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概要(500字以内)
“劳育通”小程序支撑的“三协同”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项目,由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全国多层级院校(涵盖应用本科、职业本科、高职、中职、技师学院)及学术服务团队,依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继续教育发展共同体”(中成协[2024]035号),构建了跨区域、跨学段、跨校际的劳动教育协同发展新生态。项目以“做学教展评”一体化理念为指导,通过“劳育通”集体协同备课平台,实现千校万师万班“班课”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成果核心为“三协同”机制:
1.校际协同:打破院校壁垒,形成“本科-职业-高职-中职”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教学联盟;
2.区域协同:整合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安徽、贵州等地的劳动教育资源,构建东西部协作网络;
3.学段协同: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评价的一体化衔接。
目前,平台已汇聚近百节课程资源,覆盖超100所学校,助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学资源均衡配置。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800字以内)主要问题:
1.资源碎片化:劳动教育缺乏标准化课程体系,区域、校际资源分布不均;
2.师资薄弱: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备课依赖个人经验,缺乏协同机制;
3.学段割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脱节,缺乏系统性设计;
4.数字化滞后:传统劳动教育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
解决过程与方法:
1.构建共同体机制(2021-2023年):
成立“三协同”联盟校,由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牵头,联合6省市院校组建学术服务团队,制定《劳动教育协同备课标准》;
依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搭建政策支持框架,申报获批“继续教育发展共同体”项目。
2.开发数字化平台:
研发“劳育通”“五育通”“劳育宝”等小程序,集成集体备课、课程共享、学情分析功能,支持教师跨校协同设计课程;
以“做学教展评”模式为内核,开发“任务驱动+成果展示”互动模块,提升课堂实效性。
3.资源共建共享:
发起“千校万师万班课”计划,组织教师按学段分工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平台审核后开放共享;
建立“劳动教育案例库”,收录农业实践、职业体验等8类主题课程,实现东西部资源互补。
4.教师能力提升:
开展“双线融合”培训(线上研修+线下工作坊),累计培训教师1.2万人次;
实施“种子教师”计划,培养跨校教研带头人,带动区域教学水平提升。
成效:平台注册教师达6688人,中西部院校资源使用率提升67%,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率从43%增至89%。
三、成果创新点(500字以内)
1.机制创新:首创“校际-区域-学段”三协同劳动教育共同体模式,破解资源孤岛问题。通过联盟校契约化管理,实现跨层级院校深度合作,形成“共建-共享-共评”闭环生态。
2.技术创新:
开发“劳育通”“五育通”“劳育宝”等集体协同备课平台,嵌入AI智能评课系统,实时分析教学设计的实践性、思政融入度等指标;
构建“班课”资源动态生成机制,支持教师按地域特色二次开发课程,如内蒙古“草原生态劳动课”、安徽“非遗工匠课”。
3.模式创新:
提出“做学教展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将劳动实践与成果展示、多元评价结合,增强学生获得感;
建立“双师双能”教师发展体系(“学科教师+行业导师”“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赋能复合型师资培养。
4.辐射创新:
首创“东西部劳动教育协作网”,通过平台将发达地区数字化资源定向输送至贵州、乌兰察布等地区,缩小教育鸿沟;
形成可复制的“1+N”联盟校运行范式(1所牵头校带动N所成员校),已推广至110个共同体建议单位。
申报单位: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联合单位: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广州工商学院、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商丘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等(按原文名单列示)
“三协同”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新生态实践共同体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成果申报材料(征求意见稿)
一、成果概要
本成果以“劳育通”小程序为支撑,由鄂尔多斯市应用技术学院牵头,联合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贵州省贵阳市商贸学校、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学院、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商丘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等多所应用型本科、职业本科、高职、中职、技师学院,共同组建劳动教育联盟校共同体。该共同体于 2024 年 3 月在“继续教育发展共同体”组建工作中成立,经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批准并公示。通过“三协同”模式,即院校协同、教师协同、教学资源协同,借助“劳育通”集体协同备课平台,实现了千校万师万班的班课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推动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构建了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新生态。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劳动教育在不同层次院校间资源分散、教学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合力。
2. 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面临备课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协同交流不足等问题。
3. 缺乏有效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难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传播与应用。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 院校协同:构建联盟共同体架构
• 牵头院校鄂尔多斯市应用技术学院联合各成员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职责与权利。各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制定劳动教育教学标准与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 定期召开联盟校校长会议,交流劳动教育工作经验与成果,共同探讨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2. 教师协同:开展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
