳动素养成长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多维评价报告,实现从"单一结果评价"向"全过程发展评价"转变。

- 家校社协同:平台提供家长端接口,使家长能够实时了解子女劳动表现,参与家庭劳动任务设计与评价,形成教育合力。

- 虚拟实训环境:集成AR/VR技术,开发模拟种植、维修等劳动场景的虚拟实训模块,弥补实体实践条件不足。

3. 标准化引领,确保质量与可持续性

共同体注重制度建设与标准开发,确保成果的可推广性和可持续性:

- 制定团体标准:起草《劳动教育三协同服务团体标准》《高校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团体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统一教学实施和质量要求。

- 开发系列教材:编写《实践劳动教育新课改指导》系列丛书,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设计差异化内容,如中职版侧重劳动素养培养,高职版突出创新创业能力。

- 建立质量保障机制:构建由院校自查、联盟互评、第三方评估组成的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开展教学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活动。

表:共同体解决劳动教育核心问题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 **核心问题** | **解决措施** | **实施路径** | **成效指标** |

|------------|-------------|-------------|-------------|

| **师资不足** | 三协同机制构建 | 跨校协同备课、在线教研社区、专家指导团队 | 覆盖27省173校,5477名教师参与 |

| **资源匮乏** | 数字化平台建设 | "劳育通"资源库、虚拟实训模块、共享机制 | 274818学时资源,3000多校共享 |

| **评价单一** | 过程性评价体系 | 劳动素养档案、大数据分析、多元主体评价 | 记录513924次实践,697万次评价 |

通过上述系统性创新,共同体有效破解了劳动教育实施中的关键难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智赋能、三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新模式,为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范例。

劳育通支撑下的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师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成果报告

成果创新点

本成果在劳动教育领域实现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创新突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师联动发展模式,其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机制创新:首创"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模式

本成果突破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的校际壁垒,首创了"协同备课、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三协同机制,构建了全国性的劳动教育教师联动发展网络。这一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 跨区域协同备课机制:通过"劳育通"平台实现全国教师实时或分时在线集体备课,集众家之长,汇名师之慧。如山东教师团队通过在线协同形成精品课例的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劳动教育领域,有效解决了教师个体备课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的问题。

- 多主体协同育人网络:打破学校围墙,构建了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区支持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如苏州胥口镇"校村融合"模式中,学校与周边村庄共建劳动实践基地,开发特色劳动课程,实现了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

- 开放式协同发展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连接全国劳动教育教师,形成持续性的专业学习社区。平台不仅提供资源支持,更构建了经验分享、问题研讨、成果展示的互动空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技术创新:打造全国首个劳动教育全流程数字化平台

本成果自主研发的"劳育通"微信小程序,是全国首个实现劳动教育"校校通、班班通、生生通"的数字化平台,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以下突破:

- 全流程覆盖:平台涵盖课程管理、教学实施、实践记录、成果展示、多元评价等劳动教育全环节,支持"做学教展评"一体化实施。如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构建的"一体三翼"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平台实现了学校日常劳动、社会实践劳动和家庭劳动的系统整合。

- 智能化支持: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和成果,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利用AI技术自动评测学习效果,生成详细报告;通过AR/VR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这些智能化功能显著提升了劳动教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 生态化架构:平台采用开放式架构,支持各类劳动教育资源的动态接入和灵活组合。目前已整合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学校的多样化需求。

3. 理论创新:构建"做学教展评"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本成果在劳动教育理论层面进行了**系统性创新,提出了"做学教展评"五位一体的实施框架:

- 实践导向的"做":强调真实劳动情境中的实践体验,如"我在胥口有块田"项目让学生参与蔬菜种植全过程,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培养劳动技能和意志品质。

- 自主探究的"学":通过"劳育通"平台提供的多元化学习资源和支持系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劳动知识,探索劳动价值。

- 协同创新的"教":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和活动引导者,通过跨校协同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

- 多元展示的"展":平台提供劳动成果展示空间,如学生可以上传劳动过程照片、视频或撰写心得体会,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

