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宜沟历史传说(上)
浪剑花已殇 宜沟之家
2015年12月13日 18:46
巫医取泉水医曹丕,魏文帝钦命宜师沟
宜沟祖先祖籍山西,小门脚指甲盖为证 冯拨贡主持筑城墙,小西门暗设避水珠 二、宜沟风景如画动听………………………………3 出东门两架青山,走出没有山之说 走城不见城 北关响狮子,报警防洪水 南关裤腿桥,走桥不见桥 四山五座庙 出西门琵琶寺,弦不弹自响 三、宜沟分治两县与合并……………………………4 四、宜沟的政治经济地位……………………………5 宜沟的政治地位 宜沟经济繁荣昌盛,日进斗金名不虚传 五、传统文化、历史悠久…………………………6 和合二仙隐居首阳山 南关大铜佛,闻名震豫北 亚圣子贡,祖籍浚县,建祠宜沟,受人香火 南关义学庙 奎星阁寺院 东关老奶庙,赛似金銮殿 六、宜沟历史大事记………………………………14 魏文帝病倒宜师沟,巫医取凉水医曹丕 惠帝兵败下扣村,稽绍血染浣衣河 宜沟置镇筑城,邺南首镇名扬 钦差大臣南巡返京,过宜沟立碑定官路 光绪、慈禧夜宿宜沟,龙凤两汤名留千秋 日本军占领宜沟,老百姓残死非命 日本军残无人道,老百姓残受欺辱 4.12长沙惨案 只许日本人放火,不许中国人点灯 日本军惨无人道,中国人奋起反抗 宜沟****解放 宜沟镇街道划分 七、民间神话传说…………………………………23 天地人降祥三官庙,弟兄仨老三居正位 官坑、饮马坑之说 河神御水,朕封永通河 皇帝金口玉言,蛤蟆尊旨塌气 张举人艺高胆大,黑道日动土打神 鲤鱼跳楼把门,张举人家破落 狐仙报恩赠异物,马蹄烧饼顺气丸 寿阳山下金豆子的传说
一 宜沟的历史由来
宜沟,据史料记载,宜沟的前身为宜师沟,发源于村西三十五里黑山,自十多年来的山洪暴发冲涮,而自然形成了一条水沟,沟里长年有水,但因水冰源,故称冷泉.那么,宜师沟,宜沟镇又因何原因?何时改名的呢?这还得从曹丕饮水治病传奇故事说起。
巫医取泉水医曹丕,魏丈帝饮命宜师沟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公元200年,曹操之子一一曹丕,废汉称帝, 以魏为号,改称魏文帝,定都洛阳.为巩固其**,他经常出巡各地.一次在出巡之后,匆匆返国途中,至汤阴县南宜沟附近,感到头晕目眩,突然病倒,部卜髓从惊慌万分。为给其治病随从们忙四下寻医问药,结果寻得一位当地很有名气的巫医,巫医问明病情,深思后二话没说,直奔城北水沟,面可源头.行三拜九叩大礼,然后取河水与军卒,并嘱咐军卒献魏王饮之,随从小敢怠慢,忙献于曹丕,曹丕饮后果然觉得精神大振。少顷,便痊愈如初。其实曹丕并不是得了什么大病,只是因急于赶路,身体困乏,再加上天气炎热,肝火内盛。导致头晕目眩、四肢无力,而城北水沟之水源于山泉,含有多种矿物质,且水冰凉,胜似冰镇过的矿泉水,故而正好对症。曹丕饮河水病愈,大喜,曰:真乃神水,宜师之沟矣!故而,冷泉遂改名宜师沟,此事传开后,常有人到源头取神水医治百病。宜沟镇相传明朝时期改名,距今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 宜沟祖先祖籍山西,小门脚指甲盖为证 宜沟的先人都是从外地迁来的,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元蒙统治者大肆收割民财,横征暴税,加之严重水、早灾害,民不聊生,造成大批饥民流离失所,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冲击着元蒙统治者,丞相伯彦奏请朝廷尽杀张、土、李、刘、赵五大姓来****农民起义,闹的人心慌慌,造成山东、河南百万生灵逃脱无几,基本形成无人区。明朝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朝廷采取迁民垦荒措施,下旨从山西无田农民中迁居河南,官家供种、耕牛、耕地作为己业,免税三年:当时迁民,山西洪洞县老槐树是被迁民最为集中的地方,凡是洪洞县人,人的小门脚指甲盖都是双的今,我们宜沟的先人都是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底下迁来的. 2 宜沟的寨墙始建于明朝.明崇祯年间置镇筑堀,清代同治八年(1861年)重修,这次主持重修城墙的是宜沟当地有名气的绅士冯老云,又名冯兰,清代咸丰年间拨贡,被皇帝恩赐“大夫”,主营教育,(曾任过山东牟平知府)。