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侯银海 以"融·创"为笔 劳动教育中理论、实践与服务的三维探索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63

侯银海 以"融·创"为笔 劳动教育中理论、实践与服务的三维探索

2025-04-07 10:23·职教鲶鱼侯银海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本文以"融·创"为核心理念,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种精神引领,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类劳动实践,再到自我服务、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三种服务维度,构建了劳动教育的立体化实施框架,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新模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实践路径。

以"融·创"三种精神为引领:构筑劳动教育价值坐标

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导航。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坐标,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动力源泉。

劳模精神感召人,如同一面引领时代的精神旗帜。王进喜、时传祥等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涵。在劳动教育中,我们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之重器"蓝鲸1号"建造者、齐鲁工匠杨德将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述从普通管道安装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的心路历程;组织学生走进全国劳动模范栾会光的创新工作室,通过沉浸式体验感悟劳模的成长轨迹。这些鲜活的榜样打破了"劳动者没出息"的错误观念,矫正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在学生心中树立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标杆。

劳动精神培养人,奠定了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底色。马克思指出:"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我们在劳动教育中特别强调"手脑并用"的实践原则7,通过"跟着节气去劳动"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大姜种植、韭菜移栽、红根菜培育等生产劳动,体验"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谛。在汗水的挥洒中,学生们逐渐领悟到"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基本道理,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这种精神培养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真刀真枪"的劳动实践自然孕育而生1。

工匠精神铸造人,提供了追求卓越的品质保证。在葫芦烙画课程中,学生从选种、催芽、育种、移苗到管理、收获、刮皮、晾晒、烙画全程参与,体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境界;在"创意劳动周"中,学生通过编程设计、手工制作等活动感受精益求精的工艺追求。这些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和持久力,更塑造了他们对待学习和工作的严谨态度与卓越追求。正如瑞士钟表匠人对精确的极致追求一样,工匠精神在劳动教育中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和弘扬。

三种精神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劳模精神树立了价值标杆,劳动精神夯实了价值根基,工匠精神雕琢了价值品质。它们共同构成了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精神滋养。通过"劳模故事读讲""三百六十行家长讲堂"等课程,这些精神得以具象化、生活化,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以"融·创"三种实践为载体:构建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更需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体系。学校、家庭与社会作为劳动实践的三大场域,各自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只有三者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

学校劳动实践是系统培养劳动素养的主阵地。我们构建了"本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国学就是生活——跬步之行》校本课程,形成五大劳动教育板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校(班级)的事情主动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社区的事情热心做""社会实践积极做"。这些课程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阶梯式目标:低年级学生从整理书包、打扫教室等基础劳动起步;中年级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垃圾分类等公益服务;高年级学生则通过项目式学习开展创意劳动,如"我和妈妈换一天岗"职业体验活动。在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校园内的小菜园、葫芦园成为生动的劳动课堂,孩子们在节气更替中体验种植管理的全过程。这种系统化的学校劳动实践,有效改变了"劳动教育形同虚设"的现状,使劳动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家庭劳动实践是传承劳动美德的基础环节。调研显示,86.27%的非共居家庭中母亲承担主要家务,71.43%的共居家庭中长辈包揽家务,仅50.36%的家庭会与孩子共同劳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21天好习惯养成"计划10,从低年级的端饭收拾碗筷,到中高年级的摘菜、简单烹饪,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今日我当家"等课程,学生亲身体验家务劳动的繁琐与不易,从而更加理解和尊重家人的付出。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的"陪伴清单"项目,引导家长有意识地向孩子提出力所能及的需求(如帮忙拿鞋子),并分享自己的劳动感受,使孩子在服务家人中体悟"相互扶持"的家庭价值观。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家长包办代替、学生"饭来张口"的现象,让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场。

社会劳动实践是锤炼劳动精神的广阔天地。我们与烟台工贸学校合作开发"三百六十行"职业体验项目,让学生在茶艺、插花、烹饪等多样化劳动中理解"行行出状元"的真谛;"丰金志愿服务行"则定期组织学生到爱心餐厅担任服务员,参与洗碗、分餐、拖地等实际工作。高中阶段的公益劳动更强调深度参与,家长帮助孩子"结合兴趣和之前的公益经历,与适合的公益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联系"。这些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更强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服务他人中认识自我价值,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精神升华。

三类实践场所相互衔接、彼此支撑: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夯实基础作用,社会提供拓展空间。我们通过"家校联系卡"、亲子劳动课程等形式加强协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劳动育人格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实践的设计注重"体力劳动为主,手脑并用",避免简单将劳动等同于扫地、做家务,而是通过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示范等关键环节,实现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以"融·创"三种服务为路径:深化劳动教育价值实现