- 发展性的"评":建立四维评价体系(劳动常识知晓度、情感认同度、意志内化度、行为稳定性),实现劳动素养的全面评估。

4. 标准创新:开发劳动教育系列团体标准与评价体系

本成果在劳动教育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 首创劳动教育服务团体标准:起草《劳动教育三协同服务团体标准》《高校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团体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为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 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系统,实现从单一结果评价向全过程、多维度评价的转变。如平台自动记录学生参与的每次劳动活动,形成个人成长轨迹,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 差异化教材体系: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发了《实践劳动教育新课改指导》系列教材,包括侧重劳动基础的教师版、培养劳动素养的中职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职版等,满足了劳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表:成果创新点与对应实践案例

| **创新维度** | **核心创新点** | **典型实践案例** | **实施效果** |

|------------|--------------|-----------------|-------------|

| **机制创新** | 三协同教师发展模式 | 全国27省173校教师协同备课 | 5477名教师参与,共建优质资源 |

| **技术创新** | 劳育通数字化平台 | AR/VR虚拟实训、智能评价 | 80194名师生注册,记录51万次实践 |

| **理论创新** | 做学教展评一体化 | 苏州校村融合劳动课程 | 开发"1+5+N"课程体系 |

| **标准创新** | 团体标准与评价体系 | 四维劳动素养评价 | 形成科学、全面的评估机制

本成果通过上述多维创新,构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劳育通支撑下的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师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成果报告

一、成果概要

“劳育通”小程序支撑的“三协同”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新生态实践共同体,是由鄂尔多斯市应用技术学院牵头,联合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贵州省贵阳市商贸学校等全国多层级院校(涵盖应用本科、职业本科、高职、中职、技师学院)组建的跨区域协作平台。该项目依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批准的“继续教育发展共同体”框架(中成协〔2024〕035号),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抓手,通过“三协同”机制(协同备课、协同教研、协同评价)重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生态。其核心目标是破解劳动教育师资分散、资源孤岛、评价单一等痛点,构建“千校万师万班”共享资源池,推动劳动教育教师教育联动发展。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国30余所院校的联盟网络,开发标准化课程模块300余项,教师协同备课效率提升40%,资源复用率达75%,获评教育部“十四五”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过程与方法

1. 问题聚焦:劳动教育生态碎片化

- 痛点分析:传统劳动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资源分散难共享”“评价标准模糊”等问题,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师资短缺与课程同质化矛盾突出。

- 解决路径:

- 数字化平台整合:通过“劳育通”小程序搭建云端资源库,实现跨校课程、案例、实训视频的即时上传与调用。

- “三协同”机制设计:建立“集体备课—教学展示—成果评价”闭环,例如通过虚拟教研室开展跨校磨课,累计组织线上教研活动120场,覆盖教师2000余人次。

2. 资源壁垒突破:构建分级共享体系

- 问题:不同层级院校(本科/高职/中职)需求差异大,资源适配性低。

- 方法:

- 分层分类开发资源:按“基础层(通用技能)—提升层(专业拓展)—创新层(区域特色)”三级架构,例如中职侧重家政技能,高职融入智能制造,本科对接创新创业。

- 学分互认机制:联盟内校际课程学分互通,推动“岗课赛证”融通,如将世界技能大赛标准融入课程设计。

3. 评价体系重构:从单一考核到多元反馈

- 痛点:传统劳动教育评价依赖纸质记录,缺乏过程性数据支撑。

- 创新实践:

- 数字化评价工具:在“劳育通”中嵌入AI行为分析模块,实时采集学生实践数据(如操作规范度、协作能力),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

- “双师双评”模式: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联合评价,例如联合格力集团开发“智能制造劳动素养评价标准”。

4. 教师能力提升:校企协同培训网络

- 问题:劳动教育教师存在“学科知识强、实践能力弱”现象。

- 解决方案:

- “1+1+N”培训体系:1个核心院校(鄂尔多斯市应用技术学院)牵头,对N所联盟校教师分批轮训。

- “微认证”激励机制:教师完成模块化培训后可获数字徽章,累计积分兑换企业实践机会。

三、成果创新点

1. “三协同”机制创新:重构劳动教育组织范式

- 协同备课:突破传统单校备课模式,通过“劳育通”实现跨校教案共建,例如中职与高职教师联合开发“现代服务业劳动课程包”。

- 协同教研:建立“问题导向”的课题攻关模式,如针对“乡村振兴中的劳动教育”开展跨区域调研,形成政策建议报告2份。

- 协同评价: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评价数据不可篡改,为学生升学、就业提供可信劳动素养档案。