冯拨贡这次修筑宜沟城墙,根据宜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费尽心机,精心设计,并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光筑城夯土就在宜沟镇内挖了两个长200米、宽100米、深达10米大坑,也就是现在的官坑和马砚坑,如果连同堀墙四周的护城河挖土,共动甲土力就达90余万方。宜沟镇筑城墙后,呈椭圆形,南北长四百五十余丈,东西宽一百八十六丈,墙高2.5丈,南门及其两侧均系砖墙,其余三面除城门楼用砖砌外,均为三七土夯实而成.整个城墙雄伟壮现,牢若金汤,不仅可以用来暂时守拒敌兵于城外,而且还可以用来防洪避水。宜沟筑城共有六门,各门上均有匾额,并书称各有不同。南门上书“邺南首镇”(当时安阳称邺,宜沟位于邺南第一大镇之意):小东门上书“丕山门”(与浚县大丕山门东西相望,浚县大丕山是如来佛斫在之地,是仙境之地,把小东门美称为丕山门,意思是进出此门如入仙境):大东门上书“永通门”(永通河水由西向东绕城而过.有永通水长流之意);小西:上书“瞻行门”(有出小西门眺望太行山之意):据说修筑小西门时有一段故事:冯拨贡长年居官在外,又为当地名门望族,家大业大,其后园北侧邻小西门。为图个花园后院清静,避免人来车往的吵杂,在修建小西门时冯拨贡有意将小西门修窄,只能过行人,而不能过车马,同时暗中抬高门于其它,1963年宜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降水量为1004毫米,六门五门进水,面临独小西门没有进水,为此至今人仍传有西天避水珠之说,大西门上书“大西门”,北门上收“宜沟镇”。冯拨贡在六门匾额定名,设计方面确实费尽了心思,有所讲究和含意。 宜沟的城墙是1947年4月,宜沟解放时为了防止敌人重占宜沟府组织西路群众扒掉,现仅留遗址。 二 宜沟风景如画动听 宜沟镇有很多景点,地名在民间被编为趣话广为流传,如“走山没有山、进城不见城”,北关响狮子,南关裤腿桥,出东门两架青山,出西门琵琶寺弦不弹自响,四山五座庙,庙院走大车,还有铁箍槐等,这些景色听起来,真是动听如画,让人迷恋。 出东门两架青山、走山没有山之说 相传很早以前,宜沟东门外往东3公里确人两架青山,山下均住有人家,那时山上草木茂盛,四季如春,山青水秀,景****人。岁月沧桑,如今青山已夷为平地,只留下脚下的两个村庄,这两个村庄至今仍叫大青山、小青山,为此广传为出东门两架青山、走山没有山佳话至今。 走城不见城 宜沟镇城南2公里有魏城,城北4公里有降城两个村庄。降城就是当年魏国大将晋鄙屯兵驻扎的地方,即巍峨雄伟的古城堡如今遗址尚存。到宜沟,要去魏城或将城,进庄内,并没有什么城,所谓城是指村名而已,是个谜,为此,走城不见城广为佳传。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56年,秦昭王起兵攻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夫人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的姐姐王异母妹),她屡次书信向魏王和无忌救援。魏、楚两国合谋援救赵国,魏王令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援救赵国。这时秦王派使者告知魏王:“我攻赵,指日可得,谁若敢救赵,我将先移兵攻打他”。魏王惧怕秦,速派人阻止晋鄙,令他屯兵于宜沟附近的降城,名为救赵,实为观望和搪塞赵。 信陵君得知晋鄙屯兵降城,不进不退,又多次劝魏王不听,信陵君无奈,只好带着自己门下、食客千余人和车骑百余辆,准备与秦决一死战,与赵共患难。当队伍路过夷门(开封东门)时,信陵君会见他的老门客候赢。候说:“你此去如以肉打虎,有去无回,不但不能救赵,反而毁了自己。”并帮信陵君出主意,让他托魏王爱妾如姬偷出虎符(古代帝王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夺取晋鄙的军权,再去救赵,并荐力士朱亥随他信陵君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如姬,如姬果然窃取了虎符交给信陵君。 3 2000多年过去了,虽当年雄伟森严的城堡已不存在,但从现存残缺的城坦采春,仍可见其当年之风姿。现存遗址东西长103米、南北宽98米,面积9894平方米,高出地面3—4米,遗址周围是广阔无垠的平原和泊地,充分显下出耳当年巍峨。 北关响狮子,报警防洪水 永通河位于城北,由西向东,山洪爆发,冲刷自然形成,后经众人开友,于光绪27年(1901年)命名为水通河,河宽50米,水位].5米,最大流量为每秒150立方米,绕城流过,屉后流至菜园西双石桥入汤河,全长37公里。