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绽放青春芳华 志愿服务校园公共服务助力学院第十八届春季田径运动会。
劳动目标:保障运动会各个项目有序进行,为运动员创造良好比赛环境,让全体师生享受体育竞技乐趣,增强校园体育氛围与团队凝聚力。
劳动内容:前期策划、物资准备、场地布置、现场组织
劳动时间:筹备前两周至运动会结束
劳动地点:学校田径运动场及周边区域
劳动人物:学生志愿者、体育老师、后勤工作人员
劳动工具:卷尺、石灰粉、指示牌、扩音器、急救箱等
一、"融·创"服务理念引领,构建劳动教育新范式
在学院第十八届春季田径运动会中,师生志愿者以"融·创"三种服务为核心,通过资源融合、服务创新、价值创造,将劳动教育与体育精神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场"以劳强体、以体育人"的校园盛会。
(一)资源融合: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1. 校家社联动:
志愿者团队联合体育老师、后勤部门及学生家长,构建"三位一体"服务体系。体育老师负责赛程设计与技术指导,后勤部门提供物资保障,家长志愿者参与急救支援,形成全链条服务网络。
2. 跨学科协作:
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发"智慧运动会"管理系统,实时更新赛事数据;医学生组成急救小组,配备AED设备和急救药品;艺术学院学生设计赛事LOGO与宣传海报,将专业技能融入劳动实践。
3. 场地资源整合:
提前两周启动运动场改造,利用卷尺、石灰粉精准绘制跑道线,搭建主席台、检录处与休息区,设置"运动员能量补给站"和"观众互动区",实现空间高效利用。
(二)服务创新: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1. 智慧化服务:
引入"捷报云"智能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赛程安排,实时推送比赛结果与运动员健康数据。志愿者使用扩音器与智能手环,动态管理现场秩序。
2. 个性化关怀:
针对运动员需求,设立"赛前热身指导岗"和"赛后恢复服务区",提供拉伸训练与心理疏导;为观众设计"趣味打卡点",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参与感。
3. 安全保障升级:
制定"三级应急响应预案",配备专业医护人员与急救设备,建立"志愿者-医护-后勤"联动机制,确保突发状况5分钟内响应。
(三)价值创造:劳动育人成果转化
1. 体育精神传承:
运动会期间,志愿者通过"火炬传递"活动,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度融合,激发师生拼搏热情。
2. 劳动素养提升:
志愿者参与前期策划、物资采购、场地布置等全流程,掌握活动组织、团队协作等实践技能。如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负责预算编制,艺术专业学生设计颁奖台,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3. 校园文化建设:
运动会打破传统竞技模式,增设"十人九足""旱地龙舟"等趣味项目(参考,吸引超90%师生参与,营造"全员运动、全民劳动"的校园氛围。
二、劳动实践全流程:从筹备到收官
(一)筹备阶段:精准策划,科学部署
1. 赛程优化:
志愿者与体育老师联合调研,参考往届数据与参赛人数,制定"模块化赛程表",将径赛与田赛交叉安排,缩短等待时间,提升赛事效率。
2. 物资创新:
采用"共享+定制"模式,复用往届器材,定制环保奖牌与可降解证书,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引入"智能储物柜",方便运动员存放物品。
3. 人员培训:
开展"志愿者训练营",邀请专业教练进行急救、礼仪、应急处理等专项培训,确保服务标准化。
(二)执行阶段:高效协同,智慧服务
1. 场地智能管理:
使用"智慧运动会"系统实时监控场地使用情况,动态调整检录处与休息区布局,确保人流畅通。志愿者通过手持终端接收任务指令,实现"任务派发-执行-反馈"闭环管理。
2. 服务细节升级:
- 运动员服务:提供"一对一"检录引导,建立"运动员健康档案",记录心率、体温等数据。
- 观众服务:设置"文化体验区",展示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射箭,增强文化浸润。
3. 安全保障强化:
建立"网格巡查制",志愿者分片包干,排查场地隐患;医疗组配备AED设备,开展"心肺复苏"演练,提升应急能力。
(三)收官阶段:总结沉淀,成果转化
1. 数据复盘:
分析"捷报云"系统数据,形成《运动会服务效能报告》,优化服务流程;评选"十佳志愿者",树立劳动榜样。
2. 文化传播:
制作"劳动瞬间"短视频,记录志愿者风采;举办"劳动创造美好"主题展览,展示赛事成果与劳动教育实践案例。
3. 长效机制:
将运动会服务模式纳入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赛事志愿服务"校本教材,推动劳动实践常态化。
三、劳动成果与体会:以劳赋能,青春绽放
(一)劳动成果
1. 赛事圆满成功:
运动会历时两天,比赛项目全部按时完成,无重大事故发生。运动员打破几项校纪录师生参与率达100%,氛围热烈。
2. 育人成效显著:
志愿者团队获"最佳组织奖",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沟通协调、应急处理等能力。如2022级志愿者李明表示:"从物资采购到现场调度,我学会了如何统筹资源,这对未来职业发展很有帮助。"
3. 社会影响扩大:
活动被多家媒体报道,家长通过"云端观赛"平台实时关注赛事,点赞"劳动教育与体育精神的完美结合"。
(二)劳动体会
1. 团队协作是核心:
每个环节都需要志愿者、教师、后勤人员紧密配合。如开幕式彩排时,志愿者与艺术学院学生反复调试灯光与音乐,最终呈现出震撼效果。
2. 创新服务是关键:
引入科技手段提升效率,如"智能储物柜"减少物品丢失率,"智慧运动会"系统提升赛事透明度。
3. 责任担当是底色:
志愿者连续12小时坚守岗位,从清晨布置场地到深夜清理垃圾,用实际行动诠释"劳动最光荣"的真谛。
四、深化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
此次运动会志愿服务是学院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通过"融·创"三种服务,将劳动教育融入体育赛事,实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劳动+体育"模式,构建"全链条、全周期、全场景"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结语:青春因劳动而精彩,志愿因奉献而崇高。学院第十八届春季田径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志愿者们用汗水诠释责任,以创新赋能服务,在劳动中绽放青春芳华,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