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宜沟历史传说(下)
浪剑花已殇 宜沟之家
2015年12月13日 18:46
千百年过去了,我们的老一辈以自己的聪明智慧,经过无数代的辛勤劳作,为后人所留下的古代文化遗产,由于历史沿革多种原因,现已尚存无几。为使宜沟古镇重振雄风,我们决心,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好中央“小城镇、大战略”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宜沟镇进行全面整体规划、设计,提高城镇建设品位,在上级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宜沟建设成为一个既有现代气息、以具有古镇特色的中原名镇而奋斗。
`宜沟历史大事记 魏文帝病倒长沙沟,巫医取凉水医曹丕 公元200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汉朝称帝,以魏为号,定都洛阳,一次外出巡视,返回京城途中,突然病倒宜沟附近,后经当地巫医取沟中凉水医好,魏文帝穴喜,曰:真乃宜师沟矣!此沟遂改名宜师沟。 惠帝兵败下扣村,稽绍血染浣衣河 在宜沟镇西北部下扣村附近, 自西向东有一条河弯曲逶迤据载,这里曾是西晋惠帝兵败之处,也是稽绍遇难而死之地。 晋永熙元年(公元290年),西晋司马衷继位登基,称为晋惠帝。由于其庸无能,治国无方,不久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后来就发生丁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永安元年(公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挟惠帝与城王司马颗在汤阴交战,结果,司马越大败,惠帝连中三箭.被一口气追出五、六里远。这时,惠帝人因马乏,衣冠不整。但也顾不了许多,只顾伏在马背上拼命南逃。真是屋漏偏遇连阴雨,奔跑中,他的坐骑肚带突然松落,差点把君王摔落马下。惠帝忙勒住缰绳,下马扣带,这里司马颖的部下追了上来,将惠帝团团围住;惠帝环顾身边,除待中稽绍外,幕僚们早已纷纷奔散,惠帝这时真成了“孤家寡人”,长叹道“天灭我也”!梢绍(253—304年)安徽宿县人,宇延祖,是“竹林七贤”之一稽康的儿子,宫至待中,虽是文官,但其忠心耿耿,面对敌兵,他大义凛然,决心以身护帝。司马颖的部下要杀稽绍,惠帝说:“他是我的部下官吏稽绍,宫拜待中,你们不要杀他”。士兵们说:“太帝(即司马颖)有令,除陛下你自己外,别的人格杀勿论.说著,士兵们举起兵刃将稽绍杀死,鲜血四进.惠帝的龙袍上溅满了鲜血……,司马颖大获全胜,鸣金收兵。待司马颖人马走后,惠帝的幕僚群臣们这时才哆嗦着从各自躲藏的地方出来,与惠帝一同前行。走到小河边,有臣僚们撂水为惠帝清洗身上的血迹,惠帝连忙阻止说:“这是待中稽绍的血,不要冼掉,我要以此纪念表彰他以身护君的壮举”。 11 宜沟置镇筑城,邺南首镇名扬 宜沟明、清两次置镇筑城,设驿站、开宫路,使宜沟逐渐发展壮大,特别是清治八年(1861年)重修。冯拨贡(冯志云,当地有名绅士),主持修筑宜沟城墙,费尽周折,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建筑六门;使宜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池,街道南北长达3华里,当时商贸云集,市场繁荣,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被称为“邺南首镇”,名扬豫北,从此确立了宜沟的政治地位。 