永通河每到汛期,山洪暴发时,洪水漫沟泛澜成灾。明末年间,当地宫员工一些大户商量后,在北门外修建了一座漫水桥(桥眼三个,中间桥眼高2米,宽2 .5水,两侧桥眼高1.5米,宽2米),桥头四个角按放了四只石雄狮狮子胸前挖有个小洞),相对而卧座,平时水从桥下流过,汛期山洪暴涨时漫桥流过,水冲进小洞,就会发出响亮的声音,以示人提高警惕防止洪水泛澜。为此古称“北关响狮子”相传至今。 南关裤腿桥,走桥不见桥 宜沟镇南城门外,有一个面积不算太大的广场,这里就是过去被人们称为“南关裤退桥、北关响狮于、四山五座庙、庙院走大车”的宜沟重要景观之—的裤腿桥,也许有人会问,我到过宜沟多次,怎么就没育发现广场下面还有座桥呢?对了,这就是宜沟裤腿桥的绝妙之处,人在桥上走,不见桥身处。说起裤胆桥的来历,历经岁月沧桑,这里面还流传有多年的风趣故事呢! 宜沟,顾名思义,以沟居多,而南城门外称“五龙聚首”之地,面的护城河,西面锅罗沟,以及驿路、小官路等五路来水汇集一处,每到汛期一片汪洋,无法行走和交通。据重修南关跨溪桥碑文记载,南关裤腿桥原名跨溪桥,双足三窟,盘曲吐纳,经梁大雅所建。圣祖仁皇帝五十九年霜妃返京路过此地,桥坍塌不堪,狭窄不便,遂命新武孝廉张明远,力懂其事,用石平铺,而形便如旧。乾隆40年,此桥车轮马蹄槛,森列全没,於*雨烈风,昔日巩固之形成又倾圯之,宜沟众衿士,育知之士)冯其登,壬邃等目触悄伤,立志补修:但念工大费广,独立,难成,因积少成参,众擎易车,於是就先益后募,用黄金五丁、神斧乃挥坞工,於乾隆40年庚子11月中修补竣工,当时负责此工程的有汤阴县正堂加五级、丰仲,汤阴县教谕李振兀,汤阴县训寻强振庚、胡筠、蔡璜、朱焕等。 嘉庆年间,进土贾炳回家探亲(宜沟前进街人士,官居汉阳的正堂,相当于观在地市—级),行至南关,目睹跨溪桥到处坍塌,凸凹不平,行走十分小便。回家后,心情刀分沉痛,就暗下决心为家乡父老乡亲重修此桥.待他思虑几天后,就找本街冯老云(宜沟有名绅士)即几家大户和一些知名人士,商议如何修桥以便行走和交通之事。他们根据地型、水的流向、汛期水流量,扩大规模,确定重新馅桥,更名为“裤腿桥”。但困工程之大,用料真多,耗资巨大,交通不便,运输十分困难,怎么办?面对诸多问题,她们商量后,设想了桥上用白条石铺面、桥下用石磙子支撑的办法,因石礴两侧有脐眼,按上硫框—个牲口就司拉来,这样运输问题就迎刀而解了。在耗资方面,他们利用人们财谜心窃的心理,设想了以一斤石头换一斤小米的办法采诱惑人心,引入上当受骗。方案商定后,对工程用料做了详细计算。该工程由冯老云主持,经办人车老泽(芦胜街人)。次日主持人就派人到外地十里八乡四处张贴每交售一斤石磙子和条石,付给一斤小米的告示,大肆宜称宜沟建裤腿桥之事。这类好事,如同天上掉下了金元宝,一时间方圆数十里内送石磙的人蜂涌而至,络绎不绝。磙于送来后,并不马上开秤兑米,主持人让送磙子的各自堆放—块儿,为了便于识别和防止丢失,把自己磙子上的脐眼用铁锤任意打掉一个,并留下标记,等收齐后一次开秤兑米.没多长时间,宜沟南门外堆满了石磙于和条石。这时,经办人通知各村送石料的人都到宜沟开枰兑米。来时,送罐子的人们都高高兴兴赶着大车小辆来准备往回拉小米。开秤那天,主持人命人取来那杆特制的大秤,只见那杆秤长达丈余,粗若碗口,如同楝条一般,远远被两个棒小伙子抬来挂在杨树上,而秤砣却是一个大汉用吃奶力气才能抱起的小石磙于。结果——过秤,大破于12两,小磙子半斤(当时16两秤),送磙子的人一时都傻了眼,待回过味来后万知上当,纷纷嚷嚷,吵作—团。但主持人并不慌张.声称,买卖自愿,各行其便,谁如果感到吃亏,不卖拉回去也可以,但得交存放占地费。弄得卖台磙十的入有苦难言,卖吧,吃亏,不卖吧,一则是交占地费,二则磙子因没了脐限已成废品,只好自认倒霉,留下了磙于,拉回去了为数不多的小米。 4 同治九年,贾进土再次画家省亲,看到桥上缺少栏杆,行人极不安全,就又出资清来能工巧匠,在侨边修建了雕刻十汁精细而又华丽的石栏杆,桥边的坑起名栏杆坑。 “南关裤腿桥,走桥不见桥”,这样的建筑造型多见,在当地更被称为一绝, 名扬方圆数百里。 四山五座庙 “四山五座庙”。并非是在四座山上建有五座庙,而是在四面房的山墙—上嵌百四个坤龛,位于镇:比中心街的一个十字路口。西北角房山墙上有两个神篾,一个门朝东是财神庙,一个门朝南是酒仙吕洞宾;东北角房山墙上是关帝庙,东南角房山墙上是武道大将军庙,西南角房山墙上是土地庙,中间大街寸字路口,所以”庙院”能走大车。至于,“铁箍槐”,则是一棵古老槐树,位于四山五座庙附近,人们为了保护它,就在其树干—上包上了——层厚厚的铁皮,五八年大炼钢铁时被毁伐掉.为此,人称“铁箍槐”。 出西门琵琶奇弦,不弹自响 琵琶寺,位于宜沟西5公里处,很早以前,这里寺院依山傍河而建,气势宏伟,风景秀丽,寺院建筑壮观,据传这里香火最旺的时候,有僧人百余人,良田数址顷,后毁于战乱。如今这里已建成琵琶寺水库,现水库旁有两个村庄一个叫琵琶寺,一个叫香寺(琵琶寺村在建水库时曾进行过搬迁,一部分迁到原址北岗上,一部分迁到宜沟镇北2公里,形成现在的向阳庄村)所谓琵琶寺弦,不弹自响,这个典故取“寺弦”、“寺院”其同音,而是两名谜语。 三 宜沟分治两县与合并