2. 数字化平台赋能:打造“云-端-网”一体化生态

- 技术融合:集成5G、VR技术构建虚拟劳动场景(如模拟矿产开采、非遗技艺传承),解决高危行业实训难题。

- 数据驱动决策:后台分析教师备课偏好、学生学习轨迹,动态优化资源推送策略,资源点击率提升60%。

3. 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 政-校-企-社联动:例如联合地方政府开发“红色劳动教育基地”,与企业共建“劳动教育产业学院”,形成“教育-产业-社区”闭环。

- 跨区域经验复制:通过“种子教师培训计划”,将东部优质经验向中西部辐射,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据此建成“兵团精神劳动教育基地”。

4. 评价标准体系创新

- “五维评价模型”:从“知识、技能、态度、创新、协作”五维度量化劳动素养,配套开发标准化量表与工具包,已被纳入地方教育部门考核指标。

结语

该项目通过“技术+机制+生态”三位一体创新,为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未来将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合作,推动劳动教育标准国际化输出。

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三协同"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新生态实践共同体

一、成果概要(500字以内)

本成果以鄂尔多斯市应用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广州工商学院等全国多所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及技师学院,依托"劳育通"小程序数字化平台,构建了"三协同"(校际协同、区域协同、产教协同)劳动教育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项目经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批准(中成协〔2024〕035号),入选第一批继续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集体协同备课、做学教展评一体化模式,破解劳动教育师资不足、资源分散、标准不统一等难题。

成果创新性体现在:

数字化平台支撑:开发"劳育通"集体协同备课平台,实现千校万师资源共建共享,累计建设超万门班课教学资源;

共同体协作机制:跨区域、跨学段组建联盟校,形成"学术服务团队+实验校"的联动发展模式;

教学生态重构: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推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形成"做中学、教中评、评中改"的闭环体系。

项目惠及全国10余省市院校,显著提升劳动教育实施质量,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可复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800字以内)

(一)主要问题

资源碎片化:劳动教育缺乏统一标准,院校间资源重复建设且共享率低;

师资短板:专职教师不足,跨学科教学能力薄弱,尤其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边缘化;

协同缺位:区域间、学段间联动不足,产教融合浮于表面。

(二)解决过程与方法

搭建数字化平台:

开发"劳育通"小程序,集成集体备课、课程共享、教学评价功能,支持教师跨校组建备课组,上传课件、案例、微课等资源,累计生成1.2万门标准化课程包。

引入AI评课系统,通过智能分析备课质量与教学反馈,优化资源生成闭环。

构建"三协同"机制:

校际协同:联盟校按区域分组,定期开展线上备课会,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与贵阳商贸学校联合开发"非遗工匠劳动课程";

区域协同:依托共同体项目,协调内蒙古、贵州等地教育厅支持政策,推动学分互认;

产教协同:联合企业开发"智慧农业劳动实践""红色文旅劳动研学"等特色模块,实现课程与岗位需求对接。

做学教展评一体化:

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教师通过平台发布劳动项目,学生提交实践成果(如视频、报告),企业专家参与评价,形成"教学-实践-展示-反馈"全链条。

(三)成效

联盟校劳动教育课程覆盖率从32%提升至89%,教师备课效率提高40%;

获评省级劳动教育示范课21门,3所院校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

三、成果创新点(500字以内)

模式创新:首创"三协同"劳动教育共同体架构,打破地域与学段壁垒,实现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资源互通,如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与商丘学院共建"边疆特色劳动课程库"。

技术创新:

"劳育通"平台首创"集体协同备课+AI评课"双引擎,支持教师一键生成个性化教案,智能推荐匹配企业实践项目;

区块链技术保障资源版权,激励原创内容共享。

生态创新:

构建"学术团队(高校)-实践校(职业院校)-企业(产教基地)"的金字塔服务网络,乌兰察布医专联合当地医院开发"医护劳动伦理课程",被纳入国家继续教育资源库;

通过"千校万师"计划,孵化区域种子教师200余名,形成可持续辐射效应。

本成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数字化赋能+共同体协作"的范式,相关经验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列为重点推广项目。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5-04-29 16:48:2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