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融·创”三种“精神·劳动实践·服务”为主题,探索线上线下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路径,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融·创”三种精神为笔,绘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新画卷
(一)劳模精神感召人:引领时代的精神旗帜
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核心,为广大劳动者树立了崇高的价值标杆。在劳动教育中,劳模精神能够感召学生,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通过讲述劳模的先进事迹、邀请劳模走进校园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模的魅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劳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引领时代奋进的精神力量。
(二)劳动精神培养人:塑造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底色
劳动精神是劳动的本质属性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反映,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优秀品质。它强调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新时代劳动者必备的精神底色。劳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品质。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不同职业的劳动者,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每一种劳动都值得尊重和肯定,从而塑造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三)工匠精神铸造人:追求卓越的品质保证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品质,它体现了劳动者对工艺的执着、对品质的坚守和对创新的追求。在劳动教育中,工匠精神能够铸造学生追求卓越的品质,培养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开展手工制作、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融·创”三种劳动实践为笔,绘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新画卷
(一)学校劳动实践:培养人的摇篮,孕育劳动素养的种子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劳动素养的摇篮。学校劳动实践包括课堂劳动教育、校园劳动实践和校内劳动竞赛等多种形式。在课堂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通过讲解劳动知识、开展劳动主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校园劳动实践则包括校园环境美化、卫生清洁、校园绿化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劳动习惯和环保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劳动竞赛,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
(二)家庭劳动实践:感召人的港湾,传承劳动美德的火种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是传承劳动美德的港湾。家庭劳动实践包括家务劳动、亲子劳动活动和家庭劳动教育指导等多种形式。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同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开展亲子劳动活动,如种植蔬菜、手工制作等,增进亲子关系,传承劳动美德。此外,学校和社区可以为家长提供劳动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三)社会劳动实践:铸造人的熔炉,锤炼劳动精神的利刃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课堂,是锤炼劳动精神的熔炉。社会劳动实践包括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职业体验等多种形式。社区服务可以让学生走进社区,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社会实践则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职业体验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劳动精神。通过开展社会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多元的体验中铸就担当品格,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三、以“融·创”三种服务为笔,绘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新画卷
(一)以自我服务为笔,在躬行实践中培育成长之魂
自我服务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个人生活自理、学习自主管理、身心健康自我调节等方面。通过自我服务,学生可以学会独立生活,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我服务活动,如整理书包、打扫房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等,让学生在躬行实践中培育成长之魂,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公共服务为墨,在集体奉献中凝聚向善之力
公共服务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包括社区服务、校园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公共服务,学生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劳动教育中,学校和社区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环保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让学生在集体奉献中凝聚向善之力,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以志愿者服务为锋,在社会担当中镌刻时代之责
志愿者服务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体现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志愿者服务包括社区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国际志愿者服务等。通过志愿者服务,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时代责任感。在劳动教育中,学校和社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如关爱弱势群体、环保志愿者行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在社会担当中镌刻时代之责,展现新时代青年的风采。
四、线上线下融合: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线上线下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成为一种新的探索方向。线上劳动教育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在线讲座、虚拟实验室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例如,通过网络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劳动知识、了解劳动技能;通过在线讲座,学生可以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拓宽视野;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进行虚拟劳动实践,提高实践能力。线下劳动教育则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劳动实践、社会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线上线下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劳动教育体验。
总之,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通过以“融·创”三种“精神·劳动实践·服务”为主题,探索线上线下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路径,能够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为创造美好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