据历史记载,清雍正以前,宜沟就分治两县,当时宜沟以北水口官坑入口村)为界,分为南镇、北镇。南镇归浚县辖管,北镇归汤阴辖管。据传达室说,浚县县长与汤阴县长是亲表兄弟,宜沟因距浚县太远,管理不便,弟兄俩协商后,南镇由汤阴县代管,后来宜沟逐渐发展壮大,集贸生意兴隆,浚县县长找汤阴县长商协,想要回南镇。汤阴县县长不给,为此弟兄俩产生矛盾,纠纷越来越多,多年来,浚县县长请示洲、府调解,未能如愿,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经汤阴县县长扬世达请示总督王士援转呈准许,将南镇并归汤阴。民国十六年又形成两县分治,民国十七年复归汤阴。
四 宜沟的政治、经济地位
宜沟地处华北平原,位于邺南(安阳)35公里,古称邺南首镇。历史上大小官道贯通南北,是方圆几十里以内的政泊、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心,为此,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宜沟的政治地位 明、清定都在北京,那时南力官员进京,北方信件传递,都有驿站接待承办,兰时六十里为一站,宜沟北至邺城七十里,南至淇县六十里,为此宜沟没有驿站。解放前,除当地伪局外有国民党三十二军驻守。日本侵占后更是重兵把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三寸军、新五军,土匪李同秀、司华生都驻过宜沟。1947年宜沟解放后至1949年5月,游击时期,敌我双方对宜沟不断进行争夺战。解放后宜沟成立了区政府。58年改为宜沟人民公社,后又改乡,建镇至今。 宜沟经济繁荣昌盛,“日进斗金”名不虚传 宜沟位于汤,浚、淇三县交界处,古有驿路从集中心穿街而过,今尚有清代行宫、大小公馆、驿站、小官路等。独特的地理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宜沟形成丁方圆几十里以内的商贸、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商贸发达,生意兴隆,市场繁荣‘宜沟逢双集,每年有大型古庙会六介,从二月十九菩萨庙会开始,三月二寸、四月初三、三小满、四月十五,基本月月不断,直到九月初六结束.5 宜沟的手工业,职务性商业,据宜沟乡志记载,织丝绸机坊4家,银匠6家,白铁5家,鞭炮4家,皮麻4家,铁匠铺32家,挂面坊16家,以及染房、缝纫、豆肩坊、砖瓦窑、烧灰等。服务性商业:,大酿酒店3家,杂货行13家,药铺4家,肉架铺9家,馍铺17家,饭馆11家,以及浴池、理发、照相等.当时全镇约5000多人,从事商业、手工业的约1700余人,占总人口的30%以上。在手工业产品中,宜沟贾开山(前进街、家的丝调行销北京、天津,郭老俊(新华街)家“福兴源”大酒店的“双头黄”酒远销日本,罗家的锄板、李家的马蹄烧饼,李家(婶鸭)的顺气丸在方圆数百里大有名气.宜沟市场繁荣,经济发达,顶盛期1930年一1938年那时的农村没有商业,主要集中在集镇成交,宜沟集当时辐射到俊县、三角、屯子,西至鹿搂、鹤壁集、林县东尧,南至大来店、卫贤、庙口,北至伏道等地,而这些地方的土特农副产品都要来到宜沟销售,然后买回需要的日用品。为此,当时流传有“宜沟街三里长,家家都有门面房,一眼望不到头的是粮行’’的顺口溜.当时市场繁荣,经济发达,故而得有“日进斗金”之说.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授中国政府邀请,首次到我国进厅国事访问,当时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田中首相在与周总理父淡中,特意提到中国双头黄酒,色美昧香,绵甜口爽,营养独特:1974年在中央、国务院直接关怀下,宜沟“双头黄”酒又重新问世,再现当年风采。 商品交易中,当时没有度量衡,用的是斗和秤,但是均不统一,宜沟是十七斤的斗,汤阴县是25斤的斗,鹿楼18斤的斗,在秤方面更不统一,在同一十集镇,成交不同商品要用不同的秤。