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亲子课程】第十五课 小手牵大手,探索大世界
【养育成长课·三自·学习自学·爱学习】(B)
【幼儿园亲子课程】第十五课 小手牵大手,探索大世界
一、课程主题
“种子与星星:学习是生命的礼物”
结合植树节的自然主题,将学习具象化为“种下知识种子,收获成长星光”,通过五感体验、代际游戏和创意表达,让幼儿在自然与家庭的温暖互动中萌芽学习兴趣。
二、场景设计
幼儿园自然角 × 家庭阳台花园 × 社区小树林
- 自然角:设置“感官探索箱”(树叶、松果、鹅卵石),触发触觉联想式学习;
- 阳台花园:亲子共种易成活植物(如向日葵幼苗),每日观察记录;
- 小树林:组织“听风识叶”游戏,闭眼辨别不同树叶沙沙声(听觉学习)。
三、知识链接(匹配《3-6岁儿童发展指南》)
领域 |
学习目标与生命教育融合点 |
健康与社会 |
学会照顾植物和小动物,理解“生命需要被保护” |
语言表达 |
用形容词描述自然物的触感(毛茸茸/滑溜溜) |
科学探究 |
对比种子发芽的“需要”与“不需要”(阳光vs黑暗实验) |
艺术创造 |
用植物拓印、黏土捏塑表达对生命的观察 |
四、课程内容
【亲子目标】
4. 萌芽学习兴趣:通过多感官探索,让幼儿发现“学习就像玩捉迷藏一样有趣”;
5. 生命初体验:理解“照顾小花小草=学习让生命变美好”;
6. 代际情感联结:爷爷奶奶教传统童谣,父母教科学儿歌,幼儿创编新歌词。
【亲子过程】
1. 自主体验:“自然宝盒探险队”
- 触觉学习:蒙眼触摸自然角物品,猜名称并说感受(如“松果刺刺的,像小刺猬!”);
- 视觉追踪:用放大镜观察向日葵幼苗的绒毛,对比爷爷奶奶种的蒜苗差异;
- 听觉记忆:在小树林录制5种自然声音(鸟叫/风声/踩落叶),回家盲猜配对。
2. 合作探究:“生命小法庭”
- 情景剧扮演:
- 案例:小朋友想摘花VS小花说“我会疼”(由家长戴植物头饰扮演);
- 辩论:爷爷奶奶说“摘一朵没关系”,爸爸妈妈说“要用眼睛爱它”;
- 幼儿判决:用贴纸投票选择解决方案(如画下花朵代替采摘)。
3. 实践拓展:“学习魔法三部曲”
- 立言:共创家庭学习口诀(如“小手轻轻摸,小嘴甜甜问,小脑快快想”);
- 立行:用废旧酸奶瓶制作“爱心浇水器”,装饰后用于照顾植物;
- 立创:祖孙三代合作完成《我们的学习树》手指画(祖辈画树干、父母画枝叶、幼儿印果实)。
五、亲子作业
1. 研学卡(五感记录)
- 今天我摸到了______,它让我想到______(例:湿泥土→巧克力冰淇淋);
- 妈妈教我唱的《小雨点》里,______词和浇水有关(选填“跳舞”“喝水”“洗澡”);
- 如果我的向日葵哭了,可能是因为______,我要给它______。
2. 探究卡(生命判断题)
- (🌱)所有植物都喜欢晒太阳(对比蘑菇和向日葵);
- (🐞)学习就是坐在教室里看书(拓展:听故事、玩积木也是学习);
- (👵)奶奶说“以前没有浇水壶,用葫芦瓢也行”,这说明______(开放答案)。
3. 实践卡(跨代行动)
- 自然艺术展:收集落叶/石子,和爷爷奶奶拼贴“生命地图”;
- 科学小实验:把蒜头泡在透明杯里,观察根须生长并画“蒜宝宝长高日记”;
- 语言大碰撞:学唱爷爷奶奶的方言童谣《种瓜谣》,改编成普通话版教给父母。
六、课程实施要点(2025植树节特别行动)
【课前准备】
角色 |
核心任务(3月12日当天执行) |
教师 |
在自然角布置“植树节魔法袋”(含松果、种子、迷你铲); |
父母 |
准备阳台种植工具包(酸奶瓶、营养土、向日葵种子); |
祖辈 |
录制一段方言版自然童谣(如《豌豆花,蝴蝶飞》); |
【课中引导】
父母教练行为
- 思维渗透:在触觉游戏中提问“为什么松果湿了会闭合?”,引出“学习发现秘密”;
- 行动示范:演示如何用手机慢动作拍摄水滴落下,让幼儿观察“水宝宝跳舞”。
幼儿小教师行为
- “我要学”:主动教爷爷奶奶用树叶吹口哨;
- “要学我”:用黏土捏出“学习小精灵”,解释“它在书里找宝藏”。
【课后固化】
家庭学习生态
27. 阳台学习站:设立“每日3分钟观察时间”,三代人轮流用儿童相机记录植物变化;
28. 代际故事会:每周五晚分享“生命故事”(祖辈讲田间趣事,父母讲宇航员种太空菜);
29. 社区共享角:将《我们的学习树》手指画捐赠给社区儿童中心,挂牌“生命画廊”。
课程设计核心理念
“从指尖到心尖的学习觉醒”
- 触觉优先:3-6岁幼儿依赖具身认知,通过触摸自然物建立“学习=有趣探索”的潜意识联结;
- 代际共情:祖辈的农耕智慧与父母的科技工具形成互补,让幼儿理解“学习有无数种模样”;
- 节日赋能:借助植树节的自然仪式感,将“学习”隐喻为“浇灌生命”,潜移默化植入责任感。