钦差大臣南巡返京,过宜沟立碑定官路 顺治15年(1659年)清朝—位钦差大臣南巡,从广东、浙江、江南、山东返京时路过宜沟,并立下刻一块,为朝中官员南巡或南方官员回京见驾,探定了官路路线,此碑刻现保存在北关玉皇庙院内。 光绪,慈禧夜宿宜沟,“龙凤两汤”名留千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进西安.第二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义和成立,外兵撤退;皇帝和太后自西安过郑州,沿驿道回驾北京,途径宜沟停銮住宿。 为了接待皇帝和太后,地方官府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时五个,在宜沟修建了一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九门机照的行宫(地址在定沟)路东,现解放街张景贵家。同时,官府又从驿站两侧十里以内:詈:;:三::言酷的村庄,征调大量民工,从浚县大来店到宜沟镇南关,在原驿道东边200米左右另修了一条长达十余里,宽10米的御蹄,历时一个多月,据说是因为驿道在沟里,嫌一吉祥,结果毁坏了大量麦田,修行宫和御路的费用都是由当地官府向农户和做买卖生意的摊派筹集而成。 皇帝驾临的前三天,就有众多的御林军先行到宜沟,他们大多是武士骑蓍高头大马,有的腰礼服蹄袖,脚穿皮靴,头戴亮帽,全是满洲人打扮。 御林军来后的第—的老百姓,准备迎接圣驾。消息传开,为了一睹皇帝尊容,方圆近百里的人们,也纷纷来到宜沟,有的人半夜就来到御路旁等候。 1901年农历十一月初九一大早,地方宫吏就催促驿道两旁村庄的老百姓到御路上迎接圣驾。镇上的老百姓到南关外御路集合,一宇撑开,全都跪下,每人手里都点香一支,等候圣驾光临。人们一直跪到中午,还不见皇帝的影于,下午后半晌,者百姓正跪得难受时,突然听道有人高声喊道;“圣驾到”!官吏连忙让老百姓跪好接驾。 不一会儿,就过来了大队人马。前面是骑马的,接着是步行的.队伍横竖撑列整齐,有的方队全都带刀,有的方队一律扛抢。不多时,中间开始过轿。每顶轿由八人抬着,轿衣全是黄色的龙凤锦绢,光彩夺目。轿两边骑马的、步厅的,一个挨着一个,酷似两堵人墙。这时大家只顾觅瞻圣颜,一饱眼福,也忘记了膝疼和饥渴。 一行大轿到南关城门外,停了下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下轿与迎接的官员见面。皇帝穿的是黄锦满洲服,太后身穿锦绣旗袍,大脚,头发梳的是横担一架梁。跪在最前面的全是地方官吏、名士、富绅,老百姓手执一支香跪在路两旁,光绪皇帝与地方官吏见面、问安后,就引皇帝、太后一行人进入行宫。 晚上,光绪皇帝和太后下榻行宫,晚饭和第二天早饭都是在行宫用的。皇帝吃饭可讲究啦,单说厨师就有三’卜多人,除随身带的厨师外,还有当地名师,各司专职,满席,汉席,吃什么,上什么,酒饭极其丰盛,所用餐具全系江西名瓷,用的是象牙筷子,皇帝吃饭不叫饭,叫“用膳”。盛席间皇帝le出要品尝当地风味,管事的事先就有所准备,随及让宜沟“又一村大酒店名厨郝清泉为皇帝和太后做了宜沟名吃“三不粘”,并又献上了“福兴源”酒店的名酒双头黄,让其品尝。厨师郝清泉为讨龙颜大喜,想为皇帝做一道汤,做什么汤好呢?这时,他到行宫外净手,看到行宫后墙根处几棵扫帚苗,灵机一动,顺手拔下,拿到厨房掠下嫩叶,洗挣切成了细丝,用鸡蛋面汁、油煎,配以调料,制成清汤,皇帝尝后说: “味道鲜美,真乃好喝也,这是什么汤?