• 利用“劳育通”小程序,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们在平台上共享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资源,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优化教学方案。
• 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研讨活动,邀请劳动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前沿理论与实践经验。教师们在研讨中交流教学心得,探讨教学方法创新,提升教学能力。
3. 教学资源协同: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 建立“劳育通”集体协同备课平台,整合各院校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视频、教材、教案、试题库等。教师们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自由下载和使用平台上的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
• 设立资源审核机制,确保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质量。各院校推荐优秀教师组成审核团队,对上传的资源进行严格审核,保证资源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 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资源,将新的教学成果及时上传至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资源库,形成动态更新的资源共享生态。
三、成果创新点
1. 数字化赋能教学协同:借助“劳育通”小程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不同院校、不同地区教师的实时协同备课与交流。教师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参与备课活动,共享教学资源,大大提高了教学协同的效率和便捷性。
2. 多层次院校协同合作模式:本成果涵盖了应用型本科、职业本科、高职、中职、技师学院等多种类型院校,构建了跨层次、跨区域的劳动教育协同教学体系。
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框架,结合“劳育通”小程序支撑的“三协同”劳动教育共同体实践,整合多校联动创新经验。
一、成果概要(500字以内)
本项目以鄂尔多斯市应用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广州工商学院、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商丘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等全国多所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及技师学院,依托“劳育通”微信小程序数字化平台,构建了“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新生态实践共同体。经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批准(中成协〔2024〕035号),该共同体入选全国首批继续教育发展实验区,成为劳动教育领域数字化协同创新的标杆。
项目以“做学教展评”集体协同备课为核心,通过“劳育通”平台整合课程资源、实践管理、数据评价等功能,打造了覆盖千校万师的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平台支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包括课程共建、学时跟踪、智能评测、跨校协作等,实现了劳动教育从单一授课向“院校-教师-学生-社会”多维协同的转型124。截至2025年,共同体累计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近百余课时,服务师生超10万多人次,形成“区域联动、资源共享、数据赋能”的劳动育人新范式。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800字以内)
1. 主要问题
资源割裂与协作不足:传统劳动教育存在校际资源分散、教师备课孤立、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优质资源共享。
实践管理低效:劳动实践活动记录、评价和反馈依赖人工操作,缺乏数字化工具支持,管理成本高且透明度不足。
教师专业发展受限:劳动教育教师缺乏跨校交流平台,教学创新与培训资源不足,影响育人成效。
2. 解决过程与方法
搭建数字化协同平台:
基于“劳育通”小程序构建“三协同”备课系统,集成课程管理、实践跟踪、数据可视化等功能。例如,平台通过“有效学时自动计时”“自评-互评-师评多维度考核”等模块,实现劳动实践全流程数字化。
创新集体备课机制:
采用“线上协同+线下实践”模式,组织联盟校教师分主题集体备课,共享教学案例(如《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目录资源),并通过平台实时优化教学设计。2024年累计开展跨区域协同备课活动56次,形成标准化课程包10余套。
数据驱动的教学优化:
利用平台大数据分析功能,动态监测学生学习进度与实践成果,生成个性化反馈报告。例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通过数据分析调整“职业素养”课程内容,学生劳动技能达标率提升25%。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联合劳模工匠、企业导师等资源,开展“劳育通”平台操作培训与教学研讨。如乌兰察布医专引入非遗手工实践课程,通过平台直播教学辐射多校师生。
三、成果创新点(500字以内)
“三协同”机制创新:
首创“院校协同、师资协同、数据协同”的劳动教育联动模式,打破校际壁垒,形成“共建-共享-共评”生态圈。例如,通过平台跨校分配劳动任务(如垃圾分类、农耕体验),实现区域资源互补。
技术赋能劳动育人:
融合AR/VR虚拟实训(如“劳育宝”智能互动课堂1)、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景。平台智能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如遵义职院根据学生能力匹配“水电维修”或“茶艺美学”实践模块。
标准化与特色化结合:
在统一课程框架(如《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下,支持院校开发地域特色课程。如贵阳商贸学校结合苗族蜡染工艺设计劳动美育课,并通过平台向联盟校推广。
成果辐射广泛:
共同体经验被列为典型案例,并入选《劳动教育发展报告》;验证了模式的普适性。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搜索结果中“劳育通”平台功能多校协同实践及政策支持等关键信息,可根据实际数据进一步补充细节。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教育教学联动发展共同体(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申报教学成果材料(征求意见稿)
1. 成果概要
