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3 月25 日上午,承蒙商丘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教研室主任唐娴副教授的盛情邀请,我有幸参加了在H 楼203 会议室举行的教育部供需对接项目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校区的刘常宝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行业经验,围绕教育部供需对接项目展开了深入且全面的论述,令我收获颇丰,对该项目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高屋建瓴,剖析项目意义
刘常宝教授开篇点明,教育部供需对接项目作为连接高校与社会需求的关键桥梁,在当下的教育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不能再闭门造车,而供需对接项目为高校提供了与行业前沿紧密接轨的机会,促使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能更好地贴合市场需求,从源头上解决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多元视角,解读项目价值
1. 助力教师成长:报此项目对教师而言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成长契机。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行业的实际运作与技术发展趋势,将这些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这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助力教师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科研工作,拓宽学术视野,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2. 提升学校层次:从学校层面来看,这类项目有着较高的级别。积极参与并成功实施供需对接项目,有助于提升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的影响力,彰显学校的办学实力,推动学校向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本科院校转型。同时,还能为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可度。
3. 推动教改科研:在大模型时代,供需对接项目通常以1对N个项目课题的形式开展,这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课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学校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产出具有高价值的科研成果。此外,对于成果认证问题,项目有着一套严格且规范的机制,确保科研成果的质量与公信力。
三、前沿思考,探索未来方向
在研讨过程中,刘常宝教授还提及职普融通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供需对接项目可以作为职普融通的重要切入点,整合双方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与发展路径。同时,针对学校教师的未来出路问题,刘教授也给出了建议。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参与到各类项目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既能在教学领域深耕,也能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
此次商丘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举办的教育部供需对接项目研讨会,在刘常宝教授的精彩分享下,让参会人员对项目有了清晰而全面的认识。相信在未来,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教育部供需对接项目能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高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局面。这也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参与相关项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