一股商品是“十六两秤” (即十六两勾一斤),折现在秤0.588公斤;十四两秤叫“官秤”,折合0.51公斤:成交油类,用“20两秤”,折合O.735公斤;成交棉花、粉条用:(0口三五秤”,就是—卜六两外加O.35斤,折合0.794斤,这在当时是众人共识的。 货币流涌。到国民时期就不用文钱丁,用的是铜币、银币(银元)和纸市,铜币平分10文、20文、50文、100文、200文。一千文为一吊,一吊钱司买五斤白面或六斤小米。铜币和银币的比价为8.2吊,兑换一元银币。纸币有好几种:中央银厅发厅的“中央票”,交通银行发行的“交通票”、农业银行发行的“马拉犁票”。民国时期“马拉犁票’,价值最高,一块钱可换一元银币,其它几种三块、五块才能换一元银币。日本占领中国后,又发行了一种“中国联合票”,一元钱可兑换一元锻币,后来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危机,造成通货膨胀,五块钱也不能买—·斤米。市场上出现了以孔于祭天坛为图案、面额五百元的”联合票”。最后又发行了一种“关金票”,意思是与黄金等价,开始一块钱司兑换一十元也买不了一盒顶球烟。后来和“联合票”的结局一样,一千元也买不了一盒顶球烟。 由于通货膨胀,把老百姓坑得叫苦连天,家破人亡。所以后来无论商品成交,还是放帐接债,都以粮食折算.当时的放债利率很高.一种是借一还{,就是春天借一斗,秋后还三斗;第二种是天期、双期,利息按天计算,借一块钱一天出一分钱的利息,双天期是二分利、五十天就是本利刘;第三种是“驴打滚”,也叫“臭虫利”,就是今天借一块,明天还两块,明天还不了把利息作为本钱,三天要还四块,就这样成倍柱上翻。敢借这种侦的人,大都是赌棍、大烟鬼,也有生意人。借钱要盲人担保,井有财产抵押。放这种债的人大都是有权势的,到期不还,告到官府去,人被抓去坐牢,最后又得还债,又得回人,弄得倾家荡产,有的家破人亡, 当时人们都叫它“阎王债”。 6
宜沟历史悠久,是一个具有古代历史传统文化的文明古镇。
和合二仙隐居首阳山 据碑刻记载,殷商时期,周武王年迈多病,召见两王子伯夷、叔齐商量传位之事,两个王子相互推让,谁也不想接位,弟兄俩与父王不辞而别,陆续从朝歌(现今淇县,殷商定都之地),陡步来到宜沟城西北岗上隐居(长沙北岗),后来伯夷、叔齐两位王子被姜子牙封为“和合二仙”,此岗称为“首阳山”,后被当地群众念转为“寿阳山”,相传至今。 南关大铜佛,闻名震豫北 据传,南关铜佛寺,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铜佛原址在宜沟卫生院,占地面积10余亩,建有庙院、大殿、东西厢房等。大殿方三丈,建筑气势宏大,颇为壮观。殿内铜佛像由黄铜铸造而成,身高5米有余,重达3600公斤,为莲花座像。铜佛神态端正,微微笑容,熠熠发光。常有好事者,三五成群到铜佛寺攀沿而上或卧佛掌枕膝而眠,或坐膝打牌而乐,铜佛之大,声震遐迩,闻名豫北,解放后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长期战争破坏,宜沟解放时铜佛寺已遭严重毁坏,1953年省政府拨款重修铜佛寺,省委任科长督办,汤阴县委书记刘庆云、宣传部长李明修、宜沟文化馆长陈喜经办,使铜佛寺得以再现辉煌。可惜1958年大炼钢铁,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铜佛寺严重破坏,致使铜佛寺荡然无存。如今,当地群众又在铜佛寺原址附近筹资修建了新的铜佛寺,但比起当初的规模却小的多了。 亚圣子贡、祖籍浚县,建祠宜沟、受人香火 端木子贡,春秋战国人,孔夫子大**,七十二一,在儒学方面很有造就,被人们称“亚圣”,原浚县大来店乡端庄人。 子贡祠坐落在南门外铜佛寺左前方,驿路西侧。子贡祠建何代,已经失考,从现今挖掘出的两只宋、明两代的石狮分析,子贡祠大约修建于宋明两代。子贡家居浚县,为何祠堂建于宜沟,据后人考证,可能有这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清雍正以前,宜沟南镇分属浚县管辖,是浚县地也。二是古代有一官不入居家之礼俗,南来北往的文武百官要祭拜子贡很不方便,所以,端木子贡后人就在宜沟的官道旁修建了子贡祠,以供官民祭拜,祠内供奉有子贡塑像,据传说,城南1公里处有地30余亩,人称僧地,每年收入供祠内开支。 南关义学庙 义学庙始建于清康熙52年(1713年),位于南关裤腿桥东南处,有大殿五间和东西厢房,此庙是当时一些有识知士,主纪念孔子圣人而筹资修建而成,殿内设有孔夫子塑像,有僧侣待奉,南来北往的学士过往宜沟,都要到义学庙祭拜孔圣人,当时香火旺盛。 奎星阁寺院 奎星阁位于宜沟城东南角.占地,10余亩生百余人,香火盛旺,该寺始建于清代年间。后毁于战乱,现已荡然无存。 