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则
一、制定目的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突出、兴趣驱动显著、技能导向明确”的特点,构建“教学—实践—考核”一体化培养机制,将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特制定本办法。通过学分认定激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培养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实现“扬长避短、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
二、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学校机电系全体在籍学生,涵盖学生自愿参与的各类兴趣社团活动,包括专业技能类、社会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竞技类等。
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教务处
统筹规划社团活动学分认定体系,将其纳入机电系课程体系,建立“学分银行”管理平台,负责学分的备案、兑换与毕业审核。
二、机电系团总支
1. 组织社团活动的申报、过程监管与成果验收;
2. 审核学生社团活动学分申请,建立学生活动档案;
3. 协调辅导教师考核,对接教务处完成学分认定数据录入。
三、社团辅导教师
1. 制定社团活动计划,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并记录过程性表现;
2. 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技能提升、成果产出等进行量化评价;
3. 按时提交学生活动成绩,纳入个人绩效考核。
学分认定范围与标准
一、认定范围
表格
社团类型 活动形式 学分认定依据
专业技能类 技能培训、工作坊、技能竞赛、企业实践等 技能等级提升、竞赛获奖、项目成果等
社会实践类 志愿服务、社区服务、调研实践等 服务时长、实践报告、社会反馈等
文化艺术类 文艺演出、艺术创作、文化讲座等 作品质量、演出效果、创意成果等
体育竞技类 体育训练、校际比赛、健康活动等 训练时长、竞赛名次、体育精神表现等
二、学分认定标准(示例)
(一)活动参与类
1. 基础参与学分:每次活动考勤合格(时长≥2小时),计0.2学分/次,每学期累计不超过2学分;
2. 职务贡献学分:担任社团负责人(主席/部长),每学期额外计1学分;副部长及以下计0.5学分。
(二)成果产出类
1. 技能竞赛:
- 校级奖项:一等奖2学分,二等奖1.5学分,三等奖1学分;
- 省级及以上奖项:按校级标准1.5倍计算;
2. 作品/项目:
- 校级展示/立项:1学分/项;
- 省级及以上发表/获奖:2学分/项;
3. 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满20小时计1学分,每增加10小时加0.5学分,每学期上限2学分。
(三)特殊加分项
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获得专利授权、发表专业论文的社团项目,经系部认定后,可额外加1-3学分。
学分认定流程
一、学生申请(每学期末)
1. 填写《社团活动学分申请表》,附活动证明材料(考勤记录、成果照片、获奖证书等);
2. 提交至所属社团负责人初审。
二、社团初审
1. 负责人核对活动参与记录及成果真实性,签署推荐意见;
2. 汇总至机电系团总支。
三、系部审核
1. 团总支联合辅导教师,依据活动台账、学生表现及成果等级评定学分;
2. 录入“学分银行”系统,公示无异议后报教务处备案。
四、学分兑换与管理
1. 学生可凭累计学分兑换机电系选修课学分(兑换比例1:1);
2. 学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优评先、毕业审核的重要依据。
第二课堂成绩评定实施细则
一、成绩构成(百分制)
1. 过程性考核(40%):考勤纪律(20%)、活动态度(20%);
2. 成果性考核(60%):技能提升(30%)、作品/竞赛成绩(30%);
辅导教师可根据社团类型调整比例(如专业技能类成果考核权重不低于70%)。
二、等级换算
表格
百分制成绩 等级 学分认定状态
85分及以上 优秀 按标准全额认定学分
60-84分 合格 按标准80%认定学分
60分以下 不合格 不予认定学分,需补修
辅导教师考核与激励
一、工作要求
1. 每学期指导社团活动不少于8次(每次≥2小时),记录《辅导教师工作手册》;
2. 制定活动目标,确保学生参与率≥90%,成果产出率≥60%。
二、绩效挂钩
1. 按实际指导时长计算工作量(1课时=10元),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2. 所指导社团获校级及以上奖项,按等级给予50-200元奖励;
3. 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每生次额外计0.5课时工作量。
管理与监督
一、质量监控
机电系每学期末开展社团活动成效评估,重点检查学分认定的规范性、公平性,形成《第二课堂质量报告》。
二、申诉机制
学生对学分认定结果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提交书面申诉,由系部成立专项小组5个工作日内复核并反馈。
附则
一、生效时间
本办法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试行,由教务处与机电系负责解释。
二、动态调整
根据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及学生反馈,每学年修订一次,确保与人才培养方案同步优化。
附件:
1. 《学生兴趣社团活动学分申请表》
2. 《辅导教师工作手册》模板
3. 《社团活动成果验收标准》
本办法通过“制度保障+过程管理+成果激励”,将社团活动转化为可量化的学分体系,既尊重职业院校学生的兴趣特长,又强化技能培养与实践导向,形成“课堂教学夯实基础、社团活动拓展能力”的协同育人模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