劳动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服务精神的培养,从自我服务到公共服务再到志愿服务,体现了劳动教育价值的层层升华。通过多元化的服务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更培养了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实现了从"为我"到"为人"的价值拓展。

自我服务是劳动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我们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跬步之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学前阶段从最简单的"帮忙拿鞋子"开始,小学低年级要求"餐桌上没有一粒剩饭""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书包",到高年级则掌握洗衣、整理等较为复杂的生活技能。这种循序渐进的自我服务训练,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自立意识,更让他们在"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实践中体验自我管理的成就感。调研数据显示,通过系统训练,95.26%的学生能做到每天参与家务劳动,其中50.98%能达到10分钟以上,改变了以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被动状态。

公共服务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担当。在学校,我们设立"班级责任岗",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劳动职责,如灯具管理员、门窗负责人、绿植养护员等;在社区,学生参与"墙报宣传栏设计与制作"、"绿化带标语牌设置"等公益活动,为公共环境美化贡献力量。这些服务实践特别强调"共同参与性",通过"将家庭成员共同拉入活动",形成家校社联动的公共服务网络。一名参与社区保洁的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写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我最大的收获,学习亦是如此吧!"这种感悟生动体现了公共服务对学生成长的多重价值。

志愿服务是劳动教育的社会延伸和道德升华。我们构建了"劳动教育社会大课堂",开展多层次的志愿服务项目:小学生定期到敬老院"擦玻璃、打扫卫生、洗窗帘";中学生参与"爱心餐厅"的洗碗、分餐服务;高中生则结合兴趣规划长期公益项目,"深化公益精神,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这些志愿服务不仅关注活动形式,更注重精神引领,通过"分享公益经历""借助媒体资源"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涵。一名参与"丰金志愿服务行"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看到老人们赞许的目光,我明白了公益是可以感染的。"这种精神体验正是志愿服务最宝贵的教育成果。

三级服务体系层层递进、相互促进:自我服务培育自立品格,公共服务强化责任意识,志愿服务升华道德境界。我们特别注重将服务性劳动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如在高中阶段,"将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星级志愿者认证、服务时长记录等制度,建立服务学习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劳动教育实施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劳动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实施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展劳动教育时空,优化劳动教育过程,提升劳动教育成效,形成"虚实结合、优势互补"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线上资源建设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我们开发了"劳模精神云端讲堂",将杨德将、栾会光等劳模的感人事迹制作成系列微课;建立"三百六十行职业数据库",通过短视频展示不同职业的劳动特点和价值意义;搭建"劳动技能教学平台",提供烹饪、种植、手工等各类劳动项目的视频教程。这些资源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向劳模学习、向工匠取经。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资源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托,保证了劳动教育的连续性。一位家长反馈:"孩子通过观看面点师的教学视频,独立完成了蛋糕制作,这种成就感是课本学习无法替代的。"

线下实践活动则提供了真实的劳动体验和情感陶冶。我们设计了"居家劳动任务单",指导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开展种植、烹饪、整理等实践活动;组织校园劳动周,集中开展"创意劳动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联系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体验机会。线下实践的"在场感"和"具身性"是线上无法替代的,一名参与社区除草的学生感慨道:"亲手拔除杂草后看到整洁的绿地,这种满足感远超想象。"这种真实情境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至关重要。

线上线下混合式评价促进了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利用"每天进步一点点"成长记录册,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开发劳动素养评价系统,从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创新等维度进行全方位评估;建立"诚信机制,实行写实记录抽查制度",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这种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劳动结果,更重视劳动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高中阶段还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强化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

融合模式创新实践了"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新理念:线上提供资源支持,线下开展深度体验,评价促进反思提升。我们特别强调防止"有劳动无教育"的倾向,通过"讲解说明、反思交流"等环节,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实现劳动体验的内化和升华。一名学生在实践报告中深刻总结:"劳模精神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就体现在认真对待每一次劳动的态度中。"这种认识上的飞跃,正是线上线下融合育人的最佳印证。

结语: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画卷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劳动教育被赋予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更为崇高的历史使命。通过"融·创"三种精神、三类实践、三种服务的立体化探索,我们构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框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效路径。

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不懈努力和协同配合。从政府层面,要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从学校层面,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家庭层面,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创造更多劳动机会;从社会层面,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只有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决劳动教育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7的双重困境,真正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理论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当代劳动教育的结合点;在实践上,拓展劳动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开发更多融合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劳动课程;在评价上,完善劳动素养测评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协同上,加强家校社联动,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通过这些努力,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锻造时代新人的"大熔炉",让"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个学生心中。

以"融·创"为笔,我们正在绘就一幅劳动育人的壮美画卷: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交相辉映;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自我服务、公共服务、志愿服务梯次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创新。这幅画卷承载着"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也诠释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7的时代强音。在这幅画卷中,每一个孩子都将通过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5-04-08 06:22:5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