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亲子课程】第十六课 播种未来力
【养育成长课·三自·学习自学·会学习】(B)
【小学亲子课程】第十六课 播种未来力
(2025年3月12日植树节特别行动)
一、课程主题
“生命成长观察员:用学习魔法守护绿色星球”
针对小学生具象思维活跃、责任感萌芽的特点,以植树节为契机,通过“家庭-校园-社区”三环联动,构建“观察-记录-行动”的学习能力培养链,让“会学习”成为守护生命的超能力。
二、场景设计与学科融合
1. 场景组合
实践基地 |
学习任务 |
生命教育渗透点 |
家庭阳台实验室 |
水培VS土培对比实验(绿豆/大蒜) |
理解生命适应力(科学课植物单元) |
校园一米菜园 |
制作植物生长日记(图文+数据版) |
培养持续观察习惯(语文习作+数学统计) |
社区口袋公园 |
绘制“树朋友”健康体检卡(病虫害识别) |
强化生态共同体意识(道德与法治责任教育) |
2. 跨学科知识网
学科 |
知识转化实践 |
工具载体 |
数学 |
制作双周生长高度对比柱状图 |
可粘贴测量尺(1cm刻度卡通版) |
语文 |
撰写《我的植物朋友》观察笔记(拟人化修辞) |
三格漫画日记本(表情包贴纸辅助) |
科学 |
探究光照角度与叶片朝向的关系(向日葵实验) |
24小时延时摄影支架(手机简易版) |
信息技术 |
使用“形色”APP识别社区植物并生成电子图鉴 |
平板电脑+手写笔(涂鸦标注功能) |
三、课程内容架构
【亲子目标】
1. 能力进阶:掌握“五步学习法”(提问-观察-记录-验证-分享),能系统性解决植物养护问题;
2. 认知突破:理解“会学习=让生命更美好”(如知识挽救濒死盆栽);
3. 代际共情:建立“祖传农谚+父母科技+儿童创意”的问题解决协作模式。
【亲子过程】
1. 自主体验:“生命侦探集训营”
- 实验组队:祖孙三代分别领养1株植物(祖辈:土培大蒜/父母:水培绿豆/孩子:向日葵盆栽);
- 侦探任务:
- 线索收集:用放大镜查找叶片虫卵(校园菜园),拍照记录可疑痕迹;
- 密码破译:解析爷爷奶奶的农谚暗号(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对应的科学原理)。
2. 合作探究:“生命法庭辩论赛”
- 案例导入:
- 原告:蔫掉的绿萝(控诉小主人忘记浇水)
- 被告:小学生明明(辩解“作业太多没顾上”)
- 角色扮演:
- 法官团:爷爷奶奶(依据传统经验判决)
- 律师团:父母(提供智能浇花器技术方案)
- 陪审团:孩子们(用学习计划表证明可兼顾责任)
3. 实践拓展:“学习力转化三把钥匙”
- 时间密钥:制定《植物养护学习时刻表》(晨读时记录数据/晚饭后全家巡查);
- 工具密钥:发明“多功能养护棒”(一端量尺测高度/另一端镊子除虫害);
- 共享密钥:在社区公园设置“植物急诊室”,用所学知识帮助邻居救治病株。
四、亲子作业设计
1. 研学卡(批判性思维)
- 我的水培绿豆第__天开始腐烂,可能因为______,改进方案是______;
- 如果社区老槐树突然掉叶子,需要查______书/问______专家/用______工具检测;
- 奶奶说“春不种,秋无收”,现代科技却发明了______,这说明学习需要______。
2. 探究卡(深刻性思维)
- (🌱)所有植物都需要每天浇水(对比仙人掌与薄荷需求);
- (📚)作业写完才能照顾植物,否则就是“不务正业”;
- (👵)爷爷的“看叶色施肥法”比爸爸的测土仪更科学。
3. 实践卡(逻辑性行动)
- 数据可视化:统计家庭盆栽数量,换算成“氧气生产值”(1盆=满足1人10分钟呼吸);
- 危机处理:模拟植物缺水/虫害/光照不足三种危机,设计分级应对方案;
- 代际共创:用旧日历制作《农谚科学解谜手册》,祖辈口述、父母注释、孩子插画。
五、课程实施指南(2025植树节特别版)
【课前准备】
角色 |
核心任务 |
材料包清单 |
教师 |
在校园菜园设置“植物生命体征监测站” |
温湿度计、PH试纸、放大镜套组 |
父母 |
准备智能种植套装(蓝牙土壤检测仪+自动浇花器) |
太阳能电池板、种植日志二维码 |
祖辈 |
收集传统农具(如竹制量苗尺)并录制使用示范视频 |
老式陶土花盆、草木灰肥料 |
【课中引导】
父母教练行动法则
- 思维渗透:在绿萝枯萎案中提问“如何用学习计划避免责任遗忘”,引导时间管理思维;
- 行动支架:示范用“番茄钟学习法”平衡作业与植物养护(25分钟作业+5分钟巡查)。
孩子小教师行为准则
- “我要学”:主动演示用橡皮泥制作病虫害模型辅助识别;
- “要学我”:设计“养护段位勋章”,根据植物健康度授予家人“青铜/白银/黄金园丁”称号。
六、课后延伸体系
1. 家庭生命成长站
- 学习力银行:设立“知识积分”(解1个植物难题=10积分),兑换家庭出游机会;
- 代际充电日:每月首个周六,祖辈教节气农事、父母教科学实验、孩子教电子记录。
2. 社区生态赋能圈
- 植物救援队:挂牌成立“红领巾护绿小队”,提供上门诊断服务;
- 知识交换市集:用养护经验换取邻居家的旧书,建立“移动学习图书馆”。
课程设计亮点
“学习能力的三维锻造模型”
- 工具维度:从竹量尺到蓝牙检测仪,理解技术迭代中的学习进化;
- 时间维度:农谚节气表与番茄钟结合,掌握传统智慧与现代方法的融合;
- 责任维度:个人盆栽养护升级为社区服务,让“会学习”转化为社会价值。
通过具象化、游戏化、社区化的设计,使小学生理解“会学习”不仅是个人技能,更是守护生命共同体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