东关老奶庙 赛似金銮殿 老奶庙位于大东门,占地10余亩,据传,建于清代,正殿整个建筑结构仿照金銮殿修建而成。正殿五间,供奉大仙、二仙、三仙、老奶,建;筑跨度5米,正殿南是拜殿5间,跨度5米。拜殿前是平台,台上放有金鼎,平台前是东西廊房各5间,房内有十帝阎君(阎王)塑像,廊房南头各有一间数房,房内有神塑像;廊房前是三间过庭,内有四大金刚塑像,两侧,各建有月亮门从月亮门走进小院到庙门,庙门内两侧有两座神塑,门两侧有两个钟楼,房内挂有2米多高的大钟,钟声能传十余里远,庙门匾额书刻“秦山圣母”,门外对面是戏楼,另外西廊房西边有—个院落,供僧人看庙居住,整个庙宇建筑气势磅薄,宏伟壮观,每天香火不断,人往慎多。 除以上庙宇外,北门外的玉皇庙、石老爷庙,西后街菩萨庙,西门外西楼,有南关三官庙等,建筑各有独特建素,非常精致,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7
魏文帝病倒长沙沟,巫医取凉水医曹丕
公元200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汉朝称帝,以魏为号,定都洛阳,一次外出巡视,返回京城途中,突然病倒宜沟附近,后经当地巫医取沟中凉水医好,魏文帝穴喜,曰:真乃宜师沟矣!此沟遂改名宜师沟。 惠帝兵败下扣村,稽绍血染浣衣河 七 民间神话传说
宜沟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干余年的历史沿革和漫长的沧桑岁月,记载丁宜沟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同时在民间也流传了不少带有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
天地人降祥三官庙,弟兄仨老三居正位 三官庙位于宜沟镇的南城墙脚下,裤腿桥北侧,占地四、五亩。庙内供奉着玉皇大帝的三个儿子,称天、地、人三官/指天爷、地;爷、皇上).神话传说,五皇大帝三个儿子在战争年代,帮助父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这次宜沟建庙,玉皇大帝看宜沟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测封三个儿子下几镇邪。弟兄仨人下凡,为什么老三坐正位呢?这里面有一段传奇故事。 相传清同治年间,直沟以北水口为界(入官坑口),分为南镇、北镇,南镇归浚县管辖,北镇归汤阴管辖。同治八年(1861年),由冯拨贡主持,对宜沟的城墙又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当时修城墙在镇内光挖土就挖两个百余亩的大坑,后被称为官坑、饮马坑。城墙周长十余里,设有东西南北六个城门,城门楼高达数丈,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城内南北长三华里,商贸云集,生意兴隆发达,为此被命名邺南首镇。当时,在宜沟经商的几位南方人看到宜沟是块风水宝地,将来必出真龙天子,便顿起歹心,为破坏宜沟的地气和风水就到处散布说:“宜沟北有永通河,东有环城河,西有锅罗沟,南有义学坑,风水太紧,如不在城外建庙镇邪,宜沟将来要遭大劫难”。于是就先后在南城门外建了三官庙,铜佛寺、奎星阁等,在北城门外修建了石老爷庙、二郎神庙,东城门外修建了奶奶庙,西城门外修建了菩萨庙等近十事座庙宇。 传说,三官庙快修好时,玉皇大帝催老大下界看庙修好了没有,老大懒惰就催老二去,老二催老三去,老三遵命下界前去,老三到庙院一看,大殿建好,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十分满意,他贪图人间香火,就一屁股坐上正位。停丁一段即间,老二不见老三来,也忍不住下界来到庙院,看庙修的不错,垃殿—看老三已坐了正位,他想我也不回去了,于是他就坐了上位。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五皇大帝见两个儿子一直来回,并无音信,是否出了什么事?就催老大快去看看,无耐老大才下界来到庙院,看大殿龙雕五柱,十分精巧,进殿一看,正位、上位都被两个兄弟坐定,他只好委屈坐了下位。 在三官庙大殿的正前有一个由石头雕刻而成的龙壁,龙壁高1.6米,宽2.7米,正面为龙头雕像,背面为蚊龙雕像,龙壁雕刻工艺十分精致,栩栩如生.当时作为镇妖之用.据解放后一直在庙院内居住的郝生(胡勇街)等家人介绍,此龙壁能使人逢凶化吉,还可预测天气。只要龙壁颜色变成裸灰兰色,老天很快就会下雨,龙壁F如果挂有水珠,就要下连阴雨,这种现象至今如此。