侍者宣来郝清泉,郝叩头说:“不敢说好喝,万岁千里迢迢来到宜沟,—畋点犬马之劳,这叫龙须汤”;皇帝十分兴奋,刚要说赏,坐在旁边的慈禧太舌突然说道:你给皇帝做了龙须汤,给我做什么汤呢?这一下难住了郝清泉,顿时恐慌。地方官也吓呆了,傻愣愣地看着郝清泉,因都知道太后的厉害,怕得罪太后惹来杀身之祸。郝清泉紧锁眉头回到厨房,忽然他看到御厨从南边带来的黄瓜,心里格噔一下,好象石头落地,连忙抓起几根,用刀猛拍成片,切成鸟尾形状,加蛋黄油炸,酱油上色,配以调料,制成一汤送上,慈禧太后品尝后,脸上现出笑容,问道;“这是什么汤?”郝叩头答道:“禀太后,此汤叫,‘风尾汤’”.慈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你这个奴才挺乖的”。 12 皇帝和太后在行宫住了一宿,第二天上午十点左右驾过处,人欢马叫,老百姓口喊“万岁”. 日本军占领宜沟,老百姓残死非命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丁全面侵华战争。当年冬季,日车侵占安阳。1938年2月中旬,日本侵略者由安阳出发,分东、西、中三路向南进犯,2月22日宜沟被日军占领. 1938年2月中旬,日本侵略者为向南进犯,从安阳派飞机轰炸汤阴、宜沟三次。第一次炸翻了南关朱老瑞家的楼,第二次炸翻了小东门南边未同云、未者孟、牛老茂家的房子,这两次炸死多少人,也无人统计。据传老茂的家被炸的最惨,家人被炸的人肉横飞,挂在树梢上。第三次,轰在宜沟南关曹庄路上,当时正育一帮人出城逃难,有推车的,有挑担的,据传飞机轰炸后,死丁一大片人,少说也有几十口,有的死人身上还着丁火,受伤的人哭叫连天,惨不堪言。 日本兵残无人道,老百姓残受欺辱 日军占领宜沟后,为了便于统治,实行十产联保制(老百姓十家为一个联保,如其中一家办丁坏事,其它九家都要受到株连),由保、甲长负责,凡参加上联保的发给良民证, 良民证上贴有本人照片,以防他人借用。当时未良必(新华街)任维持会长,冯吉善(前进街)任警务局长,高步云(胜利街)任商务会长,张风亭(翻身街)任日军翻译。 老百姓出城门,首先要向执勤的日本兵行鞠躬礼,然后拿出良民证接受日本兵的检查。日本兵为所欲谓,平白无故,随时可以强令中国人下跪、顶石头、面壁、贴墙等,打骂人是常事,甚至用刺刀把你捅伤。 据传,在某一天的中午,—个中年妇女,披头散发,疯疯癫癫,哭着、骂着从街里跑回来,他被日本兵鸵*了。当天夜里,胜利街瞿某某之女,被几个日本兵发现,他们把其捆绑在树上后,被禽兽日本兵疯狂轮*致残。 1940年冬季的一天,日本人戒严,东门里扬驴子弟弟,先天晚上住在江王庄(宜沟城北附近),第二天早起回城,城门未开,他就从城东北角扒上城墙,被北城门楼上的哨兵发现,一吹口哨,日本兵全班出动追赶,追到扬驴子家,那个院里住有三、四户人家,日本兵从屋里把所有的人抓出,让他们全部跪在院子里,城墙上用机枪点名,十几口人全部枪杀院中,鲜血满院,死尸遍地,有男,有女,有老人,有小孩,真是惨不忍睹! “4.12’长沙惨案 1942年4月12日, 日本鬼子到铁路西扫荡,上午到长沙村,经搜查没有发现中国兵,中午回宜沟林息。长沙利警备队长郑有平,因为日本人走后.村里没有人给他送礼,下午他到宜沟给日本人报告说,长沙有甲国兵,日本鬼子马上整装歼往长沙村。郑有平又在村里发动人抬着迎风桌迎接日本人,走到长沙村东地,日本人开抢扫射,当场打死17人,又用刺刀捅了一遍,只有郑有平和他手拉的二个人未死,随后日本人又到村里,这时村里人听见枪声,大多数己吓跑,日本人进村后, 见人就打,见鸡就抓,故火烧房子,顿时,整个长沙村变成一片:火海,打伤四人,烧毁房于280多间,烧死牲口8头,这就是有名的“4.12长沙”惨案。 13
