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级XXX班XXX同学
2025年4月27日
一、课程学习与实践概述
2025学年第一学期,xxx学院为2024级13个班500余名学生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通过“理论+实践+服务”的三维育人模式,系统传授“三种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三种劳动”(体力劳动、智力劳动、创造性劳动)和“三种服务”(自我服务、集体服务、社会服务)的核心理念 。课程历时两个月,涵盖8次理论课及实践任务,并以“五传劳”(传播劳动思想、传承劳动精神、传习劳动技能、传行劳动成果、传颂劳动文化)为行动纲领,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劳动实践。
二、劳动实践内容与成果
1. 校园劳动实践
5S管理实践:在教室与寝室中严格执行“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的5S标准,定期参与卫生维护,培养了细致严谨的劳动习惯和集体责任感。
志愿服务:在学校运动会期间担任志愿者,负责场地布置、秩序维护及后勤保障,践行“集体服务”理念,累计服务时长20小时。
2.家庭劳动实践
清明节、五一假期期间,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包括烹饪、清洁、照料家人等,深化对家庭责任的理解,促进代际沟通与和谐。
3.社会劳动实践
参与学院组织的“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聆听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智豪的“科技兴农”专题讲座,学习如何将计算机技术与乡村振兴结合,并尝试开发“劳育通”小程序优化劳动任务管理流程。
三、学习劳动课程的实践体会
1.劳动价值观的升华
通过劳模王飞老师“劳动是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的讲座,深刻领悟到劳动不仅是生存技能,更是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
2.专业能力的延伸
在编程实践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例如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劳动任务分配,验证了“智力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的融合价值。
3.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志愿服务中与团队协作完成应急任务,体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力量,强化了服务意识与担当精神。
4.家庭关系的深化
家务劳动中与父母共同完成家庭事务,增进了理解与体谅,家庭氛围更加融洽。
四、学习实践反思
1.时间管理能力不足
初期因未合理规划学习与劳动时间,导致劳动任务进度滞后(参考贺家伟同学案例)
1)后期通过制定日程表逐步改善。
2.细节处理需提升
在寝室5S管理中,曾因物品归位不彻底被扣分,意识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需贯穿日常。
五、未来努力方向
1.强化劳动观念
深入学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讲话,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将劳动融入职业发展规划 。
2.推动学用结合
结合专业优势,探索劳动教育数字化路径,如开发乡村劳动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3.深化社会服务
加入学院“劳育实践服务队”,定期参与社区科技帮扶活动,践行“用技术服务社会”的初心。
六、致谢
感谢商丘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构建的“劳模工匠进校园”等特色平台,特别感谢庞进生书记、唐娴老师,侯银海老师的全程指导,以及“劳育通”系统提供的实践支持。
24级XXX班XXX
202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