龙墅于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被定为“县级文化保护单位”。 官坑、饮马坑之说 在宜沟镇的南北大街两侧,近邻东西城墙,两个百余亩大的水坑,当地群众分别叫作官坑,马砚坑,说起这两个大坑的来历,它与宜沟的繁荣发展有着很大关系。 8 河神献御水,朕封永通河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十一月初九下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一行人马来到宜沟,夜宿厅宫;当时军马饮水成为难事,当地官吏正在为难之时,傍晚宜沟北边的宜师沟,从源头冒出一股白气,顺沟由西向东飘飘而来,刹时间沟满河平,水清波亮,解了军马饮水燃眉之急,老百姓争相传告,大臣们也把这件事禀报了皇帝。皇帝大喜,说道:“宜师沟呀,宜师沟,好一条宜师之沟。当年你曾为魏文帝(曹丕)献水治病,他封你为此宜师沟.今天,你为朕献水,解了军马饮水之难,看来真是一条宜师之沟.望联去后,流水不断,造福当地百姓,就叫‘水通河吧’”!遂改名“永通河”。后来,据传,当时的地方官为了取悦皇上,挖空心事,在上流截堵,皇帝一到,开闸放水,如今截坫之处已建成了琵琶寺水库。 皇帝金口玉言,蛤蟆尊旨塌气 据传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夜宿宜沟行宫,晚上酒足饭饱之后,由于路途劳累,十分困乏,正准备休息时,忽听远处传来“呱呱”的叫声,不得入睡,就宣来外边大臣和地方官,生气地问道:“这是什么乱叫?乱的朕不能入睡”。一地方官机智地答道,回禀万岁:“万岁驾临,福泽万物,这是行宫外边江王庄水坑里的蛤蟆在欢迎万岁”。皇上一听,顿时气消,戏言道“朕要休息了,叫他们塌气吧(意为闭气不出声)”。皇帝金口玉言,过了一会儿,这个水坑里的蛤蟆不叫了。说来也巧,如今江王庄那个水坑里的蛤蟆不会大叫,只会“哽哽”地小声叫,把此坑的蛤蟆放到其它水坑里,又大声呱呱叫了。从此,宜沟一带流传下来这样一句俗语:“江王庄的蛤蟆一一塌气”,即戏言别人不要大声吵嚷. 张举人艺高胆大,黑道日动土打神 张举人,名叫张虎成,宜沟镇南关芦胜街人士,清代嘉庆年间武举,武艺高强,名振一方。 传说育一天,张单人在家破土盖一座三层楼房前,他既不向算挂先生问个签,也不让风水先生选个黄道吉日,更没有烧香请神敬土,而自己随便定了个日子,就破土动了工。常言道,人争一口气,神争一柱香,这一蛮干当然惹恼了这一方的土地爷,你张举人也太看不起俺土地丁。好歹俺也是一方神仙.岂能坐视不管!随后就气冲冲地驾样云前住张家干涉,可是挖地基的匠人并没有长仙眼,结果土地爷一看干涉不成,只样大胆,竟敢打破您土地爷的头?”土地闻听后,满脸羞色,长叹一声,道出了实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暴燥的河神早已按奈不住性子,急冲冲赶往张寡要替土地爷出气,张举人武功高强,正是吉星高照,河神不敢近他,就潜到张家马圈中,打牲口出气,满圈骡马被惊吓得挣缰乱跳,饲养员一看势头不好,要出大事,忙跑去告诉主人、张举入听后并不慌张,他暗思忖,莫非我盖房子惊动了哪位神仙不成,让想边踱步来到马圈,进门站定后,他威平地用眼扫了一圈,突然大喝一声,只听得如雷贯耳,“何神作乱?还不快快退走,不然可别怪我张某人不客气了!”河神一听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心想张举人真神也,进门就知道我河神在作乱,看来我也亲他无何,只得灰溜溜地逃走了。其实,张举人也非神人,只不过“何”与“河”音同字不同,河神作乱心虚,正好巧合也。 9 张举人在宜沟南关,家大业大,富冠一方。几年内张家连盖起了其中一座楼高达数十米,为三层建筑,乃为宜沟第一高楼. 一日,张举人闲暇无事到街上逛游,正好碰着一位半仙先生,他好奇地问半仙:“先生,像我这么大的家业,到啥时候会败家变穷”?半仙仰起脸,看过张举入的面相后告沂胆,“切记莫让鲤鱼跳楼把门”?张举人听后,心想鲤鱼它咋能跳楼把门呢?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认为张家万贯家业永不可破,从此就高枕无忧了。 其实,在张举人死后不多年间,张家很快就破落了,替而代之的是他家旁边的朱家大院。原来在张举人之后,于孙都是庸禄平常之辈,镇不住这若大一个家业。河神寻机使坏,常常使鲤鱼到河边栖歇,一日张家的花猫正好到河边喝水,远远闻见鱼腥味。一看有条鱼儿正好到河边晒肚,喜出望外,猛扑上前,一下子就叼着了鲤鱼。