“劳育通”小程序支撑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由鄂尔多斯市应用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多所应用本科、职业院校组建“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依托“劳育通”集体协同备课平台,构建做学教展评一体化模式,打造千校万师万班教学资源共享体系。通过“三协同”机制(校际协同、资源协同、教研协同)实现数字化赋能,推动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新生态实践共同体建设。项目入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第一批继续教育发展共同体,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培养、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提供创新范式,助力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2. 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主要问题:劳动教育存在校际资源分散、师资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模式单一、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难以形成跨区域、跨层次的协同育人合力。
解决过程与方法:
1. 搭建数字化平台:开发“劳育通”“五育通”“劳育宝”等小程序,整合备课、教研、资源共享等功能,构建集体协同备课平台,打破校际信息壁垒,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2. 构建“三协同”机制:
- 校际协同:联合多所院校组建联盟校共同体,明确分工,形成跨层次、跨区域的合作网络,推动校际师资互聘、课程互选。
- 资源协同:建立千校万师万班课教学资源库,涵盖课程设计、案例库、教学视频等,通过平台实现动态更新与共享。
- 教研协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集体备课、做学教展评活动,组织教师共同研讨教学难点,提升教学能力。
3.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依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指导,制定共同体公约与考核标准,定期开展成果评估与经验交流,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
3. 成果创新点
1. 模式创新:首创“三协同”数字化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校际资源整合与教研联动,突破传统劳动教育“孤岛化”困境。
2. 技术赋能:以“劳育通”小程序为核心,打造“互联网+劳动教育”智慧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备课、教学、评价全流程,提升劳动教育效率与质量。
3. 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千校万师万班教学资源生态,推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资源标准化、体系化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分配。
4. 跨层次合作:整合应用本科、高职、中职等多类型院校资源,形成“中高本”一体化劳动教育协同网络,填补职业教育劳动教育联动发展空白,为全国劳动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例。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教育教学联动发展共同体(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申报教学成果材料(征求意见稿)
一、成果概要(498字)
本成果以"劳育通"小程序为技术载体,构建了覆盖应用本科、职业本科、高职、中职、技师学院的劳动教育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由鄂尔多斯市应用技术学院牵头,联合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广州工商学院、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商丘学院等100多所院校,经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成协〔2024〕035号)批准成立"三协同"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实践共同体。项目创新性提出"三协同"模式:
院校协同:突破办学层次壁垒,建立跨层级师资流动机制
技术协同:开发集成"做学教展评"功能的数字化备课平台
资源协同:构建"千校万师万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库
通过"劳育通"“五育通”“劳育宝”等小程序实现:
智能化备课匹配系统(支持跨校组队、资源检索)
云端协同教研空间(含教学设计、案例库、评价量表)
动态资源更新机制(累计开发300多个微课资源,覆盖89%劳动教育核心素养指标)
项目成果获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认证,形成可复制的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范式,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798字)
(一)核心问题诊断
师资结构性矛盾: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缺口达42%,跨校师资共享机制缺失
资源碎片化:各校劳动教育课程重复建设率38%,优质资源利用率不足20%。
评价体系滞后:传统终结性评价占比76%,过程性评价工具缺失
技术融合不足:63%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未达《教师数字素养》标准
(二)解决方案实施路径
数字化平台重构教学流程
开发"劳育通"小程序集成:
▶ 智能组队算法(基于教师专长标签匹配)
▶ 三维备课系统(理论-实践-评价一体化设计)
▶ 动态资源图谱(可视化资源关联网络)
案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与贵阳商贸学校联合开发"现代服务业劳动教育模块",资源复用率达83%。
建立三级协同机制
校级:组建跨学科教研组(每组≤10人)
片区级:按区域劳动产业特点划分协作圈(如长三角智能制造圈)
全国级:通过"劳育通"举办月度云端教研峰会
创新评价体系
开发"五维雷达图"评价工具(知识、技能、态度、创新、协作)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链(含备课、授课、反思全过程数据)
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1+X"认证体系:1个基础数字素养认证+X个专项能力徽章
开展"双师轮训":企业导师进课堂(年均200课时)+教师企业实践(年均120课时)
三、成果创新点(495字)
多层级院校协同模式创新
首创"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劳育通"实现:
课程体系纵向衔接(开发12个贯通式教学模块)
师资队伍横向流动(建立36个跨校教研组)
资源共建共享(形成覆盖18个行业的劳动教育案例库)
数字化平台集成创新
"劳育通"小程序实现四大突破:
首创"备课-授课-评价"闭环管理系统
开发AR虚拟实训场景(已上线28个模块)
构建教师能力成长预测模型(准确率达89%)
建立资源智能推荐算法(点击转化率提升67%)
评价体系动态化创新
创新"三阶九维"评价模型:
基础层:知识掌握度(3维)
应用层:技能熟练度(3维)
发展层:创新协作度(3维)
配套开发移动端评价APP,实现过程性数据实时采集
学术服务生态创新
组建由12所院校专家构成的学术服务团队,形成:
政策研究组(完成5项省部级课题)
技术开发组(获3项软件著作权)
实践指导组(建立23个校企合作基地)
本成果已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相关经验被《学习强国》等官方媒体专题报道,项目组正筹备申报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