1943年秋罢一天夜里,小西门外李茂林,李茂修弟兄二入在小西门外戏楼上制做羊毛毡子,铁路上过来钢甲车巡道,看见西关有灯火,随时打丁三发炮弹,当晚将李茂林抓到警务局(现工商北院,**家)。第二天早起日本人把小西门外、南门外的人全部抓到南关桥顶上,都叫面朝北跪着,南台上架着三挺机枪。除当场用刺刀把李茂林刺死外,还被逼在场人说出谁是“红胡子”(八路军),不然就要把所有在场人伞部杀死。在这紧要关头,警务局长冯吉善与末良必商量,用偷梁换柱的办法,牺牲少数入.换取事数人的性命。于是就把黄振、刘启善父亲(二人都是大烟鬼,均是芦胜街人).还有东南乡两个要饭的交给了日本人,说他们是“红胡子”,日本人将他们四人枪杀在通柱火车站的路上,使在场的人免死于非命,这就是“只许日本人放火,不许中国人点灯”。 日本人惨无人道,中国人奋起反抗 日本人的罪行,真是倾竹难书。日本侵略者的血性屠杀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奋起抗争。日本人把李茂林当“红胡子”(八路军)枪杀后,其叔伯兄弟李开山,第一个跑到山区参加了抗日队伍,随后,宜沟的青年纷纷跑到革命老区参加抗日活动,就连维持会长的大儿子未**也跑到西部山区当上丁华北抗日民辽连长:1940年冬季,抗日军民从宜沟西城墙角越过城墙,打开西门,把驻在洋学堂里的日军部队全部杀光,这一年一天中午,西县政府(我抗日**政府)的便衣人员混进城里。把**伪镇长当场打开在伪镇公所里,对日伪军震动很大;所以伪军们站岗时,我军便衣人员只要在衣服厂边伸出拇指和食指比—个“八”宇(八路军)他们就不敢阳栏.点头放行.就连警务大队长张春来,也是明为日本人办事,暗通八路,每当我地下人员通过铁路时,他们都要派人引路护送:1945年5月初,我军129师政委***和夫人卓琳,由河东砂区回太行老区时,从棘针庄大桥上过铁路,警局根据扬贯一的通知,他们也派人参加护送。1941年3月1日, 八路军l29师一旅一团,以五个连的兵力破坏了日军安阳至高村50公里的铁路线.同年5月5日,西县政府组织抗日军民,破坏了三里屯至长沙的一段铁路,并将三里屯女桥炸毁.5月31日又炸毁前羑河铁路大桥,破坏铁路2公里,除此以外,还不断在铁道下边埋地雷,专炸日本的火车头。日本人为了防止火车头被炸,在车头前边推几节干板车,地雷响了只能炸干板车,炸不着车头。我军又改变 了爆破方式,采用缓爆地雷,待平板车过去才启爆,专炸火车头,弄得日本侵略者毫无办法。 1942年以后,国民党军的红头飞机,也不断袭击日本人的火车,专炸火车头吓得日本人在宜沟车站修建了防空洞,白天把车头开进防空洞,夜间飞机下来才敢开出。有一天—架日本飞机由南向北飞去,在长沙路口上空,两架中国飞机轮流向其扫射,打的亡带着浓烟同北逃窜。后来主要煤矿都控制在我军手中,日本火车烧不上煤,只好用东北大豆代替,结果火车烧不足气,火车开的很慢,上三里屯岗也得停几次。 宜沟镇解放 解放前宜沟的政治势力 宜沟,自清朝以来一直是以冯京为中心,长期统治着宜沟广大人民群众。冯老云,前边已经说过,清代拨贡, 曾任过山东省牟平县知府。冯江源,清朝举人(马者云之子)曾任过怀庆府儒学堂。这些人虽在外地当官作事,但,在宜沟也是说了算;民国时期,宜归一区营辖。区长唐必臣经常驻汤阴,冯景连(冯江源之子)任宜沟镇长,未良必任副镇长,日本占领时宜沟归第五区管辖在降城两大庙,冯吉善(冯景连之子),任直沟镇长,兼警务局长, 丁其(前进街)任警长,高步云(胜利街)任商务会长,未良必(新些街)任维持会长,张风亭(翻身街)任日军翻译。 14 胡全录,个子不高,又黑又粗.