张家人见花猫叼着鲤鱼进家,急忙追赶,没提防被追急了的花猫慌不择路,一下子从楼把门中窜出,鲤鱼就这样跳了楼把门,张家此此气数已尽,没几年时间就破落了。 狐仙报恩赠异物,马蹄烧饼顺气丸 在宜沟镇提起李家的马蹄烧饼和顺气丸,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特别是顺气丸以前不救过许多山里人的性命,要说起马蹄烧饼和顺气丸的来历,这里面还真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呢! 传说,宜沟南门里路东有一李姓老人家,一辈子打烧饼拉扯大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李清和,老二叫李安,生活过的相当艰难,有段时间,老人家发现每天打的烧饼晚上却一直减少,尽管老人家操心照管,但还是弄不清什么原因,照少不误。为了生计,老人家只有加班加点靠多打烧饼弥补损失。 后来一天,老人家起五更打烧饼,听见门外鸭子呱呱直叫,老人家感到十分纳闷,开门便说:“你这郎鸭子,天没亮,到俺门前叫唤啥,真烦人”,这时鸭子居然开口说话了。老人家您别生气,我是来还情的,老人家一听嗦骨寒然,颤颤惊惊地问:“你能还我什么情?鸭子说:“我吃了您不少烧饼,看您家的时光也不好过,我想老人家以后打马蹄烧饼保证好卖,必定发财,另外您再买个坛子,用红布包住坛口,晃动几下,坛内就可以倒出许多药丸来,从此您老人家的生活会一年比一年强”,说完一眨眼鸭子就不见了。次日晚上,老人在梦中学会了打马蹄烧饼,所谓马蹄烧饼,就是烧饼由发面、椒盐、食油、芝麻精心制作而成,看似马蹄状,内有瓤,过火后,外焦内嫩,香酥可口,轻轻摇晃,内瓤踏踏作响,听似马蹄声,故名马蹄烧饼。同时,老人又得知坛子里倒出的药叫顺气丸。后来老大李清和随父学手艺打马蹄烧饼,老二李安开中药铺卖顺气丸,两家的生意十分兴隆,但真正使李家顺气丸扬名的还得缘于一年,西边山里人闹疫病,这种病闷气、撑胀、打饱嗝,不能吃东西。据传一个狐仙附在人身上说话:要想治好病,必须到宜沟买郎鸭子顺气丸,一时间到宜沟来购买顺气丸的人络绎不绝,琅鸭子顺气丸,故而声名远扬,传为佳话。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李清和的后代李国民(新华街)继承了祖业,仍然卖马蹄烧饼,李安的后代李三(胜利街)也继承了祖业,开中药铺卖顺气丸。 寿阳山下金豆子的传说 宜沟寿阳山,原名首阳山,位于城西北3公里处。殷商时期,因周武王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隐居此地,后被姜子牙封此地为首阳山。山的周围分布有大量的白垩石,俗称白干土,是制作水泥的上好原料,据说,这些白干土,是由当年金豆子变来的。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凌晨,山下一位农夫起早下地劳动。途经山脚下时,忽然发现一个山洞,洞内金光闪闪。这里原来是一片荒芜的山坡,怎么一夜间竟有了个山洞?农夫心中疑惑不解,于是,他就壮着胆子走进洞内看个究竟,到里边一看,只见一头金光灿灿的黄牛正在拉碾碾米,他伸手抓了一把米,只觉得沉甸甸的,心中更加疑惑。为了弄个究竟,他匆匆赶回家中到灯下一看,哪里是米,原来是一粒粒闪光的金豆子。
10
这件事最终还是让乡亲们知道了。众人在埋怨这们农夫贪心的同时,还是希望能在山下找到洞口,寻找到金牛、金豆和石碾,于是人们纷纷带着铁镐等工具到山上、山下去寻宝。然而千百年过去了,这里的人们苦苦寻觅,除了漫山遍野的白干土外一无所获。这时人们恍然大悟,原来金豆子变成了白干土。
后 记
宜沟传书,通过收集全镇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奇闻轶事、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资料。虽较全面地概述了宜沟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方面,但这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来说,毕竟是沧海一粟。为此,我们殷切希望广大读者和关心宜沟名镇建设的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进一步充实整理,从而更加真实全面地恢复邺南首镇之历史面目,再现当年风采。
长按二维码添加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