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师学院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片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能量站”——17个专业兴趣社团。这里不仅是学生技能成长的摇篮,更是师生共同追寻职业幸福的精神家园。从2007年首个专业社团诞生到如今的规模化发展,社团始终以“技艺精·劳动美”“秀技艺·亮绝活”为核心理念,搭建起师生共研、共学、共成长的平台。
一、溯源:从“专业协会”到“幸福共同体”的起点
2007年9月,数控专业教师卫锋与模具专业教师侯银海牵头,向机械系主任房红军、校团委李建梅、侯学峰及学校主管领导杜长河报备,正式成立“数控协会”“模具协会”。这两个社团的诞生,标志着学校“专业兴趣社团”模式的开端。十余年来,社团培养了大批“技艺精湛、崇尚劳动”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亮丽名片。
2024年,响应市教体局对中职学校社团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在学院教研室与公共基础部统筹下,4个系部、2个教研室的17个社团完成统一备案。其中,因专业系部整合(原机械系与电器系合并为机电技术应用系),2007年成立的校级“模具协会”正式更名为“技艺精·劳动美”社团,以新名称在市教体局备案注册,续写职业教育的新篇。
二、架构:17个社团构建多元成长矩阵
如今,17个社团按系部与专业领域精准划分,形成“专业引领、兴趣驱动、实践赋能”的立体化培养体系:
机电技术应用系(5个):智造未来的“匠心摇篮”
- “智行未来”机器人社团:聚焦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培养编程与设备调试能手。
- 创客三维社团:融合3D建模与打印技术,激发创新设计思维。
- 智造之翼数控社团:传承数控加工技艺,锤炼精密操作技能。
- CAD筑梦空间社团: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核心,筑牢机械工程绘图根基。
- “技艺精·劳动美”社团:原模具协会升级,深耕模具设计与制造,弘扬工匠精神。
计算机应用技术系(4个):数字时代的“创新阵地”
- PC维修社:专攻计算机硬件维护,培养IT运维实用人才。
- 画思维社:以数字绘画与设计软件为工具,孵化视觉传达创意。
- 逐日文学社:聚焦新媒体内容创作,助力文字与短视频传播能力提升。
- 融媒体社:整合全媒体技术,打造校园文化传播的“数字窗口”。
汽车技术应用系(3个):车轮上的“技术工坊”
- 小能手汽车维保社团: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培养故障诊断与保养技能。
- 家电维修社:面向家用电子设备维护,强化实践操作与服务意识。
现代服务系(2个):人文与美学的“服务课堂”
- 水墨丹青书法社团:以传统书法为载体,提升文化素养与艺术审美。
- 形象设计社团:学习化妆造型与形象管理,培育时尚服务领域技能人才。
公共基础部(2个):身心共修的“成长驿站”
- 红社团:聚焦红色文化传承,开展党史学习与思政实践活动。
- 阳光心理社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团体活动助力情绪管理(暂未完成备案)。
体育教育室(1个):活力迸发的“运动舞台”
- 逐梦篮球社团:以球会友,强健体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赋能:近50名教师护航,技能大赛屡创佳绩
每个社团配备至少3名专业辅导教师,近50名教师在第二课堂中化身“技能导师”与“成长伙伴”。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以自身职业经验引导学生规划发展路径。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一批批学子在省市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将社团所学转化为实战能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
四、新时代愿景:从“技能培养”到“职业幸福”的进阶
从最初的2个专业协会到如今覆盖多领域的17个社团,技师学院的社团建设始终与职业教育改革同频共振。这里既是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实训场”,也是教师深耕专业、实现职业价值的“能量站”。师生在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筹备比赛、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与幸福感,诠释着“劳动创造价值、技能成就人生”的深刻内涵。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社团为纽带,深化产教融合,让更多师生在“做中学、学中创”的实践中,探寻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秘籍,为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注入澎湃动力。
结语:在技师学院的社团里,每一次技能的打磨都是幸福的积累,每一次师生的协作都是成长的印记。这里,职业教育的温度与厚度,正通过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社团,传递给每一位追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