此人心狠手辣,野心勃勃,在他统治的二十二个村中,青年人都被抓去当兵,而且是辈兵,如果谁中间开小差,不光要追杀其本人,而且还要株连家族亲友。据说,宜沟一个叫马有只,在胡部当兵,因开小差被抓去杀了头。有—次胡的得力干将蒋仲信,从汤阴上火车回胡部,在火车上发现第五区三十二保联保主任赵贯武,被其抓走弄到庞村西边黑山顶,大卸八块,尸首扔在山坡上。蒋仲信残无人道,敲诈勒索,杀人无数.育一次他给叔伯奶奶/蒋训母亲)写信,要她三天将五百块现洋送到小西门戏楼上,他奶奶未送,结果第四天把他奶奶抓到宜沟西地锅罗沟里割掉两个**。当时宜沟周围的老百姓只要一提起野猫,无不胆颤心惊。常言说,替有善报,恶有恶报,蒋野猫后被区自工团连长张全德在宜沟南场麻子棵子底下捉住,枪毙在南关大桥顶上。 杨贯一当时虽是东南乡—股群团势力,名叫红枪会,但没有什么民债,他在参谋长胡紫青(我地下党员)规劝下,为我党在这一带活动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当时冯吉善与杨贯—联手抗胡,仿佛三国时代刘备与东吴一样,胡全录奈何不得,为此他不能为所欲为地霸占宜沟。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以后,孙殿英由原来的日伪军头目,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暂编第四路军,派兵驻守宜构。1945年9月29日宜沟解放,不久宜沟又被敌军占领。1946年春国民党30军进驻宜沟:同年7月,30军移防山西,土匪胡全录以保安团身份驻守宜沟.同年10月16日,人民解放军、冀鲁豫部队解放了宜沟,不久,由于高树勋、马法五串部北上,宜沟又落入胡全录之手。1947年1月23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太行冀、普、豫军区部队,在刘、邓首长亲自指挥下,对宜阳、汤阴、滑县等地敌军皮起反攻作战;同年4月3日,全歼胡全录等故军,宜沟再次解放。土改期间,太行武工队又给还乡团打了两年仕,直到1949年5月,安阳解放后,宜沟才算平安下来,人们才真正翻身得解放,分了土地房子等财产,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1950年春,宜沟镇被设为四区区公所,又成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宜沟镇街道划分 解放前,宜沟分南关、北关、东后街,西后街。解放后,区政府领导根据时代背景和地理情况,对宜沟区进行了划分,并起了名。当时区政委未九成、郝明山(派出所长)、冯志国任镇长。南门外,以义学庙坑往南,路为界,路东起名为“芦胜街”,路西起名为”胡勇衔”。这两道街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两泣烈士。48年3月还乡团在安阳伪四十军的支持下,进犯宜沟,大行武工队为保宜沟安全与还乡团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芦胜、胡勇二位同志牺牲。门里至中十字以老大街为界,路西起名“前进街”,路东起名为“新华街”,故名思意,前进是指社会在前进,革命在前进,新华是指人民翻身得解放,日新月异。中十字以北至北十字街,以老大街为界,路西北至官坑,起名为“胜利街”,路东北至马砚坑,起名为“解放街”。北十字街至北门内外,起名为“翻身街”,这三道街名的童思是,人民得到解放,革命胜利了,老百姓翻身当家做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